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常态视野下大学生应聘环境分析
2017-03-14韦波波黄汉铖冯钟宇刘璐程森
韦波波 黄汉铖 冯钟宇 刘璐 程森
【摘要】当下的国家经济走向了新常态的局面,市场产业正从量化生产走向质量效率型生产的发展道路,因此经济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关系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本文以花溪大学城为例,分析了新常态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应聘情况,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应聘环境;花溪大学城;远郊化
前两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议中提出:“要全面認识经济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变成中高速的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将整体改革升级,并将走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因此研究当前的应聘环境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据统计,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便已达到了750万左右,今年随着海归潮的到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到1000万左右,劳动力数量之庞大与市场的工作岗位的用人量形成较大的反差,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且大学生的就业眼光以及企业对高校生的期望值都较高,一等院校出来的学生愿意吃苦并从事技术类的不多,也有很多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味追求专业对口或者是不愿走入一线岗位,给自己设了较高的门槛,专业人数分布不均等情况都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毕业生应聘环境存在的问题探析
现在我国正大规模地建设“远郊大学城”,目的是通过大学城的发展来带动城市周边发展和新城区建设。花溪大学城正是地处偏僻的远郊地区,因而也引发了一些实际问题。根据调查,关于高校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用以下这些表格来表示:
表1:贵州花溪大学城在日常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遇到过的困难
表2:贵州花溪大学城学生工作信息获取途径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花溪大学城的毕业生的应聘问题:
1、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
大学扩招后就必然会增加校园的物理空间,处于远郊的大学当然能够拥有更广阔的校园面积。但由于远离市区,大学生的出行较少,且拥有工作实践的机会不多,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不能突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远郊的大学生的惰性。大学生活应当是让学生们学习培养社会关系的时候,却由于环境和个人的综合因素导致大学成为孤岛,导致在思想、学术、社会实践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到要求。
2、大学生应聘环境产生的经济因素
我国在建设大学城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政府与学校,甚至是房地产企业与学校合作主导的模式。我国的大学城通常是由二、三本院校构成,由于这些院校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校园的面积大,也是吸引学生过来求学的一个关键因素。种种条件要求都导致了大学城的亲“远郊化”。但这样也导致了大学城缺失了很多市区大学存在的优势。
3、高校生应聘环境的社会影响
大学城的特殊环境是导致学生们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求稳定心理影响、追求去大城市就业,不愿留在中小城市、岗位综合条件要求过高、离职率居高不下等,例如据相关研究人员统计2013年就有24%的本科生出现离职状况。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举措及建议
1、高校保证好教育质量,学生加强社会实践能力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出现了与社会市场脱节或者模式单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也提高了就业难度,因此高校必须要做好相关的专业调整工作。特别是在校园规模扩大以后,更应该研究好市场的发展规律,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专业。再者,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应当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主动加强自身能力,远郊大学城的学生应当要自我打破环境的局限,学会另辟视角去学习。
2、相关政府应当做好政策调控,加大毕业生的就业率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们走向基层,走到农村去就业,带动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非盈利性企业也是大学生的重点就业单位,人社部门应当沟通好相关的用人方式,并利用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就职。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力度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业,做好创业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增加一些创业平台,让毕业生们以及一些失业人群了解到更多的创业途径。
3、高校毕业生们应当看清就业发展局势,打破就业环境的限制
一些远郊大学城由于其特殊的位置环境间接影响到了当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但是大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外界环境的影响,努力追求实践的机会,充分锻炼自己并勇敢去尝试。面试是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大学生们应当做好面试准备,学习面试技巧,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给用人单位一个诚恳负责的求职形象,那么签约率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4、把握好就业机会,再考虑未来发展问题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所以高校毕业生们不一定一开始就呆在稳定的岗位上,可以先脱离家庭的照顾,可以自力更生后再去考虑长久的发展规划,多学习社会关系的处理技巧,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后便有资本去寻找更好的就业单位。大学生们应当转变传统观念,走向新时代社会的各个岗位中,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原有的不足之处。而且现在很多企业也在慢慢地降低用人标准,因此毕业生的就职眼光不要过分挑剔,更要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出现。目前政府出台了很多大学生村官以及进藏等就业扶持项目,同学们完全可以走向这些岗位,大胆锻炼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就业问题还要依靠国家、政府和学生本身的一起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有创造性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指导教师:李汉文
基金项目:本文于2015年申报为贵州省大学生创新训练省级项目,由贵州财经大学大创办经费支持,项目编号:201510671022
【参考文献】
[1] 谢开明.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及出路[J]. 山东青年, 2014(12).
[2] 秦 岩.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及问题的成因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3] 郑 玮, 徐 娟. 浅析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J]. 科协论坛: 下半月, 2009(07).
【作者简介】
韦波波,男,贵州湄潭人,贵州财经大学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黄汉铖,男,河南台前人,贵州财经大学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冯钟宇,女,山西汾阳人,贵州财经大学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刘璐,女,贵州盘县人,贵州财经大学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程森,女,山东菏泽人,贵州财经大学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教师简介】
李汉文(1978—),博士学位,贵州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