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价值
2017-03-14王鹏龙
王鹏龙
【摘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正在进行改革攻坚的中国夯实政治道德的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主义荣辱观;现实价值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从古到今,中华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然而,在中国社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耻感意识却在不断地受到腐蚀。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服务人民与背离人民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辛勤劳动与好逸恶劳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遵纪守法与违法乱纪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荣辱界限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悄悄地变得模糊起来。难怪有学者惊呼,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是耻感意识的淡化和底线伦理的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依然是正在进行改革攻坚的中国夯实政治道德的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就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协调的问题。科学发展是有良心的发展,这种良心包括热爱国家、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科学发展是有伦理精神的发展,这种伦理精神包括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互助友爱等内涵。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伦理价值上的指向就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并由此产生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方法,提出评价这些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标准。然而,由于“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因此,人们总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地位去判断是非、荣辱,选择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荣辱观。在当代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多层次,从而也形成了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局面。但是,无论哪种利益主体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出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选择。否则,社会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经济社会就无法健康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而提出的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因而它应是我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要求
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有了羞耻心,才可能避免去做可耻的事情。知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人格尊严。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人格是人的脊梁,国格是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不惜赴汤蹈火,以自己的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这种正气就是中国人的人格、国格,是中华民族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评价人们行为是非、荣辱的基本标准,鲜明地体现了维护人格、国格尊严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社会道德要求,是对现实生活中少数人格异化、国格丧失行为的鞭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反对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形成了勇于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精神;反对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平等观念;要求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的爱国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德;勤劳勇敢,朴素节俭,艰苦奋斗的品质;等等。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是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在对待事业和国家的态度上,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名句;在个人修养方面,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等,人们常常用来互相勉励。这些传统美德思想,对当时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呢?
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每个人都应具有最基本的荣辱观。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它不仅需要得到自我的确认,更需要社会的认同,荣是社会给的,辱也是社会给的。党中央应大力宣传和倡响“八荣八耻”,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让大家知道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让“八荣八耻”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
其次,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只停留在这八句话上是不行的,还必须针对每一条标准,从法律制度上加以规范。一方面制定严厉制裁“八耻”行为的相关法规,加大对腐败、不诚信等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应出台一套鼓励和褒奖“八荣”的相关政策,大力表彰先進,弘扬正气。从制度上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八荣八耻”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成为社会大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最后,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转变社会风气,舆论是导向,领导是示范。当前,老百姓最在意的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能否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真起作用;能否促进政府机关转变作风,提高公众服务机构的办事效率;能否使官员们更守官德,公务员更讲职业道德,领导们更遵纪守法,执法人员更严以律己。这些最能影响公德意识的普及。因此,要让社会风气好起来,各级干部和政府机关的示范作用是最关键的。如果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带头恪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那么,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有一个大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