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车
2017-03-15鹤蜚
鹤蜚
引子
2015年1月29日,从交通运输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2015年春运从2月4日开始,在未来的40天里,全国公路、铁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4%。
担任春运重任的首选交通工具当然是火车。
每到春运繁忙之际,由大机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火车头就会像一条条巨龙飞奔在全国各条铁路线上。一节节身披“红袄”的火车头带着大海新鲜的气息从大连源源不断地开出,奔驰在全国各条铁路线上,不仅为春节增添了喜庆,也为火爆的春运增添了一份力量。
大机车生产的用于春运的“和谐D3D型”客运机车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凭借7200千瓦的功率,可轻松牵引20节旅客列车车厢,一次最多可输送3000名旅客。它不仅可以在铁路客运专线上行驶,也可以在全国所有的电气化线路上快速牵引直达和特快旅客列车,实现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普通铁路的并线运用,满足客运形式多样化的要求。
作为中国目前单机功率最大、时速最快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和谐D3D型”电力机车的各项性能显著,与大部分动车组只提供座位相比,“和谐D3D型”客运机车牵引直达和特快旅客列车跑远途时,人们还可以选择卧铺出行,不仅速度块,而且舒适;而与现有普及的交流传动客运机车相比,它的牵引性能有了大幅提高,速度提高了30%;与相同速度的传统直流传动客运机车相比,它的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又缩短了至少一半,从起动到加速至160公里,只需要5分钟,这极大地提高了机车运用和车站运转的效率。“和谐D3D型”客运机车将逐步替代传统直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成为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牵引的主打车型。
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无论是在美丽的南部非洲,还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有大机车的身影。在全球电力机车中,每5台就有1台产自大连,而在遍布中国的无数条铁路线上奔跑的火车中,每两辆火车头就有一辆出自大机车。
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大机车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其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机车的摇篮。从新中国第一台和平型蒸汽机车问世,到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谐电力机车等机车产品问世和批量投放市场,中国机车经历了从修理到研制、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替代进口到批量出口、从单一品种当家到多元化经营、从直流传动技术到交流传动技术的一次次重大转变,大机车成长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唯一一家既能研制内燃机车,又能研制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行业领军者,内燃机车产量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占全国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出口缅甸、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大机车是我国火车头生产最多的工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机车第一厂”。
可以说,凡是中国有铁路的地方,就有大连机车的身影。
屈辱中诞生的“大机车”
1899年9月28日,大连商港和城市市街建设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第一期项目之一的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也同时开工建设。东省铁道机车制作所是大连第一家铁道工厂,也是东北三省乃至中国最早的铁道工厂之一。
1945年9月,日本战败,苏联红军进驻满铁大连沙河口铁道工场,实行军事管制,工厂由苏联铁路专家负责管理,工厂易名为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
1945年,他们在战败投降前夕撤离工厂时,穷凶极恶地有意识、有组织地对工厂进行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他们拆除和损毁厂房,将机车生产有关设备等进行了拆卸、肢解和损毁,烧毁了全部的生产和生活用的管线管路,所有的图纸资料和档案也全部烧毁。在日本侵略者撤离前的一段时间里,远远望去,兴工街一带的工厂厂区内外狼烟四起,状况惨不忍睹。工厂几乎是一夜之间,从当时东北独一无二、亚洲屈指可数的大型铁道工厂,被摧毁成了一片狼藉、几近瘫痪的破烂工厂,满目废墟,面目全非。他们曾经对中国工人说,你们中国人只能在这片废墟上种高粱。
1950年5月1日起,根据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大连铁路工厂开始了中苏合营共管。中苏共管期间,苏联专家帮助工厂开展技术革新。
制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机车工厂
1953年1月1日起,大机车由我国独立经营,工厂更名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工厂,隶属于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
1957年,国家提出生产内燃机车逐渐替代蒸汽机车,工厂再次向中央提出聘请苏联专家的建议。
“建立自己的企业,发展自己的机车工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饱经摧残的大机车人长久的期望。经过沙俄与日本的长期殖民统治,大机车人在屈辱与血泪、愤怒与抗争中,铸就了不屈的灵魂。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大机车人,肩负着振兴中国机车工业的历史使命,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征程。
从1876年中国进口第一台“先导号”蒸汽机车,到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时间里,中国共进口4069台蒸汽机车。这些机车有140多个车型,分别产自英、法、德、日、苏等国家的30多家工厂,中国也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中國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蒸汽机车……
1954年12月23日,大机车举行了第一台自行制造的“咪卡尼1型”蒸汽机车的出厂典礼,标志着大机车已有能力自己制造蒸汽机车,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工厂蒸汽机车由修理转制造的历史性转变。
时代的狂飙终将裹挟着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
1958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台电传动“巨龙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在大连宣告试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内燃机车的历史。
“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诞生,振奋了党中央。党中央和国务院得知“巨龙型”内燃机车诞生的消息后,在“巨龙型”内燃机车诞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和彭德怀两位中央领导亲自参观了“巨龙型”内燃机车。
1964年国庆前夕,大机车十里厂区充满了喜庆的气氛。由大机车试制成功并命名为“ND型”的新型内燃机车,单节牵引力为2000马力,它是在1958年“巨龙型”内燃机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制而成的。
“ND型”内燃机车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和使用的材料全部由我国自己生产。内在“ND型”内燃机车设计试制过程中,大机车人为了摸索规律、打好基础,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试验,在实际操作中,以质量为重,以摸索规律、积累经验为重,不试验不定型,产品不合格不组装成品。在3年多的试制过程中,工厂编制了2800多件冷热加工工艺文件,制造了1700多套工艺设备,主要零部件和工艺装备都进行了试验。
掌握自己命运的大机车人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以机车人的成熟与执着,修炼内功,外展宏图,确立了“技术立厂、滚动开发”的治厂方针,演绎了新中国机车跨越万道雄关的拼搏创新之路。
“东风4型”内燃机车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内燃机车中首先定型的机车,可以媲美进口机车,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中国铁路牵引的主力车型……
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大机车的援建工作由来已久。只要是国家建设需要,大机车人从来不讲条件,不计代价,要技术给技术,要人才给人才,要设备给设备。他们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
打开国际视野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任务十分繁重,煤炭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占当时铁路总运量的40%以上。而能否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煤炭运输这个环节。当时华东和东北等工业集中地区严重缺煤,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煤却运不出来,铁路部门运输能力有限,铁路运输的需求与生产布局的矛盾日益突出。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执著追求梦想的人们。
经过八十年代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合作,签订了改进“东风4型”机车的合作合同,引进他们先进的电机电器技术,把主发电机、牵引电动机、带扩展的电阻制动和微机控制技术用在“东风4D型”机车上。大机车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打开了局面,取得了主动权。在目标的提出和课题的选择上,大机车既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铁路的路情出发,科学谋划,引进吸收,使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通过质疑深究,更多地掌握他们的“看家”技术,改进产品,避免中国产品“他国化”,而使外国技术中国化。在施工设计和评价分析中,坚持建议方案由国外专家提出,双方分别评价论证,施工设计以中方为主,中外专家协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补充,在共同探讨中掌握高难度的技术,达到改进产品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1986年6月13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在大机车的历史上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机车生产的内燃机车总量达到1000台。
中国铁路线上的“大连制造”
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力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铁路的发展相对较慢,199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铁路完成客货运量增长了近43倍,而这期间铁路营业里程仅增长了1.4倍,机车只增长了2.4倍。但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工业产值每增长1%,铁路运货量就应当增长0.5%。当时,中国人均拥有铁路4.5厘米,居世界100位之后,与此对应的铁路单位负荷强度却居世界第一位。1991年,中国铁路平均负荷量是2579.4万吨公里,是日本的1.98倍、美国的3.43倍、印度的3.28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铁路要完成客货运量的大幅度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1991年9月,大机车生产的内燃机车已经达到了2000台,内燃机车品种已经达到16种,货车类型达到36种之多,一等品率也连续11年达到了100%,为中国铁路大动脉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当时,大机车生产的机车在中国铁路上占有巨大的比重,最高峰时达到60%,可以说,在中国铁路线上,到处都飞驰着“大连制造”。
翅膀硬了,就要高飞,是金子,就要发光。大机车的决策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勇敢地开始了国际竞争的征程……
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再加上实施走出国门与国外合作等举措,工厂具备了开发生产世界先进水平内燃机车的实力。国家也适时地做出了用大机车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决策,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强烈震动。
曾经在中华大地上,中国铁路刮起了万里大提速的旋风,那坚硬的铁轨上追逐时光的奔跑,仿佛要将繁华旧梦一并抛弃。时代大潮中,只有勇往直前永不停歇地进取,才能奔向最美好的未来。
助跑中国铁路大提速
1996年9月15日,中国历史将记住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铁道部决定:自1997年4月1日起,京广、京沪、京哈、哈大四大铁道干线铁路列车全面提速。
这是铁道部为实现铁路运输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所采取的重大决策。铁道部要求,提速区段客车时速要达到140至160公里,其他区段全部达到120公里,同时规定全部准备工作必须在1997年3月15日前完成。离提速只有半年时间,而此时,提速的“火车头”还没有着落。
同年10月22日,鐵道部正式批准大机车“东风4D型”客运内燃机车的设计方案,要求于当年年底拿出样机,并完成150台机车的生产任务。“东风4D型”机车是专门为中国铁路提速而设计的,时间紧,批量大,过去10年才开发出一种车型,现在却要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拿出一种提速车型,这不仅在大机车,在整个中国机车发展史上也无先例。
大机车凭着多年积累的成熟技术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以一种追赶超越的气魄,主动向铁道部请缨,立下军令状,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大机车人要抓住铁路大提速的历史机遇,为中国铁路运营的盛世再创辉煌。
1996年12月15日,中国首台“东风4D型”内燃机车在大机车问世,创造出我国机车开发、制造史上投产速度最快、首批数量最多、市场份额最大的铁路首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
“东风4D型”内燃机车研制成功,大机车用4个月的时间干出了按常规需要3到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提前10天完成了首批53台客车的制造任务,确保了全国铁路全路段4月1日首次全面提速的顺利实施。
大机车迅速形成了年产150台“东风4D型”机车的生产能力,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大机车生产的提速机车,占全国提速客车总量的一半以上,真可谓“中国铁路十万里,哪里都有大连车”。
这之后,中国铁路又多次提速,大机车的“东风4D型”内燃机车都作为主力车型,为中国铁路大提速立下了汗马功劳。
借着铁路大提速,大机车基本形成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铁路货车、城轨车辆和大功率中速柴油机五大支柱产业。
1999年9月28日,大连机车厂迎来了百年华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大机车即将到来的百年华诞挥毫题词:“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努力发展中国机车工业。”
开启中国电力机车历史
“十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对机车的需求量约为5000台,其中内燃机车仅1000多台。机车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如何在电气化铁路飞速发展和内燃机车需求锐减的市场趋势下再创辉煌,为中国机车高速重载做出更大的贡献,始终是领导者思考的主题。
大机车适时推出首台“7E型”电力机车,为大机车下一步推出更高水平的电力机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为标志,加上快轨车的推出,大机车产品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大机车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和机车维修等5条生产线,具备了年产500台机车的能力,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电并举”的经营格局。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大机车以技术引进项目为切入点,系统集成,嫁接先进技术成果,借梯登高,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8年12月29日,首台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型”9600千瓦货运电力机车在大机车下线。
随着500台“和谐型”六轴96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投放市场,中国铁路货运运输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5项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关键技术引领我国乃至世界机车技术发展潮流。
此时的大机车已经形成了年产300台以上机车的规模优势,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市场,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已经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规模,成为中国机车的“大哥大”,成为世界机车行业的领跑者。
一家外国机车企业驻华代表曾经说过,有大机车在前面挡着,外国的内燃机车很难打入中国市场。
筑梦天下:民族工业的世界传奇
2009年9月25日,110岁的大机车开始建设新家。这一天,大机车旅顺基地正式奠基,新设计的环形试验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大机车新厂建设分三期,将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新厂区。其中一期建设的城轨地铁车间,厂房面积27万平方米,工艺设备达到600多台,新建设环形机车和城轨地铁车辆铁路试验线4.1公里。大机车扩能改造后将达到年制造各类机车1000台、城轨地铁车辆1000台、中高速柴油机1000台,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增长5倍以上,在大连形成机车相关的产业链和产品配套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电气化率将达到60%以上,铁路运输需要大批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大功率电力机车。铁道部的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的实施,给大机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它迅速搭建了自主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机车的技术创新平台,占领了世界机车研发生产的制高点,努力打造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开始了比肩世界的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在本次大会上,大机车《六轴72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研发与应用》喜获國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铁路开创机车整机产品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先河,填补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项在此领域的空白。
大机车生产的六轴72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实现了多项创新,主要是建立了六轴7200千瓦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搭建了六轴7200千瓦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设计平台,为六轴9600千瓦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系统和部件的技术条件和评价标准,建立了相关系统的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平台;形成了年产1000台机车的技术创新平台,并形成了新型产业链,通过该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进一步研发时速等级为120公里、160公里、200公里的交流传动机车,满足不同要求的货运及客运牵引需要;创新研制了轴控模式的六轴交流传动系统和车载计算机控制及通信网络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了轴控模式的交流传动系统;实现了轮轨黏着利用的精细控制,机车黏着利用系数达到0.39;系统提出了交流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在国内电力机车上首次采用4500V/900AIGBT元件的水冷牵引变流装置,实现了与牵引电动机、变压器良好匹配;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实现了能量回馈再利用,机车再生制动功率为7200千瓦,与其牵引功率相同;控制网络系统车载计算机双机热备冗余,实现无间隙切换,保证机车可靠运行;创新研制了适应重载牵引的转向架、高强度车体及车体过载保护结构,建立了机车刚柔混合模型,进行机车可靠性分析,合理确定了各部件承受的载荷;通过仿真优化转向架结构和悬挂参数,采用二系高圆簧悬挂结构和低位牵引装置,实现了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和较高的黏着利用率。
为满足重载牵引需要,使机车能承受列车巨大的纵向冲击力,机车还设置了过载保护装置,实现了车体的过载保护;创新研制了大容量牵引变压器和大功率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车载变压器容量在世界上首次达到了9006kVA,单位重量容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研制了大功率、大扭矩的交流牵引电动机,功率为1250千瓦,最大扭矩达到12600牛米,与以往直流牵引电动机相比,单位重量功率提高了1倍以上;创新研制了具有微机控制网络和大功率轮盘制动装置的空气制动系统,研制了大功率环保型合成闸片和轮盘制动装置。
六轴72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与国外投用数量较大的六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对比,牵引功率提高了10%,黏着利用系数提高了15%,总效率、等效干扰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与之相当。
采用6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和谐D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获得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配属在全国9个铁路局17个机务段,用于货运及临客牵引任务,已成为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干线上货运牵引的主力车型。
机车采用再生制动技术,以西康线为例,单台机车每万公里运行可向接触网回送电能41兆瓦时,按年走行20万公里计算,每台机车年回送电能820兆瓦时,价值人民币50万元以上。随着整车生产规模的扩大,零部件配套企业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带动了电力、电子、冶金、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社会经济产值约300亿元。
该型机车已向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技术转移,并开始生产。该型机车的研制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也带动了国内电力、电子、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的科技进步。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不仅使大机车掌握了机车总成、车体、转向架、主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牵引电动机、驱动装置和制动系统九大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国机车制造由交直流传动技术到交流传动技术的革命性跨越,而且搭建起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技术平台。根据铁路运输需要,大机车将掌握的核心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向提升功率和客运牵引方向发展,加快了公司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该型机车的成功研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掌握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发、制造、试验、运用技术的专业队伍。
2010年大机车实现收入10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仅承揽大功率电力机车就拿到了1720台的订单,累计金额达300亿元,占铁道部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招标总量的40%。
大机车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利时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致力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市场版图逐步扩大。公司发挥机车制造技术优势,积极开拓城轨地铁市场,自成功研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辆后,又接连中标天津、大连地铁等项目,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对城轨车辆的不同需要。
万千宠爱于一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铁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那就是青藏铁路的修建与开通运营。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铁路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运营里程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的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有960公里;昼夜温差达40℃,最高风速达32米/秒,常年有风沙雨雪,并有较长的雷电区段,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50%,还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铁路最大坡度为20‰,最低海拔2800米,最高海拔5072米,还要经过世界海
拔最高的风火山隧道、世界最长的昆仑山隧道和条件恶劣的羊八井隧道;铁路为单线运行,沿线基本实现了无人管理。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日喀则段全长253公里,桥隧占全程的60%以上,其中最长隧道长达10.4公里。一直以来,担当青藏线客货运任务的是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口的78台“NJ2型”机车。
随着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高速、重载机车车辆的研制成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引进技术的不断消化和吸收,大机车已经初步搭建了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拥有先进的技术、可靠的性能、良好的人机界面和环保节能等特点,更能够体现中国铁路机车的特色,更贴近中国铁路机车的运用和管理要求,更符合中國铁路内燃机车的长远发展的需要,达到了与国际知名企业同等的技术质量标准。
2012年3月27日,由大机车制造的“和谐D3C型”0473号机车——牵引功率为7200千瓦的新型机车——牵引着K110次旅客列车从昆明火车站出发,途径滇、贵、湘、鄂四省2000公里长的铁路线,于次日正午抵达武昌,这是大机车制造的机车第一次穿越海拔平均2000米的云贵高原。至此,“和谐D3C型”机车已经由10个铁路局13个机务段支配使用,全部承担客运任务,成为真正的“客运王”。
从2012年5月起,大机车的生产速度已经创造了中国机车制造之最,每天生产“和谐D3型”机车达到3台,公司真正跨入发展的快车道,创造了中国机车的世界之最。
大机车国产高原内燃机车的开发,充分考虑和依托青藏铁路的运用条件。青藏铁路的高海拔、强紫外线、多风沙、长交路等特点对高原机车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因此,高原机车的开发基于成熟的“和谐型”机车的技术平台,充分考虑高原地区特定的环境和运用维护条件,按照可靠性、安全性和人性化优先的原则进行开发。
以青藏铁路机车为代表的高原机车开发采用近远期方案相结合的思路。近期方案主要是在现有的“和谐型”机车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造,争取机车在短时间内小批量投入运用,充分摸索和研究目前“和谐型”机车在高原的适应能力和运用情况。远期方案是根据近期机车的使用情况及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为青藏铁路量身打造一款适用的机车。
总体方案设计是在“和谐N3型”机车主结构和主参数不变的基础上,针对高原地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的改进,以保证机车满足青藏线的运用要求。机车为双司机室、内走廊、底架承载、整体式燃油箱结构;双司机室分为操纵端和非操纵端司机室,非操纵端司机室为司机生活休息区,操纵端司机室内有操纵台、座椅、电暖气、空调、热水壶及制氧系统等;电气间为模块化整体式电气控制柜,强迫正压通风,左侧装有整体干式卫生间;电阻制动间内有电阻制动、I架通风机、主发通风机及空气制动柜;空气滤清间内有惯性滤清器、玻璃纤维滤清器等;动力间有16V265H柴油机、主发电机及膨胀水箱;冷却间有顶置式散热器、冷却风扇、II架通风机、两台空气压缩机及油水管路;非操纵端司机室为休息生活区,内有休息床等生活设施。每台机车单司机室操纵,双侧贯通内走廊,两台机车重联使用,两台机车可通过非操纵端司机室实现互通。电气系统、制动系统、辅助系统、转向架等都愈发科学合理。
大机车先期试制的两台“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于2014年7月13日抵达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机务段,并且顺利完成了格尔木至拉萨、拉萨至日喀则的往返牵引试验,完成了高海拔地区的冷却能力、油耗、排放及制动的高原适用性试验。8月15日,拉萨至日喀则线路正式开通运营,两台样车担当日后的客运牵引任务。
“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具有优异的牵引和制动性能,具有牵引吨位大、速度快的特点,能够缓解突破铁路客运运输紧张的局面,满足西部铁路客货运市场的基本要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机车采用了电子喷射柴油机及交流主辅传动技术,机车传动系统的效率提高到92%,辅助功率仅占机车总功率的4%。机车采用干式卫生间,保证西部铁路沿线的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在高原铁路上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西藏铁路网在“十三五”期间的扩张势如破竹,高原机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同时也为我国高原机车向智能型、环保型方向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广阔空间。
“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高原型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技术空白,完全满足西部铁路对客货运内燃机车的需求,同时其先进性高、可靠性好、油耗小等特点会使用户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文明的发展,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
新兴的“无辫”有轨电车
传统意义上的有轨电车“地面有轨道,空中有电网”,连接空中电网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辫子”。大机车率先引进的有轨电车及地面供电技术,与传统有轨电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地面有轨道,空中无电网”。
空中電网的消失是有轨电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次革命,为有轨电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有轨电车及地面供电技术,专业上称为“地面有轨电车运载系统”,主要由地面供电系统和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种依靠地面供电、空中无吊挂电力网的绿色节能的现代化有轨电车系统。它不仅可以保护古迹,保持市区内重要建筑的视觉美感,而且由于采用嵌入式轨道,无需专用道,与其他车辆可以路权共享。地面供电系统既可在现场安装,也可在厂内预制模块再运到现场安装,并且维修简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智能便捷将是未来城市功能定位的主要特色,必然带动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为核心的城市建设综合水平的提高。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完善城市功能的举措之一,而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正悄然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世界范围内对有轨电车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必然催生新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已经规划了几十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大机车瞄准现代有轨电车世界顶级技术,规划建设了现代有轨电车生产基地,并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安萨尔多百瑞达有限公司的“空中无网,地面供电”全套地面移动控制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引进国外有轨电车技术的生产厂家。其产品涵盖地铁车辆、有轨电车、城际列车等多个产品系列。大机车2014年签订的珠海1号线、北京西郊线等“无辫”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中国企业史上最大出口订单
2014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团出访非洲,带去了中国制造的现代化铁路机车车辆。5日,在非盟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的中国铁路航空展上,由大机车研制的“和谐D3型”“和谐D3B型”“和谐D3C型”3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格外惹眼,成为非洲政要和当地铁路交通官员关注的焦点。
同日,中国铁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交通部签订了高达800亿元人民币的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这份铁路大单可带动包括机车车辆在内的30亿至40亿美元的中国装备出口。而这条横跨尼日利亚沿海地区10个州的铁路,完全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大机车此次参展的三台机车最高设计时速均为120公里,恰恰符合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所采用机车的条件。
就在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之前,2014年3月17日上午,在南非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大机车与南非国家运输集团(Transnet)公司签署了232台内燃机车的销售合同,这是中国企业内燃机车出口海外最大单笔订单,大机车成为中国机车坚持“走出去”的最大赢家。中国内燃机车首次进入南非市场。
2005年,我曾经到南非考察,南部非洲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是最刺激我的一件事,就是在整个南非几乎看不到中国企业的广告,唯一一次看到的中国广告是在高速公路边上的一家电器产品的广告牌。不是他们端着国际大都市见多识广的架子不买中国广告的账,而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南非,中国商品就代表着地摊货、劣质品,这样的感觉让我的心痛了好久,而这件事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转悠,久久挥之不去。如今10年时间过去了,中国机车成功地登陆南非,而且是出自我们中国大连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世界领先的机车工业产品,这样的成就,抹去了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那份遗憾。
非洲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铁路网稀疏,铁路客货运均不足。非洲地区铁路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非洲铁路建设的需要,随着非洲城镇人口的增长和聚集,非洲各国参与全球贸易的机会增加,铁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都会呈现出增长态势。南非以前最常使用的内燃机车主要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此次中国内燃机车成功开进南非,对当地铁路运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中国机车挺进其他非洲国家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南非国家运输集团方面的数据,大机车获得了232台内燃机车订单,总金额将近9亿美元。此外,庞巴迪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分走了其他订单。大机车此次为南非Transnet公司设计的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功率更大,高达3300千瓦,采用先进的交流传动技术,轨距1065毫米,行驶速度更快,机车最高时速100公里,可与南非当地既有电力内燃机车重联运营,是目前技术最先进、功率最大、可靠和高效的窄轨机车,对当地铁路运输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大机车自1993年实现国产机车作为商品出口“零的突破”以来,累计向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机车产品,大机车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轨地铁车辆出口的企业。大机车凭借雄厚的机车技术研发实力和可靠运用,成功开拓非洲铁路市场,“大连机车”相继开进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善于抓住机遇、敢想敢干、永不言败的大机车人又将开始更加辉煌的征程。那些夜下挑灯的身影,那些异乡奔跑的背影,那些车间挥汗的面孔,那些如沐春风的笑脸,那些真诚友善的眼睛,都在告诉人们,大机车人有着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光荣与梦想。
登陆大洋洲
自1923年美国人制造出第一台内燃机车以来,世界机车市场一直被西欧、北美一些国家的大公司所垄断,这些国家出口机车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而中国内燃机车发展不过30年。参与国际竞争,大机车面对的是最强硬的老牌对手。
2014年8月23日,中、新双方再次相聚新西兰奥克兰,中国造高端火车头凭借其高度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持续出口发达国家,其创新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市场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新西兰现有铁路4700公里,多年来使用的机车基本上来自美国。然而,大机车以不俗的表现,引起了新西兰铁路公司的密切关注,该公司多次派员前往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土耳其等国家考察大机车车辆的运行情况。大机车以优良的产品规范、长期稳定的配件供应、可靠的售后服务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使新西兰最终决定采购大连机车,这是新西兰近30年来批量最大的一次機车购置行动。
新西兰铁轨技术采用英制标准,比标准轨距要窄很多,特别是由于铁路限界比国内小得多,且各路段还不统一,机车设计必须首先进行微机软件模拟试验,以保证各不同限界都能通过。同时,国内机车一般轴重在23吨,而新西兰机车轴重仅18吨,机车自重相对其他同类产品要少30吨左右,但机车强度要求反而更高,增加了机车设计难度。新西兰使用的机车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讲究舒适度。大机车设计人员改变设计思路,由传统的以产品功能为首位转身为以产品运用为首位,在充分保障机车高性能的同时,还在司机室内装载微波284炉、音响、空调等设备,增加机车操作的舒适度,全面满足客户的要求。
在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现有机车车辆的运用质量是影响其是否继续采购的决定性因素。正是由于大机车窄轨内燃机车实现了良好运用,才实现了中国机车向发达国家的持续出口。
大机车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使产品登陆大洋洲,也是中国自主创新产品首次挺进发达国家,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机车市场长期由欧美垄断的历史。
新方对机车的检验十分苛刻,大机车生产的机车所有功能、性能、噪声、电动系统、零部件等各个方面全部符合新方的条款要求。也正是大机车可靠的技术和赴新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满足了新西兰方面对质量的苛刻要求,使出口机车取得了成功。
为全面提高机车运用的适应性及可靠性,大机车技术及售后服务人员,克服了中新两国的理念及文化差异,在新方配合下,双方共同努力,保证了机车的稳定运行,赢得并维护了中国品牌机车良好的国际声誉。
我曾采访过大机车一位副总工程师,他曾经多次到新西兰交车,在新西兰待的最长时间达到15个月,他清楚地记得在新西兰工作的那些日子。他说,新西兰的天空是湛蓝的,风景也是美的,但是他和他的同伴们根本无心去欣赏美景,每天的工作表都排得满满的。他认为,大机车出口新西兰的机车运行稳定,性能优良,是出口机车中运行性能最好的机车之一。
电力机车冲出国门
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独联体内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的第四大城市。8月,正值乌兹别克斯坦瓜果上市的季节,街头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西瓜、哈密瓜、葡萄等水果,散发着诱人的香甜之气,给塔什干这个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都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勃勃生机。
在这瓜果飘香的季节里,美丽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迎来了特殊而尊贵的客人:由大机车生产的“和谐D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这个芬芳浓郁的季节里开进了塔什干。
当地时间2013年8月23日上午11时,由大机车生产的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首批机车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火车站举行交车仪式。交车仪式上,当中国驻乌大使张霄、大机车副总经理朱智勇与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扎其洛夫、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公司董事长拉玛托夫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塔什干火车站交车现场响起了欢呼声。几天前,3台崭新的“和谐D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从大连出发,穿过新疆西部边境阿拉山口,经过哈萨克斯坦,历经8000多公里,挺进塔什干,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至此,大机车继内燃机车持续出口新西兰、阿根廷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后,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第一次驶出国门,这标志着大机车打破中国电力机车出口零的纪录,电力机车开始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
交车现场,乌兹别克斯坦副总理扎其洛夫、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公司董事长拉玛托夫兴奋地登车参观,并与机车和中方人员合影留念。他们对大连机车的质量以及合同履约等情况给予高度赞扬,对双方未来合作的前景充满希望。
以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平台为基础,首次搭建了符合俄罗斯国家标准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宽轨(1520毫米)电力机车技术平台。机车单轴最大功率1200千瓦,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具有功率大、环保、速度快等优点。针对乌兹别克斯坦冬季寒冷的特点,机车进行了特殊防寒设计,完全适应当地铁路使用环境,满足运用要求。按约定,其余8台机车将分2批在当年年内完成交付。
塔什干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发达,为中亚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为解决资源外运问题、提高铁路运力、节约能源消耗,计划新修和改造多条电气化铁路,带动了对电力机车需求的快速增长。
未来几年乌兹别克斯坦还将修建多条电气化铁路,不断为乌兹别克斯坦扩充铁路运力,对性能先进、运用可靠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仍有大量的需求。通过此次电力机车顺利交付,中乌双方确立了友好伙伴关系,彼此期望有进一步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大机车将通过此项目的完美实施,占据更为广阔的中亚机车市场空间,在电力机车海外市场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
国产大功率火车头开上“世界屋脊”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天路》
2014年8月16日9时,随着韩红优美的歌声在车厢里响起,青藏高原的拉日(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线上首趟“和谐号”客车缓缓起动。由大机车独家研制的“和谐N3型”高原火车头,牵引着长长的列车,昂首驶进“天路”。而在前一天,作为青藏铁路的延伸线,西藏拉萨至日喀则的拉日铁路局正式开通运营,大机车研制的“和谐号”机车,在拉日铁路担当客运和货运牵引任务。这是中国国产大功率机车首次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铁路上,从此用上了国产牵引动力机车。这之前,所有青藏铁路上的运输,都是依赖于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进口的78台“NJ2型”机车。大机车在“和谐N3型”机车基础上,开发出适应高原气候环境特点的机车,首期向青藏铁路交付30台“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价格在2500万元左右,远低于美国的“NJ2型”机车,而各项水平参数相当。未来,青藏铁路将逐步提升大机车研制的“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的运用比例,不再进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机车。
“和谐N3型”机车是中国目前性能最卓越的内燃机车,此前主要运用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担负北煤南运等重点物资运输牵引任务。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由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燃料无法有效释放能量,此前,国产火车头在青藏铁路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国产机车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调车任务,无法在这个区域里运营。穿越近90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途经尼木县、仁布县后抵达日喀则。线路全长253.156公里,桥、隧占总工程量的46.69%。全线设拉萨南、白德、协荣、曲水、茶巴拉、尼木、卡如、仁布、大竹卡、灯古、吉琼、卡堆、日喀则共13个车站,最高运行时速120公里,年货运量830万吨以上。
拉日铁路的开通运营,将拉萨到日喀则的时间由公路运输的6小时缩短为铁路运输的2小时59分钟。拉日铁路完善了西藏铁路网结构,改变了西藏西南地区单一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对推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土资源开发、改善沿线各族人民出行条件、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屋脊”上担当客货牵引重任的火车头,需要攻破紫外线强、空气稀薄、坡道长大、桥隧多等多项难题。大机车在“和谐N3型”机车基础上,历时1年,研究攻关,最终开发出适应其气候环境特点的高原机车。
针对高原运行环境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大机车在主传动参数、电气系统、冷却性能、柴油机、制动系统、转向架及司机休息室等方面对“和谐N3型”机车做了相应的适应性改进和优化配置。在满足青藏铁路牵引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功率修正,加大设计余量,增强可靠性。
在拉日铁路正式开通前,大机车首先研制的2台“和谐N3型”高原机车开进青藏高原进行试验验证,采集了机车运行过程中的大量现场数据,通过计算分析,对机车的相关性能和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了高原内燃机车能够在青藏铁路上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目标。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日喀则市南部。由于“和谐N3型”机车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从拉萨到日喀则仅需3个小时车程,缩短了从拉萨到珠峰的时间,实现了拉萨至珠峰一日通达,游客坐火车看珠峰不再是梦。日喀则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拉日铁路运输方便、经济,改变了以前只能依靠汽车运输的历史。
高原机车是大机车针对极端地理和气候条件研制的产品之一。除此之外,大机车还针对极端地理和气候条件研制了“CRH380B型”高寒动车组、“CRH5H型”防风沙耐高寒动车组,以及出口中亚的高寒机车,出口巴西、菲律宾的耐高温高湿地铁车辆,出口沙特阿拉伯的耐高温抗风沙型轻轨车辆。通过攻克极端条件下的市场和技术难关,大机车不仅快速推进研发制造技术的提升,也有利于其市场的大规模拓展。
泪洒唐古拉山口
2015年1月26日,中国北车集团发布重大合同公告: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已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大秦铁路公司等签订了大功率机车销售合同,累计金额23.1亿元。此次签订合同的“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共30台……
自2014年拉日铁路正式开通以来,“和谐N3型”高原机车牵引的旅客列车已输送旅客约25万人次……
拉日铁路开通后不久,2014年8月26日,我在大机车见到了刚刚从青藏铁路线上回来的总工程师曲天威。让我惊讶的是,曲天威总工程师是个“70后”,在这个有着115年历史、上万名职工的大厂子里,他这么年轻就担任总工程师,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对大机车领导重视人才、大胆起用年轻人才的举动满怀敬意。大机车领导者这样心存高远、开阔大气的胸怀,是大机车长盛不衰的所在。
曲总的脸上看上去满是疲惫,这之前,为了拉日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营,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青藏铁路线忙了1个多月的时间。当他向我说起奔跑在青藏高原上的“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说起为了中国机车能够开进青藏高原的艰难探索,以及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进行机车运行试验的日日夜夜,还有那些为高原机车苦战奋战的人和事时,我不由得湿了眼眶。
自青藏铁路开通以来,青藏线上运行的都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机车,从机车的采购到机车的维修维护,全部依赖进口,而且青藏铁路公司与美方已经有过多年的合作,机车的性能和运行质量等都非常稳定,双方的磨合期也已经度过。但是,作为中国机车人,每当想到让中国人骄傲的青藏高原上跑的是外国的机车,曲总感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份渴望成功的心情可想而知。
据曲总介绍,虽然中国机车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高原机车一直是中国机车的弱项。而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地域辽阔,这些地区铁路发展相对滞后。随着中国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加强铁路建设、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原机车势在必行。
2013年8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始筹划研制高原机车。当时,他们组织了大机车等两家工厂各自设计,分别拿出两种型号机车做试验。同年8月,大机车专门为高原试制的“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和另一家工厂设计的机车在北京怀柔通过试验。
完成了平原试验后,接下来就要开始高原试验,试验路段从格尔木到拉萨和成都,全长1130公里,其间要经过海拔5000多米的高处——唐古拉山口。
曲总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试验,机车刚开到唐古拉山口附近就出现了故障,在平原上试验各项指标合格的机车,到了高原上,许多指标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受高原自然条件的限制,机车如果坏在半路上,维修和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所以,高原机车质量要求非常高,如果高原机车试制失败,就要继续购买国外机车,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战略,更关系到中国机车未来的发展。他说,作为一个中国机车人,我们不服气,大家给自己打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时,整个高原机车工程的设计人员,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家下决心,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打破国产机车在高原上用不了的“魔咒”,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的高原机车,让中国机车在青藏高原上奔跑。
再次试验,设计人员根据机车在高原上的具体运行情况,结合综合功率等级等参数,现场更改,重新调整运行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当天晚上重新开始运行,连续跑了40多个小时共计1000多公里。那天,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全部都站在车头的司机室里,机车到达格尔木时,大家高原反应强烈,但是没有一个人去休息。
整个试验段路况复杂,其中隧道就有多处,有一处隧道内有4‰的坡路,内燃机车在隧道内需要“呼吸”,对油温、水温和柴油机的温度以及运行等各方面指标都要考虑,对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都要有详细的预案。试验段经过一段海拔5107米的高处——唐古拉山口,这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要道,曾经阻拦了中国机车前行的脚步,这是最艰难的一段,也是最考验机车质量的地段。闯过去!闯过去!曲总在心里坚定而执着地祈盼着。后半夜2点钟,机车进入唐古拉山口,当表针指向2点整时,机车像一条沉稳的巨龙,翻过了唐古拉山口,那一刻,几乎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当时机车带着两节车厢,铁道部、青藏铁路公司和大机车的有关领导以及部分工程技术相关人员也在机车上,他们同样没有休息。由于机头太小,他们只好在车厢里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当电子显示屏上显示機车正一步步接近唐古拉山口时,所有人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当机车终于顺利地通过唐古拉山口时,曲天威总工程师拿起对讲机,他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对着另一节车厢里等待消息的同志们高声喊道:“各位领导、同志们,现在,你们可以放心睡觉了!我们的机车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唐古拉山口,最艰难的路段我们挺过来了,最艰难的历程我们走过来了!”他的话音一落,两个车厢里同时发出了欢呼声,而曲总也和他的同伴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大机车人做事认真是出了名的。曲总记得,机车设计出来后,两家同时竞标的公司要到高原做试验,大机车的工程设计人员提前10多天就到了现场,而另一家公司只提前1天到达现场,而且带来了合作的外方工程设计人员。当时曲总和同伴们心里直打鼓,看着对方信心满满、胸有成竹的样子,当时就想,他们这么自信,一定是做好了充分准备。但是大机车人还是认真准备,预案周全,全力投入机车试验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有付出必有收获,在经过40多个小时的艰苦运行后,由大机车设计的“和谐N3型”高原内燃机车顺利地通过了竞标试验,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高原机车的要求。同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确定由大机车生产高原机车。同年年底,大机车加快各项方案的改进,所有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性能和运行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到2014年2月,大机车研制的高原机车通过了专家评审,3月份,确定了最终方案。同月,高原机车开始正式生产,5月初,实现了整车出厂。
2014年7月5日,满载着大机车人厚望的高原机车从大机车出发,开始了通往青藏高原的漫长征程。7月12日,高原机车抵达格尔木。7月13日,所有参与高原机车调试的技术人员全部到达格尔木,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当时参与首列高原机车正式调试的人员,包括相关技术人员,达到100多人,大家对高原机车又期待又担心。
整个正式牵引运行试验开始了。7月20日早7点30分,高原机车从格尔木出发了,这是一场严峻的大考,整整36个小时的试验,曲总和他的同伴们几乎没有合眼。车头的司机室里只有几把椅子,他们坚守在这里,见证了试验的成功。
从8月1日起,高原机车又进行了多次往返试运行,技术人员采集了机车运行过程中的大量现场数据,及时计算分析,对机车的相关性能和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了高原内燃机车能够在青藏铁路上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目标。所有调试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进行,当时曲总和他的伙伴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确保运行成功,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丢脸,不仅不能丢大连人的脸,更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8月15日那天,拉日铁路开通,当天,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到了现场。当第一列高原机车顺利地跑完全程时,虽然当时大家在现场,但后来看到电视直播的画面时,看到全国人民对高原机车、对拉日铁路的关注和喜爱时,曲总说,他和同伴们还是忍不住掉下眼泪。他说:“那一时刻,作为一名中国机车人,想到自己亲自参与设计制造的机车挺进青藏高原,感觉非常骄傲,感觉无比自豪,为我们自己的祖国,为中国机车,更为大机车!”
曲总告诉我,在青藏高原上试验机车,工作条件艰苦,能战胜困难顺利完成任务,完全是靠意志品质。在格尔木做青藏铁路新线开通准备前的试验时,海拔为2800多米,工作到三四天时,大家就开始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症状,吃不好,睡不好,有的人上火,满嘴起大泡,还有的人嘴唇干裂,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高原机车的试制成功,是国家重视的结果,也是大机车人为中国铁路做出的贡献。曲总说,他记得非常清楚,在最初进行机车试验时,他们受到了铁路沿线藏民们的欢迎。一些年长的藏民从没有见过机车,当机车停下来修理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到机车跟前来,摸摸机车,到机车上参观,喜欢得不得了。许多人都打听拉日铁路何时开通,他们期盼的目光常常让人感动,也让人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机车在高原运行时,经常会看到藏民们远远地向他们招手致意。可以說,青藏铁路的开通,尤其为那些边远地区的藏民们带来了福音……
记得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的同一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大机车。李长春对公司的领导说:“像你们这样的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战略安全的骨干企业,是‘国家队,在对外开放中一定要坚持以我为主,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填补国内空白。”
李长春说:“今天,青藏线铁路正式开通,胡锦涛同志去参加了典礼,青藏线有没有你们的车?”时任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喜运回答说:“修路用的工程机车都是我们的,这次从格尔木到拉萨正式开通使用的车是进口的。”这时,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说:“如果这次青藏线正式开通,用的能是你们大机车的机车,我们将多么自豪啊!”孙喜运说:“高原用机车有许多我们不熟悉的技术,而美国曾为秘鲁和北欧提供过高原机车。”李长春说:“客观地讲,这些年我们国有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技术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一下子拿出高水平的高原机车也很困难,需要有一个过程。你们是百年老厂,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装备实力,要加快中国高原机车的研发。”
而如今,高耐久可靠性、高适应性的高原机车由中国制造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曲总办公室的墙上有两张大大的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他站在中国地图前,向我介绍青藏铁路未来的发展蓝图。他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大的铁路网建设正在加紧铺开,我们机车人的任务还很繁重。目前我们的高原机车功率过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还不算为高原“量体裁衣”,还要继续改进。未来针对高原运行环境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在主传动参数、电气系统、冷却性能、柴油机、制动系统、转向架及司机休息室等方面会相应地适应性地改进和优化配置,在满足青藏铁路牵引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功率修正,提高设计余量和可靠性,要完全专门为高原打造成熟车型。
身材有些瘦小的曲天威,站在中国地图前,显得那样高大,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他的手在中国地图上指引着我,向我描绘中国铁路未来的发展蓝图,描绘未来中国机车和大连机车的发展前景,他目光坚定,信心十足。此刻,在我眼里,瘦小的曲天威一下子变得高大而强壮,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知道,那是大机车人特有的担当和责任意识锻造的精神力量,是充满民族气节和国家荣誉感的大机车人身上恒久不衰的中国力量。
永远的“毛泽东号”
有着“机车摇篮”美誉的大机车,见证着“毛泽东号”机车的诞生与成长,与“毛泽东号”机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号”机车被誉为“全国火车头中的火车头”,镶嵌在机车前面的铸铜喷金的毛主席头像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自第一次正式命名“毛泽东号”机车以来,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毛泽东号”先后五次更新换代。
“毛泽东号”的五次换型,见证了中国机车工业发展历程。
“毛泽东号”最初由侵华日军的一台废弃的旧蒸汽机车改造翻修而成。蒸汽机车原车型“咪卡你1-304”号,1941年产自大连沙河口铁道工场,配属到哈尔滨机务段,在抗日战争中毁坏,东北解放后被重新修复。1946年10月30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毛泽东号”机车正式在大连诞生。
“毛泽东号”机车是我国第一次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机车,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号”机车担负着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平津战役中屡建奇功。1949年春天,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号”机车正式进京,落户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
1977年2月,“毛泽东号”结束了30年使用蒸汽机车的历史,永远告别了蒸汽机车,开始使用大机车制造的“东风4型”0002号内燃机车。
1991年8月,“毛泽东号”再次换型。这次换型选用了大机车制造的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选用毛泽东诞辰年份为车号,编号为“东风4B1893号”。这次换型宣告了中国大批进口机车的时代结束。
2000年11月2日,“毛泽东号”机车第三次换型。这次换型选用了大机车最新推出的名牌产品——“东风4D型”内燃机车,仍以毛泽东诞辰年份为车号。“东风4D型”内燃机车经过三次铁路大提速的运行考验,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过硬、牵引力更加强大,成为“毛泽东号”机车当之无愧的选择。
2010年12月20日,见证中国机车工业发展历程的“毛泽东号”机车第四次换型。此次换型,目标锁定大机车研制的“和谐D3B型”机车。“和谐D3B型”机车集众多现代高新技术于一身,多项关键技术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机车技术发展。此次交付的新款“和谐D3B型1893号”机车成为中国铁路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4年7月1日下午1点38分,由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牵引的到安庆的K1071次旅客列车驶进北京西站。至此,“毛泽东号”机车结束68年货运的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任务。
2014年12月26日,“毛泽东号”电力机车正式换型“和谐D3D1893”,这是“毛泽东号”机车的第五次换型。6代“机车领袖”描绘了大连机车产品升级换代的发展轨迹。
“毛泽东号”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不平凡的里程。穿越烽火硝烟的解放战争,踏过荆棘密布的创新之路,“毛泽东号”机车满载着民族使命不停前行,为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面旗帜,已然成为中国铁路的“形象代言人”。
“毛泽东号”5次换型,见证了中国机车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见证了中国铁路数十年的沧桑巨变,更凝聚了大机车人缅怀伟人的情感。每次机车换型,大机车都提供了安全可靠、代表当时国内最先进技术的牵引动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毛泽东号”机车组所取得的成绩,也包含了大机车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凝结着大机车人的期待与盼望,表达了大机车人对伟大领袖由衷的敬爱之情。
“毛泽东号”是中国机车工业发展历程的最佳見证,这既是大机车的骄傲,也是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骄傲。
守望城市工业历史文脉
兴工街改造,牵动了大机车人的心,也成了大机车的一件大事。在老兴工街,仅大机车的职工就有1700多户,而这些职工,大多数选择回迁,因为他们离不开兴工街。
大机车职工对工厂的热爱无处不在。我采访过大机车老干部部的邢海,他曾经多次为保护老干部部所在地——北七街19号楼的老建筑进行呼吁。他形成了多份正式、非正式的文章,呼吁保留大机车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建筑。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做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大机车的热爱,对大连城市的热爱,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他告诉我,对于许多大机车职工来说,兴工街这个地方就代表着大机车,大机车就代表着兴工街,大机车人把大机车当成自己的家,把兴工街当成自己的家,这里的一切他们都割舍不掉。邢海说,他热爱大机车,热爱兴工街,热爱工厂的一切,那里有他的根,他说人在工厂里工作感觉踏实。
兴工街最老的房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有的大机车人,祖孙三代甚至几代人居住在兴工街,这里不仅是他们最早的家,也是大机车人的根。大机车人喜欢兴工街的地气儿,喜欢那里的老伙伴、老朋友、老工友、老邻居,喜欢那里的老街、老巷、老树老房,那里是大机车人永远守候的地方,对于许多大机车人来说,兴工街是他们最早的精神家园。
我曾经在机车车间的办公室里,看到一条涂着紫檀色的木条长椅,足有一张床那么长。工人师傅告诉我,这条长椅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机车车间改造了好多次,搬了好多回家,增加了许多新型的办公桌椅,但是他们始终也不舍得扔掉这条长椅,大家都非常爱护这条长椅。长椅一看就是个老物件,样式陈旧,但是保存得非常完好,几乎没有一点儿破损的痕迹。他们有时加班困了、干活儿累了就在这条长椅上休息休息,长椅成了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也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机车车间的技师许京生说,我们机车人都念旧,现在这样的老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这条长椅我们走到哪儿,都把它搬到哪儿,永远也不会丢掉。这条长椅经常会让我们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这条长椅要一直留下去,这是留下我们的念想。
大机车人念旧,因为他们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艰苦奋斗的光荣足迹。在大机车大院里,有许多100多年的老建筑、老机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文脉,这里见证了大机车从无到有的漫长岁月。
大机车那些印有时代特征、历史痕迹的老建筑、老机器、老厂房、老厂区,是一个城市不可再生也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几年前开始,大机车工程师娄松然就开始了大连工业遗产调查,参与拟定了《大连机车制造业遗址群调研报告》。
在大连机车制造业遗址群中留存下的工业遗产多为厂房建筑和机器设备,这些厂房建筑有建筑结构坚固、工业建筑特点鲜明、空间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对此,娄松然提出了对大连机车制造业遗址群中部分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建议:一是以机车车间厂房为馆址,建设大连工业遗产博物馆。机车车间结构坚固、内部空间高大宽敞,可以作为大连工业遗产博物馆的馆址。同时遗址群内保存1932年制造的日立牌压力机,1919年日本大西铁工所生产的车床,1938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铣床有限公司生产的铣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的钻床、车床、刨床、铣床等10余台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作为博物馆内的展品,通过这些珍贵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以大连工业文明为主题,展示大连工业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形成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大连工业文明的场所。二是将机械五车间厂房改建为大连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遗产与文物古迹保护有所不同,不仅要使旧建筑留存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重新利用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之重新焕发活力,从而让周围的历史环境复苏。因此有的工业遗产不能单纯保存,而是要创造性地再利用。从国际、国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来看,有的工业旧址成功改造成了图书馆、档案馆、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展示中心、购物中心、餐馆、剧场、办公室、居民住宅等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手段也可以不断创新,关键是利用其中的创意。将机械五车间厂房进行功能改造,保留有特点的工业元素,将其改建成大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可以吸引创意类、艺术类、尚类的企业入驻,如海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广告、传媒等公司,让这里既充满工业文明的沧桑韵味,又散发出现代文化的气息,使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和各类时尚元素在这里互相碰撞,激发出灵感和创意。
大机车人对工厂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大机车副总工程师郭福林时,他一口气给我讲了两个多小时的大机车,如果不是快过了午餐时间,而且下午还要继续开会,他说他还可以给我介绍更多。他说:“你写大机车算写对了,大机车的历史太值得写了!”他那种对大机车的热爱和作为大机车人的自豪感让人感动,让我最初写大机车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他第一次来到大机车时的情景。那是1982年8月16日,他到工厂报到的第一天。那天,郭福林和一同分配来厂的同学早早前来,他们到组织部报到,那时正是早晨上班时间,他站在组织部的窗前,正好能看到工厂大门,看到工厂职工上班进厂的情景。他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看到大家一个个都精神抖擞、信心十足,每个人都快步如飞,个个都是精神饱满的样子。郭福林顿时觉得这个工厂四处都是向上的劲头,职工充满了朝气,精神状态好,看上去让人为之振奋。他当时心里特别高兴,一下子觉得工厂特别好,心想,这样的工厂正是自己梦想中的工厂,他庆幸自己进了一家好工厂……
如今30多年过去了,郭福林说他对大机车的热爱之情丝毫未减,对机车事业的热爱也丝毫未减。让郭福林欣慰的是,他的孩子学的也是内燃机车专业,
郭福林说:“在我心中,内燃机车就是机车人心中的‘神九!”
其实学理科的郭福林,当年还是一个有才气的“文青”,他热爱文学,尤其热爱辞赋,不仅阅读了大量中国历代辞赋,还亲自创作。他追溯百年机车的历史,挖掘大机车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技术立厂、永不服输的精神内涵,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大连机车赋》。
当我细细研读《大连机车赋》时,不由得心生敬佩。这是一个大机车人对工厂、对事业的深深热爱和发自心底的赞美,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第二故乡的赤子情怀,是大机车人对中国民族工业振兴的那份忠诚的坚守:
……日照中天,海波潋滟,登高远眺,蔚为大观。昔者,峥嵘岁月,历经磨难;辽南雄起,大连之巅;百年传承,精神浩然;勤奋苦干,技术为先;优秀团队,薪火相传;兼容包并,海纳百川……
深深依恋:那片我热爱的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硬汉也柔情
毛正石,1963年11月生,山东胶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8月进厂,历任铸造车间(铸造分厂)工人、造型大件组组长、技术组组长等职,高级技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北车集团劳动模范,2006至2007年度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2009年被评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没有见到毛正石之前,我就多次看到过毛正石的照片,也知道他的名气,有关他的先进事迹材料有厚厚一摞,那些事迹读起来也让人震撼,足够我写上几万字的。但是我更想看到真实的毛正石,我自己眼中的毛正石……
深秋的大连多么静美,霜林尽染,别有一番神韵。大机车办公大楼的后面轨道线上,一溜儿停放着好多辆即将出厂的机车,橘黄色的车体已经打扮一新,工人们一个个车上车下忙碌着……毛正石路过新机车时,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大家都认识他,但他没有打扰大家,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崭新的机车。每有新车出厂,他都会去看看,尽管从机车建设初期到组装成整机,他全程跟踪,但每到机车出厂前,他还是会去看看,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更多的时候他会默默地站在远处端详着,打量着,对待一台台崭新的即将远行的机车,就好比对待自己即将出嫁的女儿,既满心喜悦,又万般不舍……
下班的时间早已过了,毛正石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他大步走出大机车厂门,急匆匆地往车站走去。这样的深秋美景里,没有人去注意一个普通男人太过匆忙的脚步。这脚步离开大机车厂后,变得越发急促、紧张。
倒了几遍车,他终于到了位于泡崖的岳母家,他是去看自己的女儿。女儿出生以后,一直由岳母帮忙带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下班都先去看望自己的女儿,陪上女儿一会儿,再往自己家里赶,晚上他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
因为晚婚,50岁的毛正石女儿才两岁,两岁的女儿是毛正石手心里的宝。那天见到女儿时,女儿正在睡觉,粉嘟嘟的小脸透着光鲜。毛正石在想,不知道女儿是否在做着甜蜜的梦,不知道梦里会不会梦到他这个老爸。如今,忙碌的工作之余,女儿成了他最动心的牵挂。他经常会长时间地看着女儿,有时看着看着,不由得流下泪来。毛正石告诉我说,他有时会莫名地悲伤——似乎他内心有太多的遗憾与不舍,他悲伤的是不能陪女儿走得太久,毕竟女儿还太小,而自己已经太老。
说到女儿,坐在我面前的毛正石会突然两眼发红。他说,他不会陪女儿太久那是一定的,一是他自己的身体不好,许多疾病在折磨着他;二是他的年龄也大了,而女儿才只有两岁,路还很长,他只希望女儿平安健康地成长。我问他对女儿有什么期待,他说他不去给女儿规划,也不给女儿任何压力,只想给她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给她更多快乐的记忆。当有一天女儿长大了,每当想到她的老爸时,希望留在她脑海里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他希望女儿能用感恩的心对待亲人,对待他人,对待世界。
毛正石,这个朴实而坚强的男人,外表平常,言语不多,内心世界却非常丰富,说到女儿,说到已经去世的父亲,数度落泪,哽咽不止。我感觉,他坚强的外表下是一颗多么敏感脆弱、柔软慈爱的心啊,那种动情让我难忘。
那天他去看女儿时,女儿正睡得香甜,岳母想叫醒女儿,被毛正石制止了。他不忍心叫醒她,他说他只想静静地看着女儿,看着她熟睡的甜美的样子,就很满足了。
看完女儿,他又急忙往自己家里赶,他要回家伺候癱痪在床不能自理的母亲。他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眼前是女儿酣睡的甜美笑脸。夕阳很美,他的心里装着幸福的感觉,满满的幸福的感觉。
我与毛正石的会面是在大机车办公楼六楼会议室里,眼前的毛正石没有照片上那么英武和精神,普通,甚至有些疲惫的样子,与我想象中的他不大一样。眼前这个朴实的汉子最初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寡言少语。会议室里有一台复印机,不时有人进来复印,我们本不顺畅的谈话时常被打断。有人进来时,我们便缄口无语。他似乎一直在思考什么,而我在静静地观察他,我们一起等复印的人离开。正是这些间断间歇的谈话,让我一点点地走近了他。
毛正石从技校毕业后进厂当了一名铸造工人,俗称翻砂匠。当时翻砂是全公司最苦最累的工种,也是常人眼里没有前途的职业,许多年轻人都想尽办法离开这个岗位,毛正石却留下了,并坚持了下来。他在心里暗下决心,只要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努力成为知识型职工,翻砂匠一样可以创出一番事业。他买来许多专业书籍,把学习技术当成每天的重要任务,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业余学习。经过10多年学习,他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很快,逐渐成为铸造行业的能工巧匠。
多年前,大机车与美国一家设计院联合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货运内燃机车,其十二缸280型号柴油机的关键部件柴油机机体尺寸精度要求极高,3.5米长、9吨重的铸件毛坯误差为2至3毫米。由于铁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尺寸内非常难,而之前毛正石从没有接触过这样复杂的铸件,从图纸到工艺再到铸造全过程都很陌生。
毛正石潜心研究,终于研制出一套国内外独有的八箱劈模、三维立体坐标控制尺寸的一流的先进工艺方法,成功试制出了超过美国标准的整铸机体,该工艺应用到280系列、240系列等整铸船用和机车用大功率柴油机机体生产中,美国专家称赞其工艺水平比美国的还要先进。
多年来,毛正石带领的造型大件组生产的机体品种达数十种,仅2006年一年就开发试制成11种整铸机体,成为国内铸造行业的佼佼者。而废品率仅为0.08%,这个指标在国内铸造行业十分罕见。他创造出整铸柴油机机体预埋芯浇铸操作法,成为公司十大操作法之一,并作为知识产权和公司技术创新在铸造行业中推广。
具有1660千瓦功率的货运内燃机车的265柴油机整铸机体,是公司与美国EMD公司合作的关键项目。在洽谈中,美国公司的专家基于在前期进行试制中全部报废的教训,轻蔑地说,我敢打赌,你们前六台不可能试制成功,因为我们前九台试制期间全部报废。
在接下来的试制工作中,毛正石谨慎地对待第一台试制时出现的钢质油管弯曲变形、多点热节缩松、机体各部位收缩不一致等技术难点,第二台即交付一台合格的产品,受到美国专家的认可,他们将中国产品拍摄成照片发到南美,作为他们的产品宣传资料。
有一年,上海沪东造船厂在生产某军用产品时,柴油机机体铸造遇到了困难,长4米的钢管要包在铸件里,却因钢管被高温铁水熔穿而失败。他们跑遍全国寻找厂家都无法解决,据说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国外也没有过关。毛正石接手后,与技术人员、操作工人一起,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大胆采取旋转低返式的浇铸工艺系统,硬是干了出来。
毛正石还带头承担了为日本三菱重工集团生产风力发电机装置回转头座的任务,技术要求非常苛刻。此次日本三菱重工集团出口北欧的球墨铸铁大件,表面精度和内部要求非常高,在磁粉和超声波探伤下不允许有任何微观缺陷,这在铸造行业中,其难度相当于把卫星送上天。毛正石与几名技师和工艺师一道攻关,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经过16次模拟试验后,终于创造出比日本更先进的工艺技术。他们大胆采用底注式系统和石墨冷铁配合具有激冷作用的小出气冒口的新工艺方法,使得产品试制一次获得成功。此项技术在国际上很少见到,令外商折服。
大机车与日本东芝公司合作设计大马力货运电力机车时,毛正石与他的团队,成功地铸造出可与德国福伊特公司媲美的关键部件——齿轮箱体,并成功地装配到“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上,确保机车国产化达到80%。
毛正石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国内外企业给他丰厚的待遇,争相聘请他。他不仅不为所动,还时常会陷入思考:猎头公司生意兴隆,正说明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包打天下,他要让身边的每一个工友都成为技术上的“大拿”。为此,他在自己的班组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班组”和“严师带高徒”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班组里技术较差的职工进行理论和操作技术指导,使班组成员都达到了一专多能。他撰写的技术著作荣获公司科技奖,省、市科技奖和国家级荣誉。
伴随着荣誉的不仅仅是风光,还有他糟糕的身体。毛正石身体不太好,多年的劳累使他疾病缠身,患有风湿、关节疼痛、腰肌劳损以及皮肤和呼吸系统疾病。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又肿又痛,那是长期被吹风机吹的,由于长期浇注时看铁水,视力已经模糊不清。他干的是重体力活儿,有时一干就是8个小时,有时长时间蹲着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有时还要将一百五六十斤的铸件搬上搬下百多次……
我问他,出了那么多力,得了那么多病,后悔过吗?
他说,年轻的时候,他确实有离开铸造这个最苦最累的工种的想法,但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组织上给了他很多帮助,付出总有回报,领导的器重和信任让他也很感动。领导常对他说,只要你在,我心里就有底,就敢谈判,就敢放心拿活儿。作为中国北车集团首席专家、大连市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毛正石说,对荣誉、对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他只能用努力工作去回报。
他说,这行太辛苦了,而且传统观念和各种压力都客观存在,没有谁会一开始就喜欢这个工种,铸造工艺在整个工艺中占的比重大,又很重要,没有一份对事业的热爱很难做好。
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是72岁那年走的,之前他的父亲病了很长时间。父亲走的那天早晨,母亲感觉不太好就不想让他上班。当时工厂正新开发一个项目,班组才四个人,少一个人,许多工序就不太好办,他怕影响进度,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迈出了家门。那时还没有手机、BP机,他上班时心里还在惦记着父亲,他是带着眼泪干活儿的。那天,他担心的电话还是响了,他冲出工厂大门口,打车跑回家,一路上他的眼泪不停地流……
他有时感觉很累很累,每天要去看孩子,又要回家伺候老母亲,他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在向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爬上去,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去。他母親过八十大寿那天,他本想请假好好地陪陪母亲,但是工作太忙。那天是周六,他早晨5点半就到车间开始抢活儿,等9点半多把活儿抢得差不多了,再赶回家给母亲过生日。干工作也是一样,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他说人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始终面临挑战,越是有难度,越有挑战性,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过程越会带来快乐。看到成百上千个产品装在机车上,想到这车上有哪个部件是自己完成的,他特别有成就感;每次看到机车,想到哪个部件是自己亲手制造的,他心里特别亲切,有时也觉得很了不起,有种自豪感。
如今的毛正石一方面继续从事技术工作,一方面又带着一批年轻人。一个企业需要厚重的积淀,需要有人传承,注重潜移默化的力量。他说,一个企业做好了,会对职工个人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别人,因此传承很重要。一个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性化管理,大家在一起工作,更多的是靠感情,在这个集体里能体现大家庭的温暖,大家互相关心,也是一种促动和感化。他的班组被评为质量优秀小组,还是国资委标杆班组。
“一个人首先要有自我,然后是忘我,最后才是无我。企业发展了,职工有福利了,才会为企业发展而忘我工作,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他说。他希望企业一直这样好下去、红火下去,为职工造福,使职工安居乐业。
毛正石靠着不断的钻研,靠着顽强而刻苦的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用一句武侠故事里的话形容就是“笑傲江湖”。但不知道怎么,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的是另一番情景:一个壮实的汉子在一个陌生女人眼前数度落泪的情景。我不禁湿了眼眶,我眼前浮现出毛正石说到女儿时眼含热泪的情景,说到父亲去世时难过的表情……
采访那天,他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擦拭眼泪。那纸巾在他的手里揉成团又打开,再揉成团再打开,纸巾早已湿透。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更想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如今的毛正石说他感觉很幸福,人到中年,对父母的依恋、对家的依恋、对亲情的依恋都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仿佛突然才发现,自己有那么重那么重的儿女情从身体的某个角落里钻出来。
是啊,如果一个人开始感叹年华的逝去,体现出的恰是他对生活最不舍的眷恋。
毛正石有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可爱的女儿。母亲现在身体不好,卧床不起,这种病真正痛苦的是身边人,我能感觉到他的辛苦,但是他却说自己有种累并幸福着的感觉。他说,人都有些贪心,女儿还没有出生时,我想,要是能让母亲看到女儿出生就好了;后来女儿出生了,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要是让女儿能叫一声“奶奶”就好了;现在女儿已经开始牙牙学语,我又在想,要是女儿能和奶奶说说话该多好啊……
人的生命既脆弱又坚韧,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分量。有时候一想到他面对女儿时那柔情而又不舍的目光,我无法不为之动容。那天,我在家里写到毛正石这一段时,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他的身影,我看着窗外不远处的大海,想着他几十年在翻砂车间的尘灰中摸爬滚打,在喧嚣不已的噪声中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那需要怎样的毅力和韧性啊。我被他感染着,想象和捕捉着他的心迹,内心却翻腾着巨浪。我突然想起还不知道他女儿的名字,我打电话给毛正石,我说毛师傅我想知道你女儿的名字,他声音里透着幸福,他说:“我的女儿叫毛一诺,‘一诺千金的‘一诺。”
毛一诺!多么美又是多么有分量的名字啊。一诺千金,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厚重的爱,也是一个男人对人生、对事业许下的诺言。我记下了毛一诺的名字,而且我还要把毛一诺写到我的书里,我希望有一天毛一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记住她爸爸当过劳模、出过大名,我更想让她知道,她的老爸毛
正石,这个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内心强大的硬汉,是个有情有义、懂爱、懂生活的好男人、好爸爸。我要让毛一诺知道,在她2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女人面前说起她时,几度哽咽,几度落泪。我要让她记住,她的爸爸每说起毛一诺这个他心中的宝贝女儿时,眼睛里是满满的柔情。我要让毛一诺知道,她的爸爸比世界上任何人都爱她,这份爱,对一个女儿来说,足以让她骄傲一生。
毛一诺,2012年3月27日出生。她是我这部作品里年龄最小的主人公。
毛一诺,她不仅是毛正石的骄傲,更是大机车人的未来和希望,因为她是了不起的大机车人的后代。
运动员变身“洋机神医”
刁培松是大机车专门负责维修进口设备的电子班班长。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专门维修进口设备的专家,他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成才之路……
刁培松是运动员出身。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初次见面,排球运动员出身的刁培松确实给我一种四肢发达的感觉:他一米九零的身高,在人群里一下子显现出来。这个曾经梦想当一名警察的大个子,却有着缜密的头脑。他用精湛超群的技艺,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当代中国机车行业顶尖的技术工人。他以极高的综合素质走过坚韧不拔的成长之路,成为中国新一代技术型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成为大机车人的骄傲。
1993年,大机车从德国引进5千瓦的激光淬火机床,在进行调试时,循环水流量控制系统出现了问题。两位德国来的博士专家查找了3天也没有找出原因,跟随专家调试的刁培松心急如焚。时间就是效益,刁培松试探地问外国专家:
“我可不可以试试?”
两位德国博士专家听了他的话,相视一笑,毫不在意地说:“可以,可以!”他们根本没把刁培松这个普通工人放在眼里。
刁培松果然查出了故障,并用国产元件取代了损坏的进口元件,就这样投资260万元的激光发生器运转起来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260万不是一个小数目。第二天,两位专家进厂一看,惊呆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不由得伸出大拇指,向他表示敬意,连声称赞:“中国工人好样的,好样的!”
刁培松一下子在全厂出名了,“洋机神医”的称号不胫而走,有6位车间主任联名推荐他为高级工人技师。1994年5月,刁培松经过严格考试和技术答辩,被破格晋升为高级电工技师,是当时工厂最年轻的工人技师,年仅37岁。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合资合作项目增多,工厂先后从德、日、俄、美、英等国家引进60多台高技术含量的先进数控设备,分配在11个车间。这些设备,台数不及全厂设备总数的15%,固定资产原值却占了近一半。这些昂贵的洋设备,在大机车从来没有得过消化不良症,更没有水土不服,在有着“洋机神医”之称的刁培松面前,它们总是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俯首听命,马不停蹄地撒欢儿奔跑着。
铁路大提速,给大机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几十年的发展根基和深厚的技术储备,工厂快速研发了“东风4D型”客运机车。进入2000年时,这种型号机车已经成为中国铁路干线上的主力车型。但想起当初研制和生产时遇到的困难,刁培松还是充满感慨。
1995年,工厂投资300万元从俄罗斯引进两台集机械、电子、液压电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设备。按规定,设备的安装调试由俄罗斯专家负责,费用20万元,由工厂负担。可俄罗斯專家几请未到,眼看着高价买进的设备无法安装使用,为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工厂决定自己干,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刁培松的身上。
刁培松不负众望,闯过了日本先进技术和俄罗斯陈旧元件不匹配、俄方对关键部件技术封锁、图和实物不相符以及长途搬运使电器元件损坏的难关,大胆地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对伺服板、编码器、供电系统等20余处损坏部件一一修复,仅用40天就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比请外国专家调试整整提前了半年投入生产。
1996年11月,大机车刚刚开始试制“东风4D型”机车时就遇到了难题,加工凸轮轴部件需要在一台进口数控机床上进行,由于“老外”没有留下任何工件编程的资料,新的工件程序无法编制。而这台机器的作用是别的机器不可替代的。厂里的生产提速,再加上机车的生产任务量大、时间紧,这道工序接不上,整个进度就会受影响。刁培松再次挑战自己。他经过研究、破译机床指令,采取“倒推法”重新编程。他重新编排的八项加工程序,现场一次性试验成功。
从美国引进的等离子电焊机投产后,工作台时常失控,一度导致废品量增多,影响了生产进度。刁培松利用“五一”三天假期,查资料,搞测试,分析判断,确认是微机控制的软件指令有“病”,他重新修改了指令,又加了一道程序,故障很快排除。
从德国引进的数控瓦斯切割机系统主机8块电路板同时“发病”,刁培松连续抢修两天两夜,使身价百万元的洋设备起死回生。
1997年年初,工厂正在加紧生产“东风4D型”机车,其中关键部件抱轴箱体的加工,要在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机床上进行,但由于运输不当,造成机器多块电路板损坏,又没有备件替换,机床无法调试,生产无法进行。负责机器安装的“老外”一时束手无策,当时刁培松提议“修板”。在那密密麻麻布满各种电子元件的板上找出毛病谈何容易?刁培松硬是找出了7块故障板并成功地进行了修复,保证了机车的顺利生产。俄方工程技术人员激动地说,没想到大连机车厂还有这么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也许很多人都会唱,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会像刁培松那样体会深刻。
刁培松16岁的时候被广州军区某排球队录取,当上了运动员。1978年退役后到大机车当上了一名电工。
电工这个职业当时在社会上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他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就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机车电工技术要求高,当时他的技术水平不高,
文化水平也低,强烈的反差让他感觉到了压力。运动员出身的他,有着强烈的不服输的劲头。从此,他工作之余关起门开始学习,一开始只是对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后来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学习。毕竟底子薄,而且学的又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他克服困难,用了7年的时间,取得了大专文凭,掌握了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科技英语、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等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水平再高,能力毕竟有限,企业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敬业爱岗的技术人才。刁培松每周三下午组织技术培训,亲自当教师,边画图边讲解。在“名师带高徒”活动中,他先后带了多位徒弟,在每周二晚上的固定时间为他们开一次小灶,从6点半辅导到9点半,让大家把白天遇到的问题讲出来,一起研究解决。
随着进口设备的增多,他们要处理的技术问题难度也在增加,但是他们从没有因为维修不及时耽误生产。修复电路板原本是他的绝活儿,经过他的培训,现在许多人都掌握了这项技术。
经过长期刻苦的自学,刁培松在那既神秘又时髦的电子技术领域里游刃有余。他的名气大了,麻烦也多了,诱惑更大了,他成了国内外众多企业追逐的焦点人物,尽管对方承诺他出国进修、高薪待遇等,但他从没有动心。他说,我不能翅膀硬了就飞走了,钱多当然是好事,不过,人活着不能光为钱,不能把技术当成个人赚大钱的资本,大机车是我的根。
金牌“80后”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
2014年9月28日,由辽宁省总工会、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召开的“最美辽宁工人”命名发布会在辽宁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来自大机车机车车间试运班的机车电工调试技师张如意等10人被授予“最美辽宁工人”荣誉称号。本次“最美辽宁工人”推选活动历时4个月,通过群众推荐、媒体寻找和所在单位推荐三种方式,根据网络、报纸和评委的投票结果最终推选产生。
我是在辽宁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看到这个消息的,电视上的张如意笑得有些腼腆。这之前我专门采访过他,现实中的他的确有些腼腆,甚至会不时地脸红。
张如意1982年2月出生在庄河,许是长期乡村生活的影响,他身上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和质朴。作为一个“80后”,他身上又有着典型的“80后”特有的气质,阳光、开朗,有担当,思进取。张如意,这个从庄河走出来的年轻后生,用他的勤奋和刻苦,成长为新一代技术工人中的佼佼者。
张如意最早是在组装和调试厂工作,如今他已是大机车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公司级专家。他在调试机车方面是“技能大师”,也是这个专业的带头人。
我问他,进厂这么多年,你最难忘和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想起了一件事。2009年张如意到北京做新车型试验。4月的一天,一位国家领导人要到工厂视察,要参观新建造好的机车。当时新机车上只允许留一位技术人员,那个人就是张如意。工厂把张如意从北京调回来,参与接待任务,他当时非常激动,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国家领导人,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那次任务完成之后很长时间,他的心里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执行任务那天晚上回家告诉父母时,父母也和他一样高兴了好久,也为他感到自豪。
我问他:“为什么单位要选你留在新车上?”
“我是党员!”张如意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他的话让我的心里一热,一个“80后”,“党员”这个身份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
年轻的党员张如意,技术过硬,能够及时排除机车的“疑难杂症”,公司将许多重要任务都交给了他。作为首批“和谐D3B型”机车的调试主力,他参与了首台机车的北京环铁试验,并且在试运前排除了机车隐藏的故障,避免了二次试运,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燃油费百万元。近几年来,他先后解决了近百项生产难题。2012年,张如意被评为大机车劳模,是全公司同批20多位劳模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还入选公司“十大青年岗位标兵”,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他所在的岗位被评为“共产党员标准化作业示范岗”,这一年,他还荣获了大连市首批青年職工“职业技能之星”称号。
这个曾经的公司优秀青年人才,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首席专家。这个专家不仅为他带来了荣誉,也改善了他的生活。专家每个月还有2000元津贴,这给孩子刚出生的小两口解决了不少问题。而这份津贴,在他看来,也和他的一些称号一样,让他感到了一些压力。压力就是动力,他说他只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责任心也更强了,想法也和刚进厂时一样简单纯朴,多干点儿,多付出,多努力。这样的态度让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
大机车公司级专家的评比非常严格,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答辩等过程,每两年还要重评一次。张如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2006年被评为青年人才,2008年被评为优秀青年人才,2009年被评上C级专家,现在是公司级专家,每一次晋级都是工厂开发新车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学习分不开。在与日本东芝公司合作时,领导安排2名电工参加新车调试,当时张如意跟日本技术人员学习调试技术。他查阅资料,对每个步骤记录总结,不断积累学习,从不懂不会到渐渐掌握,并能够独立自行调试,到最后他可以带职工进行调试。首批50台新车全部由他和他的同事自行调试,通过验收。
2008年车间安排张如意到缅甸出差,但当时公司正准备干新车型,他不想放弃学习的机会,就放弃了出国。一年后,“和谐N3型”机车开始生产,又赶上了第一个设计试制成功9600千瓦大功率电力机车新车型“和谐D3型”调度车,等等,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他从头到尾参与其中。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加班,每天晚上都工作到12点。当时为与国外合作,他从生产理论到实践、从图纸设计到性能一点点地熟悉掌握,还跟车去北京,在北京铁科院试验,拿到试车合格证,直到最后机车大批量投入生产。
我说:“年轻人都想出国,你没出去,后悔不?”
他说:“人要懂得舍。”正是在他放弃了出国的这几年里,他学到了新东西,技术更扎实,进步更大。而到大机车的14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机车的组装和调试工作。2011年,在中国北车集团第五届技术技能竞赛暨第四届青年职业竞赛中,他一路过关斩将,从理论考试到现场故障排除,再到配电路盘、焊电路板,一项项做下来,以稳定的发挥,最终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为大机车争了光,也为“80后”争了气。
比赛回来的时候,他所在车间的墙上贴上了大红的喜报,但腼腆的他根本不好意思看那份喜报,一直等到车间里没有人时,他才偷偷地看了看,心里偷偷地美了好久。
2014年10月开始,大机车准备建立首批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负责技术攻关、质量改进、工程改进、培养技术人才、攻克难题、提出课题等。张如意心中有自己的目标,他说他最佩服和羡慕毛正石和刁培松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目标就是将来成为他们那样的大师。
常常会听到有人说“80后”缺少担当,而张如意却用行动证明了“80后”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现在,他已经是年青一代的技术领军人物,工作已经能独当一面。2014年“两会”、“十八大”、国庆节、春节期间,张如意都是在北京机务段度过的。他作为大机车的技术代表,代表中国北车集团到北京机务段客服中心服务,做好节庆期间机车运行的保障工作,保证机车无故障、运行中无事故。在北京机务段服务期间,他还应邀给机务段保障组从各地抽调的人员讲课,对机车故障进行分析研究。他还经常给大机车北车技校的学生和大机车青年工人讲课,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我有些费解,一向腼腆的张如意,站在讲台上会不会紧张?他告诉我,只要一讲起技术、讲起故障排除等专业性问题,他的紧张和腼腆就一扫而光。
张如意几乎参加过大机车每一种新开发的车型的研制,亲自调试过上千台新机车,已经成为年青一代的领军者,成为大机车新一代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
永远绽放的“机车玫瑰”
机车女工在大机车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早期资料显示,1958年,大机车已有女职工1800多名,分布在30多个技术工种,电焊、翻砂、造型、车床、铣工、钻工样样俱全。在1958年“大跃进”中,还出现了许多女工组,有“穆桂英组”“女子描图组”“女子看电组”“三八组”……之后,还涌现出自动电焊工林茶凤和高桂花、女铣床工人于淑君、女设计师张彩薇等一批女工代表人物……
在大机车采访时,我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她们与男职工一起并肩作战,用精湛的技艺和吃苦精神撑起半边天,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她们像一朵朵美丽的机车玫瑰,绽放在十里厂区,吐露着沁人的芳香,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
2009年国庆节,全国妇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获奖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中遴选代表参加国庆观礼。大机车城轨车间副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孙莉作为中国北车集团唯一一名女性代表出席了国庆观礼活动,并作为嘉宾在观礼台观看了国庆大阅兵仪式。
孙莉清楚地记得自己那天在天安门广场东观礼台的座位号是13排32号。那天的天安门城楼上几乎是花的海洋,但穿着大机车工装的孙莉却分外显眼,那蓝色的厂服胸前的“大连机车”几个字让孙莉格外自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她来说,代表的不仅是她个人,更代表了大机车所有的女性,她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那天,她一直处于兴奋与幸福之中,那天她与众多参加国庆观礼的各行各业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联欢晚会。
正是夏天,玻璃天花板上透进来的阳光烘烤着车间,车间里热浪袭人。某车间里的工人们正在挥汗忙碌,天车上,一个年轻的姑娘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吊车。只见她用吊钩吊起一个直径200毫米的圆桶,在只有50毫米的间隙中自如地穿行,接着,又将圆桶放入一个只有25毫米的小间隙里面。最后,她又自动挂钩,将一个直径100毫米的圆轴放在两个圆孔里,然后,重新吊起,运行,再放回原处并自行摘钩。高难的动作,她却操作得如此利落、嫻熟……
大机车齿轮车间五班的9名成员是清一色的女工,被人称为“娘子军班”。别看这里是清一色的女工,但是却担负着车间30多种产品的滚、刨、铣加工任务。她们工作时泼辣能干,称得上是真正的“女汉子”。她们的班组获得过省、市“有知识、有技能、有作为”先进集体,“大连五一巾帼奖”,“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多种称号,她们用荣誉诠释了女人别样的美丽。
在大机车还有一位“铁姑娘”——铸钢车间的刘善环,她进工厂后就与砂箱、钢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说到铸钢车间,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沉重的铸件,庞大的砂箱,空中是隆隆作响的吊车,电炉里的火舌掀起灼人的气流,四处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当她第一次听到工人师傅向她介绍,铸钢铸铁是机车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国家生产的机车是从这个车间的毛坯开始的时候,她一下子对铸钢铸铁这个车间产生了感情。有人说翻砂是男人干的活儿,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对翻砂造型也退避三舍,尤其是又苦又累的冲箱,干这活儿的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身材矮小、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刘善环,面对的是1米高、2米宽的大箱,每一件活儿都要装1吨多型砂。装型砂时人站在砂箱上面,身体随着振实台上下震动,一边震动一边用铁锹把砂子推平。振实台一震,马上又要搭起30多斤重的风把子打个不停,由于作业面积小,风动工具笨重,还得一边打一边用脚往前趋砂子,手若一时握不住,铁把头就会砸到脚上。这活儿干完一天,身子就像是散架了一样,这不仅是对体力更是对意志的考验。
刘善环在翻砂车间工作时,班里有台专干柴油机机体的多触头造型机,一米八的小伙子操纵,即使在冬天也是一身汗。刘善环在造型机前,人还没有机器高,她工作时踮着脚,手里拿着2米多长的大刮板,刮平厚厚的砂面,再用肩膀扛着一根木头来回拨动几百斤重的铁板固定位置……这台大机器,硬是让刘善环操纵得俯首帖耳,她也赢得了“铁姑娘”“假小子”的称号,谐谑中流露的是尊重,是敬佩,更是由衷的赞美。
刘善环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0个年头,她曾经是全厂唯一一个操纵10公斤重捣固机的女工。她曾创下了一年内超额完成工时4120小时并义务奉献工时1030小时的全厂最高纪录,被评为全厂唯一的一名女铸造工人技师,她经手的产品合格率达到99.9%,是大机车全国劳动模范中唯一的女性。
刘善环说过,一个工人光能吃苦不懂技术不行,只懂技术不能吃苦也不行,只有两者兼备了,才会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她靠过硬的技术,在铸钢车间这个男人包打天下的车间里,成了让人佩服的行家里手,更是由于出色的表现和一流的技术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女职工,成为全国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大机车的女性从来都不是配角,她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她们用智慧和汗水,将十里厂区装点得别样美丽……
尾声 中国机车——“一带一路”的国家名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了使欧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自汉代起,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丝绸之路就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经过岁月的变迁,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度活跃起来。
就在《大机车》初稿完成之际,中国南、北车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公司宣布合并重组,形成了强有力的拳头,定位于“跨国经营”和“全球领先”,不仅要把车辆卖到国外去,还要在海外投资、运营,提高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国家名片。
2015年3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指出“一带”的建设重点为: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而“一路”的建设重点则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贯穿中亚、南亚及东南亚等区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一带一路”涉及的高铁规模为2.63万公里,中国高铁企业潜在的空间可达到6.94万公里,占全球总规划的74.2%;中国高铁企业海外出口收入占比最高有望达到50%。“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下,高铁项目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泰国、柬埔寨及东南亞等地区,累计规模达2.63万公里,占全球高铁建设规模的28.3%,占中国有望参与建设的海外高铁总量的7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额就高达2.1万亿元,占全部产品出口收入的17%,其中铁路机车出口额近4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一带一路”给中国装备厂商确实带来了很多机会,同时也给海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作为中国北车集团的骨干企业,大机车率先行动,2015年多次参加了世界高水平的铁路展览洽谈会。2015年3月17日至18日,大机车跟随中国北车团队参加了中东地区铁路领域最权威、最有号召力的铁路展会——中东国际铁路展览会。在此次展会上,大机车展台高大新颖,展示了“和谐N3B型”4400马力调车机车、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出口伊朗设拉子地铁车辆和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产品,吸引了来自沙特阿拉伯、印度、伊朗、苏丹、阿曼、卡塔尔等国家和地区不同客户的目光,成为耀眼的“明星”。这些“明星”产品,代表了大机车的最新技术研发成果。借此良机,大机车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和有轨电车领域的雄厚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100%低地板有轨电车方面,先进的无接触网地面供电技术得到了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家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扬。
大机车在向中东地区及周边国家展示企业实力的同时,近距离、详细地了解了中东地区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2022年,卡塔尔将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为缓解交通压力,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装备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015年4月10日,为期三天的“2015第十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闭幕。大机车携四种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跟随北车团队参加了这一盛事。
在展示最新产品、高端技术的国际交流平台上,大机车时速160公里的“和谐D3D型”客运电力机车、4400马力“和谐N3B型”大功率内燃机车、西安地铁1号线车辆、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同时亮相,彰显出公司在铁路领域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大机车展出的产品既有准高速电力机车,又有大功率内燃机车;既有能承载大运量的地铁车辆,又有零排放、高性价比的现代有轨电车,国家设计院、轨道交通专业人士、媒体记者等纷纷举起相机、手机与漂亮的车辆模型合影留念,并领取产品样本和宣传片查询产品性能参数。
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大踏步走出去的背景下,大机车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核心大部件与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引来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大机车借助“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