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战役
2017-03-14赵春娜
赵春娜
后金方面。千里奔袭之战,后金军掠夺了大批人口和财物,国力大为增强。皇太极在国中威望大增,汗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使八旗将士从之前战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使后金看到了明朝军队战斗力的软弱,看到了明朝的不堪一击,进一步奠定了灭掉明朝的信心和决心。这场戰役使皇太极摆脱了后金存在的政治、军事、经济危机,后金的政权也因此正式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明背景。明军若要守辽,就必须修建大凌河城;而后金要想攻打明朝,也就必须拆大凌河城。袁崇焕已经修了两次,都已经被皇太极阻止。如今老臣孙承宗、祖大寿成功收复永平四城后,对军事防务体系作了认真的布置,于崇祯四年正月,准备第三次抢筑大凌河。
1631年7月27日,拉开了大凌河之战的序幕,大凌河之战打响了。皇太极的假增援。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城中将士非常害怕,祖大寿也想试着进行突围,但是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没办法,只好等着救援。皇太极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正好中了圈套,损失十分惨重。此战进一步消耗城中的作战力量,祖大寿再也不敢出城应战。皇太极围城之计实在是高明,城中的明军如果等不来援军解围,还想活着出去的话,只有投降。皇太极对祖大寿十分看中,想要劝降他。但祖大寿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明朝先后进行了四次增援。前两次增援失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增援,金兵暗哨发现了明的救援计划,把这一消息报告给明总兵吴襄和宋伟再次带着部队进行援助来,这次救援皇太极闻讯后亲自率军迎了上去。皇太极与弟弟打头阵走,沿着山路悄悄向前行进,不料却被明军哨探发现,六千大军杀过来,想打败金兵。但皇太极身边的二百名亲兵一个比一个勇猛,面对强大的敌人的皇太极一点都没有退缩,以二百人对战明兵六千人,不可思议的是,仅仅二百人居然打败了明军六千多人,这该是多大的勇气啊!紧接着金军大部队赶到乘胜追击,六千人大败逃归。
明朝的第四次增援。此时明军的士兵已达到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但祖大寿和军们却一直坚持着。《清史稿》是这样记载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的:“会大风,敌乘风纵火,将及我军。天忽雨,反风,复战,遂大破之。”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如果没有这场大风突然改变了方向,谁又能料得到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双方在交战中往往发生这样的利于金兵的巧合,真可谓“苍天无眼,天欲灭明”啊! 第四次的增援几乎是全军覆没。经历了这四次的救援失败,明朝廷就再也没派过援兵了。
福大寿遇绝境。城中已断粮近两个月,所有该吃的与不该吃的都吃了,他已经丧失了组织和配合增援的能力。皇太极劝降,经过皇太极的诚信劝降,直到十月初九,祖大寿终于动心了,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有一天坚持,就会死上几百甚至上千人;另一个方面皇太极的态度也感动了他。10月25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的。皇太极本人迎接,祖大寿四人跪地参拜。皇太极忙上前一步搀扶住祖大寿,以女真族最高贵的抱腰礼相见。然后设宴款待。至此,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
皇太极的军事思想。一:仁政思想。皇太极军事思想在大凌河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吸取之前在守远和锦宁战役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战役充分体现了皇太极仁政思想,在祖大寿这件事上做到了仁至义尽,围城之始就劝降,最后终于感动了祖大寿。城中众多的将士到死也不投降的气节深深地震撼到了后金统治者,他们看到任意屠杀百姓的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开始严格要求军纪,在皇太极主政期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屠城的事件。二:学习汉文化。大凌河战役中明军将士的表现,尤其是张春,让皇太极认为,许多爱国的将士和将领之所以能够在最后仍然到死也不屈服,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报效国家的忠心。因此,皇太极更进一步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让官员们学习汉文化。国家正悄悄的开始进行了一场接受汉族先进的历史文化的思想上的重要革命。三:在这次战役中,后金部队第一次使用了大炮,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跨跃,后金军队具备的武器装备当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此,后金有了独立的火器营。四:重用降将。这场战役俘获的明军众多的将领,皇太极一律让这些将领继续予以重用,更多的将领官复原职。这一重要决策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变了后金政权的政治结构,汉文化在后金进一步广泛的传播。
在大凌河战役中,他五次派兵避开明朝坚固的正面防线,绕道入关,深入京畿,不断削弱明朝实力,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作战上,善于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战法策略:大军压境,速战速决;掘壕筑墙,久困长围,围点打援;皇太极围城之计实在高明,城中明军如果等不来援军解围,还想活着出去的话,只有投降。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龙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