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成长叫“折磨”
2017-03-14郭聪
郭聪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也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成长,让我们不能随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必须努力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让我们由衷地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耘着脚下的每一分土地。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伴有坎坷、挫折,当然还有“折磨”。
能有机会参加全国比赛,应该是大多数老师心中的梦想。而当这样的机会落到宋月娥老师和我们团队身上时,大家除了欣喜,更感受到一种压力和责任。从接到这个任务开始,整个团队就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研究、备课、试讲、反思的过程。回想起来,共经历了三层“折磨”,每一层“折磨”都是一次飞越和成长。
一层“折磨”:曲折、磨课——在试讲中成长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整篇文章内容不长,却处处精彩,让人难以取舍。
从最初的重点研读“人物活动”感受写法特点,到以“情趣”作为主线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再到融入“比较阅读”的策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领略威尼斯小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风情,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妙,教学设计在团队教师的反复磨课、多次试讲中,逐渐趋于成熟。在几经曲折地修改设计后,我们确定了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学习“情趣特点”这样一条主线。这样的演变完全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达成效果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前的公开课虽然也有生成,但很多生成是在教师预设的前提下发生的,我们把它叫做“挖坑布雷”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主要围绕着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来进行,教师不管如何引导学生,其最后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到课前所预设的问题上去。看似生成的精彩,其实都是“挖坑布雷式”的愉悦听者的精彩。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真正来自于自己的思考。在多次试讲反复磨课中,宋月娥老师和团队的老师们都在发生着变化。
磨课,磨的是团队。只有经历在丝茧中不懈的奋争,完成质的嬗变,才可能有振翅飞舞的一天。这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是团队素养的并进。我们在面红耳赤中求同存异,在思想的碰撞中达成共识。每一个经历了磨课的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都逐渐加深,从不太接受到接受,从接受到認可,从认可到想要尝试,老师们纷纷表示,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真的挺好。
磨课,磨的是疑惑。磨一节课,不只是为了把这一节课上成“优质课”“精品课”,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研究明晰疑惑、提炼策略。教师们逐渐树立“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主动发生”的理念。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都自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情来调整教案,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课堂效果的精彩把学生当做陪衬。用一份返朴归真的静心钻研,关注真问题,研究真行为。通过磨课,我们能够具备一种选择的能力,可以选出最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层“折磨”:折服、磨合——在思考中成长
尽管磨课是痛苦的,但在磨课过程中,大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感悟逐渐清晰,思考也不断深入了。
1.思考语文学科素养的落实。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核心素养,我们认为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应体现在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理念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语文学科素养需要在“整体与和谐”中学习,在“主动与交互”中学习,在“经验与情境”中学习,在“开放与平等”中学习,在“尝试与创造”中学习。团队老师在共同的交流中也总结出4种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
(1)以学生为主体,在激活和连结学生学习经验中发展语文素养。文章中多重设喻的学习和比较,既是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小艇建立连结,使这种异域风情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从而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和感受小艇的特点,又是将已经掌握的比喻修辞方法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学习描写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喻,从而在多重设喻中表现了事物多方面的特点。
(2)以学得策略为主线,在优化合作学习中发展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遵循这样的思路:行思不错位——语文学习不是内容学习,而是语言学习;思维不错位——课文理解不是先有结果再有过程,而是在语言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得出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结果;教学形式不错位——再巧妙的设计,也是教师在教,我们会以情境和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不错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而这些思路的出发点就是“学得”,以学生的获得为根本目的。于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交流,比如对小标题的概括、对文本内容的重组等。
(3)以问题生成为导向,在提升思维品质中发展语文素养。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其目的都是“学习发生,生命成长”,而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最好体现。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在语文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问问题,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研究问题,勇于面对学生的质疑,这也是对教师的挑战。
(4)以触发情感为动力,在激发积极心里中发展语文素养。语文可以用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是思想与精神的融合;应该是生命力量的召唤,是对人格魅力的感化。因此,情感是触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威尼斯的小艇》这样一篇充满异域风情的文章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情趣”的存在:小艇造型美、船夫技术好、乘客往来行、月色笼罩城。当这样一幅幅充满情趣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心底里生发的会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
2.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以个人经验甚至兴趣爱好来确立的,没有全面思考也缺乏系统设计。其实,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写作特色、不同的语体特点,自然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从四个维度进行考虑。
维度一:发掘同类文体共有的教学价值。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写景物的文章,写景物的文章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呈现美好的画面,表达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特点,揣摩表达。
维度二:发掘同类文体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价值。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属于第三学段的内容。它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价值是: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梳理文本画面,发现语言特点,用合适的方法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维度三:发掘同类文体在不同单元的教学价值。
本单元导语和“回顾·拓展”都提到: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维度四:发掘同类文体中这一篇的教学价值。
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从这四个维度出发,我们最终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读,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2)通过学生默读概括、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研读文本的精妙,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和美妙情趣。
(3)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通过词语、句子、段落等内容的比较,领略威尼斯小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风情,发现作者写作秘妙,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三层“折磨”:哲思、磨濡——在“绵延”中成长
在整个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是宋月娥老师一个人,更是整个参与其中的团队成员;成长的不只是對语文的深入感悟,更是对整个教育的理解。
研究生命美学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绵延”,他致力于发现那些随时间流动的生命,并称这种生命的冲动为“真正的存在”,一种“纯粹的绵延”。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绵延就像“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条河流,它不停地流动,不停地变换着形状。只有体会到这种绵延,我们才能体会到教育的永恒。课程改革也好,核心素养也罢,它们都是教育绵延过程中的一个流段,教育的流向终归是人的发展,是生命的绽放。作为教育人的我们也要在绵延中感受生命的无尽力量,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成全生命的百花齐放,欣赏生命的不尽完美。
走一段路,不断回味,感受便丰富起来,看一本书,反复领悟,所得便深厚起来;做一件事,执着坚持,结果便明朗起来,不忘初心,专注成长,享受教育。
“只要心中有一份追求,不要太在乎结果,而是用从容的心态积极地迈好过程中的每一小步。等你积累足够了,不经意一抬头,理想就在眼前实现了!”用中国的哲学来说,就是当我们执着于事物本身,一切才会“不求而至”。
借着这次难得的契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成长,并实现着让一个人的优秀引领一个团队的优秀,让一个人的成长变成一个团队的成长!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