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技教学中范作的准备与使用

2017-03-14丁宇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丁宇红

摘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范作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元素。教师在小学劳技教学中准备范作时,应遵循做得大、做得好、留余地这三个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用放大的比例、透明的质地、可拆解的结构、可替代的材料、多变的组合来做好并用好范作。此外,劳技教师自身还应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来制作和使用范作,达到作品示范、技术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劳技教学;范作准备;使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28-03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范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元素。成功的范作,能引导学生激发操作的兴趣,探究作品的结构,掌握制作的方法,破解技术的难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范作就没有劳技课堂。

2012年起,笔者作为苏州市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研员,带领全市几十位劳技骨干教师开展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劳动与技术创意教育实践研究”。我们围绕劳技教学的各种元素进行了深耕细研,其中关于范作的创意准备与使用,老师们实践深入、收获颇丰。

一、劳技教学中范作准备与使用的原则

范作,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示范性”的作品。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范作的准备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做得好。小学劳技作品大致包含工艺类装饰作品、生活类实用作品和益智类玩具作品三类,无论教学制作哪一类作品,教师的范作做得“好”是首要标准。这个“好”的内涵是:或美观漂亮,或方便实用,或两者兼具。范作做得“好”,才能让学生从惊叹作品之美,进而引发自己也拥有作品的渴望,以此顺利进入后续的教学。

2.做得大。小学阶段的劳技项目作品一般结构相对简单,体积比较小,而教师无论是整班教学,还是带领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指导的学生人数通常有十几人至几十人之多。为了方便全体学生清晰地观察与探究范作,教师的范作做得“大”就成为必需之举。当然,这个“大”必须是等比例之大,也不能因为“大”而流失了精美。

3.留余地。在制作作品之前,老师经常要用“拆一拆,看一看”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作品的结构。为了方便师生的拆解,避免拆解后对作品的损坏,教师的范作就需要留有余地。可以在拆解处预设“机关”,如打结松一些、螺帽不拧死等。有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制作到一定步骤后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应的“半成品”范作。

二、劳技教学中范作准备与使用的攻略

做得大、做得好、留余地,这是小学劳技教学中范作准备的三个基本原则。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好、用好范作,真正发挥出范作的示范性和探究性功能呢?以下是我们探索的创意攻略。

1.比例宜放大

劳技教学中范作准备与使用的原则之一是“做得大”。为了凸显范作的真实性,教师制作时应进行同比例放大。在放大的同时,还可以对作品的色彩、材质、部件之间的离合性等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可以通过设计,使范作与文字相匹配、呼应,成为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板书。

例如,“心锁环”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少儿益智玩具,也是苏科版教材中的一个经典项目。沈老师在“心锁环”教学时,用彩色的粗电线制做了一个巨型“心锁环”范作。心锁环的三个组件(U形弯杆、一字横杆和心形环)因使用红、蓝、黄色电线分别制成而显得很有区分度;教师抓住玩具在解环、锁环游戏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部位(“圆环”和“凸起”),用文字做好相应标识;心锁环的三个组件和两个关键部位,用文字配合范作的形式出现,显得十分醒目。

2.质地变透明

劳技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项目作品的实际需要来为学生提供制作材料。如制作小金工作品,金属丝的粗细和硬度要适中,便于学生自如地弯折;制作手缝布艺作品,布的颜色和图样要迎合学生的喜好,布料的松紧度要适宜,便于学生下针。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范作在作品示范、技术指导中的现实需要,为学生进行“无障碍”的观察创造条件。

例如蘇科版教材中有一个手缝制作项目——“缝鞋套”。要自如地穿、脱鞋套,需要在鞋圈口部位围穿上一圈皮筋。可是如果用棉布做成的鞋套来演示,学生无法观察皮筋在棉布中穿行的过程。陈老师在“缝鞋套”一课教学中别出心裁,用透明塑料薄膜做成了鞋套的范作,用它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围穿皮筋的方法,产生了极佳的效果。

3.结构可拆解

小学劳技作品尽管相对简单,也不乏一些立体感较强、结构相对复杂的项目。要制作这类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组合方式,或者工作原理,这是前提与基础。 为此,教师常常使用“作品拆解”的方法。教师须在范作上预留好“机关”,在方便师生拆解作品的同时,避免范作在拆解后可能导致的变形或损坏。

例如,“涤纶彩球”是用彩色涤纶薄膜纸做成的一种装饰品,是由至少12组小喇叭(每3个小喇叭组成一组)在一根绳上串连、收紧而形成的球形组合体。作品看似复杂,而一旦发现其内在结构和组合规律,学生将豁然开朗。朱老师在“涤纶彩球”教学之初,首先出示了一个大大的彩球范作,然后引导学生来探究结构。由于事先在串绳与球体顶端的连接处已预留好“机关”,师生将彩球进行拉松、拆分的操作就十分方便、快捷。在此基础上,彩球的制作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

4.材料可替代

范作与学生所做的同类作品相比,在材料的选择上往往有着特殊的需求,如材料的增大、增厚、加粗、加硬、加密(紧密度),否则就难以实现 “做得大”“做得好”的功用。如果常规材料难以达到范作所需的理想状态,教师就得另辟蹊径,寻找替代性的材料。

例如,用塑料珠子串成的彩色杯垫,既漂亮又实用,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劳技项目。学生是否掌握串珠的规律和方法,将直接决定着制作的成败。由于直径仅为几毫米的塑料珠子过于微小,用塑珠本身来演示,并不利于学生清晰、准确地观察。王老师在“串珠杯垫”教学中,别出心裁地用乒乓球代替塑料珠子,用电线代替串绳,在黑板上清晰地演示串珠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快掌握了串珠的规律。

5.組合显多变

劳技教学中,教师往往基于对劳技课程教学特点的把握,从审美性、探究性、操作性等多个维度,对范作进行科学设计与巧妙制作。与常规作品相比,范作的创意之“变”,很可能并不局限于比例、材料、质地、结构等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而是多个因素的组合与叠加。

例如苏科版教材的手缝单元中有一课“缝笔袋”,进行该项目教学,必须牢固掌握各种手缝针法,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谈老师在课始用图示法复习了包边缝、锁边缝、明攻针、回针这四种常见的针法。她以硬卡纸做“布”,用打孔机在上面打出一排整齐的小孔,用明亮的黄色粗毛线在小孔中排列、演示出相应的针法。用多种替代性材料,以适宜的组合方式制成的范作,与原生态的范作相比,其呈现的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上述的五个“攻略”中,比例的放大,是在任何项目教学中范作准备的通用做法,可谓是“规定动作”;质地的透明、结构的可拆解、材料的替代、组合的多变等方法,应视具体的教学项目、根据劳技作品的特点而进行适宜的选择,可以说是“自选动作”。苏州的劳技教师以慧心和巧手,把范作的准备和使用研究到极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劳技学科因其“动手做”的课程特点,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职能。劳技教师自身应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来制作和使用范作,达到作品示范、技术引领的作用。

责任编辑:赵赟

Abstract: Modeling work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eaching elements in primary school labor-skill instruction, so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being big, good and marginal in preparing modeling works. In daily teaching situations, teacher should prepare and employ modeling works by enlarging proportion, transparent texture, detachable structure, replacing material and variable composition. Besides, teachers themselves should refine on their modeling works with craftsman spirits to the perfect state.

Key words: labor-skill teaching; modeling works preparation;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