“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3-15连永新
连永新
[摘 要] 实现中国梦,培育筑梦人,教育应当先。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本文基于“中国梦”在我校本科生中宣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从“中国梦”与激发大学生使命感、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才观之间内在联系的视角,对“中国梦”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梦; 融入; 思政课;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103-02
一 “中国梦”在我校本科生中宣传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我们于2016年4月底对我校本科生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4份,问卷回收率95.7%。
调查对象中男大学生占48%,女大学生占52%;理工科学生占69.5%,文科生占30.5%;入学前城镇户籍的大学生占46.9%,农村户籍大学生占53.1%;党员占2.7%,团员占94.4%;一年级占48%,二年级占36%,三年级占16%。
1 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
在回答“你通过什么渠道得知‘中国梦?”时,50%的人是通过电视的新闻节目得知,22%的人通过课堂和校园活动得知,18%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得知,6%的人通过街头宣传栏、宣传条幅得知,2%的人通过和同学交流得知,2%的人通过报刊杂志得知。由此可见,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是大学生知悉“中国梦”的主要渠道,而课堂和校园活动对“中国梦”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在回答“‘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时,64.6%的人能够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而在回答“你知道‘中国梦奋斗目标是什么?”时,只有23.5%的人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梦”三个方面的内涵相对于奋斗目标更为简洁、易于理解。
在回答“你认为要实现‘中国梦最关键的主体是什么?”时,70%的大学生认为是人民群众,20%认为是党和政府,7%认为是社会团体组织,3%认为是知识分子。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具有务实、独立的主体意识。
在回答“宏观上的‘中国梦,你最倾向于优先实现的是什么?”时,28%的人认为应优先实现“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就业难问题得到缓解”,22%认为是“国民素质大大提高,社会道德素质普遍提高”,21%认为是“政治更加清明,贪污腐败得到遏制”,21%认为是“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以及城乡差距”,8%认为是“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这表明,大学生关注“中国梦”对收入和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2 對“中国梦”的认同状况
在回答“你对‘中国梦的态度”时,51%的人选择非常赞同,47%选择比较赞同,2%选择不太赞同,2%选择不赞同。这表明大学生们普遍认同“中国梦”。
在回答“你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时,42%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38%认为影响较大,17%认为有影响力,3%认为没有影响。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在相当程度上对“中国梦”持肯定态度。
3 “中国梦”对大学生行为产生的效应
在回答“你践行‘中国梦的个人最重要奋斗目标是什么?”时,28%的人选择买房买车组建幸福家庭,26%选择找到理想的高收入工作,21%选择自由地追求梦想,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13%选择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11%选择享受平等的机会与权利,1%选择获得更高等级的教育。这表明,大学生选择个人梦想奋斗的目标多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化的倾向突出。
在回答“如何实现属于你个人的‘中国梦?”时,48%的人选择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20%选择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16%选择培养良好的心态,微笑面对人生,9%选择多多兼职实习,融入社会,5%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关注国家大事,2%选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表明,“中国梦”对大学生产生的行为效应主要集中于对个人人生目标的追求上。
二 “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基于“中国梦”在我校本科生中宣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引领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中国梦”,必须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 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
梦想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反映的是一种追求。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时,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这就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增添了新的目标,即中国梦的提出再次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以“两个百年”为期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目标,但梦想要成为现实,还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语:“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 为此,把“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将共筑中国梦的要求转换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为追求,首先要提高思政课宣传“中国梦”的教育效果。而要提高思政课宣传“中国梦”的教育效果,基本要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有真理性,即能够传递学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在对“中国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时,要把其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中,使大学生清晰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使其对中国梦的认知由“知其然”的感性阶段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2 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
毋庸讳言,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所以,培育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而“中国梦”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有益的方法论。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所有子孙都认同的。习近平总书记又为其指出了基本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发表讲话时谈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用一句朴素的话再次诠释了党的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梦”所表达的现实内涵和魅力:祖国统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稳定、国防强大、软实力提升、人民幸福等。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种必然性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中国梦又以其强大的方法论意义给当代大学生以启迪,其构建的目标、内涵、途径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带来了价值构建的明确方向和空间。所以要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对“中国梦”的广泛认同,走向“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样,既明确体现思政课施教的责任,又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 引领大学生的成才观:“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围绕着利益或需要而展开的选择。追逐梦想更是如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最有意义和价值、最值得倡导的成才观,莫过于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追求远大的成才目标,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聚会。”为此,“中国梦”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成才观,使他们认识到成才的标准并不在收入多少、职位高低,而在于健康的人格品质、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将自身的成长成才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也要引领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追逐中国梦,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大学生而言,最实在的行动就是刻苦学习、增长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講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肖通,占奕瑜.“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潘玉腾,陈赵阳.引领当代大学生共筑中国梦的三维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