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创业又被套路了
2017-03-14梁晨
梁晨
2016年,VR技术起势爆发,资本追捧,市场打开,一时之间风光无限。VR产业不到一年时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下滑。资本降温,线下体验店大量关闭,创业公司裁员欠薪、产品概念大于实用……他们没有来得及走进春天,便倒在了路上。
失血而亡,未战先败
资本的追捧,让VR产业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爆发,国内相关创业公司暴增至1 600多家。资本的进入导致整个行业过度鼓吹,产业生命力透支。如今,资本圈谈VR“色变”。
曾经扬言要把西雅图打造成美国虚拟现实中心的Envelop VR公司,在今年1月确认公司倒闭的消息。在此之前,VR视频应用Vrideo也在2016年11月因融资失败,宣布倒闭。
国内VR领军企业暴风魔镜去年11月大规模裁员,同时另一家业内闻名的VR内容制作公司米多娱乐,也传出拖欠工资新闻。有报告显示,国内VR相关创业公司死亡率超过70%以上。
症结:资本市场没有看到预期的增长,对VR相关产业的投资越来越谨慎。创业团队在失去了资本输血,又无法自我造血的情况下,大部分结局为破产倒闭。
山寨横行
VR“盒子”带着“黑科技”光环,进入消费者视野。风口之下催生出不少创业公司,也催生了下游代工厂。
深圳华强北大部分的VR“盒子”生产厂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什么热做什么、什么没有技术门槛就快速复制什么。”然而,VR“盒子”里并没有任何运算,透镜是用来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你的整个视野,本质上就是“视觉欺骗”。这样简单的“VR盒子”,价格一般在40元到100元之间,成本在10元到30元之间。
市场的火爆,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门赚钱的生意。以前做手机、做移动电源、做平板、做手表的都纷纷进入VR市场。只要是热销产品,就会出现大量的山寨,如同市面上常见的VR BOX。
症结:粗暴抄袭,挂羊头卖狗肉,使得行业信誉透支。
VR+,一面烈阳一面寒冬
VR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出更多场景:VR+直播、+影视、+游戏、+旅游、+地产……
看似热闹的VR+,实则鲜有亮点。一些主打VR+的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发展其他业务。比如,鼎石传媒把VR板块业务移出重心板块,转向做起了综艺直播、影视投资。VR音频的创业公司小旭VR,目前基本已搁浅VR业务。
花椒平台去年6月在直播专区投资上亿元,此举旨在推动VR行业从“概念炒作”到“实际落地”。柳岩之前在花椒平台进行VR直播,但整个过程中80%的时间与传统平面直播相同,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过全景观看模式。总的来说VR+直播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症结:大多数VR+流于形式,除了概念,實际融合运用的并不多。
体验店过把瘾就死
2016年圣诞节过后,Facebook旗下VR子公司Oculus线下体验店的客流量大量减少。在今年关闭位于百思买连锁商城的200个线下体验店后,官方给出的回应是“季节性调整”。事实上从去年5月到11月,百思买员工进行了Oculus头盔的30万次演示,平均下来每个店每天的展示次数只有不到4次。
国内的VR线下体验店,同样日子难熬,盈利的不到3成,一半以上的门店只有1成的回头客。产品在体验方面,大多数所用的设备与Oculus很大差距,有的甚至使用山寨产品,导致屏幕清晰度差,画面延迟高。
在内容方面,VR游戏大多局限在枪械类、赛车类、飞行类、儿童类,游戏内容同质化严重,很难吸引回头客。
症结:
①VR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设备笨重,产品欠佳,用户体验差。
②VR游戏制作成本高,创业公司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