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面千面

2017-03-15凉月满天

文苑·经典美文 2017年3期
关键词:跑堂陆文夫面汤

凉月满天

去苏州,邂逅一种面,条细柔软,像窝银丝盘在青花瓷碗。汤味鲜甜,鱼、肉双浇。鱼是炸过的,肉韧而筋道。卤猪肉是凉的,把它埋进滚烫的面汤,过一会儿翻出来,已经软颤透明,入口即化。出门回头扫一眼,店牌上书三个大字:朱鸿兴。心里动了一下,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苏州好园林,灰瓦白墙,绿柳周垂,一路走,脑子里倏地飞过一句话:“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想起来了——陆文夫的《美食家》里有个朱自冶,瘦得跟柳条儿似的,偏是个美食家。这家伙大早晨眼睛一睁,头脑里便会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陆文夫对这家老字号的面是这样介绍的:

“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對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座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而头汤面有啥讲究呢?原来“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所以才会真有人擦黑起身,匆匆盥洗,去赶吃人家的头汤面。

一碗面里乾坤大,就如我刚吃到的那碗焖肉面,肉要求上风切,下风香,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面要求很细,称28牙。入锅后涌一下,加冷水,再涌就要捞出,用笊篱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一如木梳梳成似的,放入汤内,吃到最后也不会涨开;吊汤头要用鸡肉、猪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然后吊出清汤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酱油汤里漂葱花,喝起来却“鲜得舌头要掉了”。吃个面都要九曲十八弯,什么叫艺术?这就叫艺术。

当一碗面的境界给发扬光大,世界就五彩缤纷得开了花。北京的炸酱面讲究一碗面围一圈小盘子,红萝卜丝,绿葱花,黄豆芽,要吃时左一碟右一碟全倒在一起,拿酱拌面搅啊搅,跟家常过日子似的,是是非非永远分不了太清楚。陕西关中腊八面讲究拿红萝卜、白萝卜、白豆腐、香菇、白菜帮切小块,拿肉丁、辣椒和葱花爆炒,再以羊肉汤炖之,汤熟菜烂时将面条下入其中,味道鲜美,香气弥漫。还有酸汤面,臊子面,碎片面,蘸水面,油泼扯面,棍棍面,龙须面,炒面,凉面,干捞面,豆浆凉面,片儿川……

我家喜欢打卤面,香菇木耳黄花卤、白菜豆腐鸡蛋卤、菠菜粉条肉沫卤,少盐多菜、少面多青。若是胃口不错,也可以吃鸡丝汤面,黄澄澄的鸡汤撇净油,里面卧一缕细细白白的面条,几丝鸡肉,数粒葱花,热气腾腾,香味散在空气中。老人胃弱虚寒,则吃炝锅面,汤热面香。小孩吃面更讲究一些,雪白的细面上卧一颗黄澄澄的荷包蛋,点缀几根碧绿的小青菜,葱花香油调味,清淡、好看。

面如美人,千人千面,不对,千面千面。电影《没事偷着乐》中的张大民有一段话:“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饭,这饭里最好吃的就是这面,这面……再好啊也没你好!”对的,这面再好,也没有亲人一句贴心的话好,朋友一句亲切的问候好,爱人一个饱含牵挂的拥抱好,孩子像小鹿一样看着你,依赖着你的透亮纯真的小眼神好。有了一碗好面,胃就有了着落,有了这些,心就有了家。心里踏实,肚皮暖和,这不叫幸福又叫什么。

猜你喜欢

跑堂陆文夫面汤
茅盾与陆文夫
一种缘分
小瓷碗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面有毒,别喝汤
皇帝跑堂对对儿
乾隆打赌输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