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2017-03-13吴晶晶王福革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卢氏改革

吴晶晶,王福革(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00)

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吴晶晶,王福革
(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00)

以卢世荣理财改革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币制、财政、行政、民生四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以及卢氏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汉法儒臣的反对、忽必烈的支持与否、改革弊端和卢氏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意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卢世荣。

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失败原因

卢世荣(?-1285年),原名懋,大名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的功利派理财官员。自“阿合马死,朝廷之臣讳言财利事,皆无以副世祖裕国足民之意。有桑哥者,荐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1]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卢世荣出任右丞,施行理财改革。次年四月因遭监察御史陈天祥弹劾而罢职下狱,十一月论死,秉政百余日。根据《元史·卢世荣传》记载,其理财改革的项目仅有几条,既没有详实的解释说明,也没有执行过程以资印证,难已窥见全貌,他也因事败而被后世史家写入了《元史·奸臣传》。然而《元史》其他相关传记中有较多的有关卢世荣理财改革方面的记载,本文即以这些古籍文献为基础,结合以往其他有关资料和现存学术成果,重点研究卢世荣的理财改革内容,及其理财改革的失败原因。

一、理财改革的主要内容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发行中统交钞,十月印制中统元宝钞,以文绫织成的中统银货(实际未流通),至元十二年(1275年)添造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闰二月印造至元宝钞。元代纸币不是社会经济、商品贸易和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而是政府强制发行使用的流通货币。在阿合马主政期间,至元十一年(1274年)中统钞开始增大发行量,至元十三年(1276年)再度增加发行量,并动用平准库的钞本。中统钞自发行之日起,伪钞横行,真假纸钞数量日益增多,钞值下跌,流通困难,政府借用或挪用钞本致使钞法混乱。钞本是稳定中统钞币值,保证流通畅通的基础。钞本不足,意味着中统钞将面临流通受阻、纸币贬值的艰难处境。中统钞又是白银为本位的兑换纸币,与金银有固定比价,持钞可到官府兑换白银,因而规定库内须拥有充足钞本准备金以备兑现。肆意动用钞本,破坏了子母相权之法,使流通中的纸币变成无本之钞。大量增发的新钞因无本不能兑现而越加贬值,钞币购买力降低,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货币制度,导致元代社会经济衰退。如此恶性循环作用结果之后,卢世荣应势把握机遇,登上历史舞台。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卢世荣主持推行的理财改革,以变更钞法为中心,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目的在于对上裁抑权豪,对下恤民惠民,以期裕国足民。从其理财改革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币制改革

针对当时物重钞轻,滥发纸币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卢世荣采取的治理措施:(1)钱钞兼行。他建议:“金银系民间通行之物,自立平准库,禁百姓私相买卖,今后听民间从便交易。”[1]不久,又上奏:“自王文统诛后,钞法虚弊,为今之计,莫若依汉、唐故事,括铜铸至元钱,及制绫券,与钞参行。”[1]开放民间金银自由买卖,铸造铜钱,限制纸币数量,恢复金属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比纸币易损,难辨真假,百姓不愿长期持有,金属货币是“实实在在”的足值货币,有量小而价值大且能贮藏的优点,即使膨胀,也能自行调节自身流通量。投放金属货币,缩小市场对纸币的需求,减轻纸币流通压力,以削弱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进而稳定币值。(2)设立平准周急库。他提出:“宜令各路立平准周急库,轻其月息,以贷贫民,如此,则贷者众,而本且不失。”[1]把原来平准库的钞本准备金,低息贷款给贫民,其职能类似于现在的国家银行和地方分行。这是卢氏改革中的一个创新性建策,如果顺利施行可谓“一举四得”:其一,轻息贷款给贫民,鼓励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缓解了贫民生活和生产的压力。其二,将平准库的呆滞资金贷放取息,增加了财政收入。其三,打压了当时十分猖獗的高利贷行业。其四,有效控制纸币投放量,回笼纸币,起到了平准钞法的作用。(3)关闭回易库。监察御史陈天祥在弹劾卢世荣的奏折中指出:“以钞虚、闭回易库,民间昏钞不可行。”[1]回易库是倒换昏钞的地方,按例昏钞不能使用,应该允许更换。但卢世荣在钞法改革中却关闭了回易库,原因不详,演变成他日后的罪名之一。元人胡祗遹在《紫山大全集》中有涉及到关闭回易库的内容,他说:“以愚观之,向之耗坏钞法之弊,如立总回易库,诸路行钱,以钞贵买诸物,买金换银,良马美女奇珍异货之贿赂贡献,今皆革去。但能节用务农,戒奢侈,去浮冗,抑游惰,只此数条,不惟实钞,一举而数得,实天下无穷之福。”[2]据此可知,昏钞倒换存在很大流弊,一方面允许民间金银交易、投放金属货币、设立平准周急库发放低息贷款给贫民,挽救纸币信誉度,另一方面回易库运转需要更多钞本,不但起不了正常作用,而且会使纸币更加贬值。

2.财政改革

为实现增加课税,减少财政赤字,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其财政改革措施有:(1)解决财政虚耗,扩大经济收入来源。卢世荣视经济收入为重点,意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政府参与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取得收入充盈国库。具体分两类收入:一、官营垄断。他上书言:“京师富豪户酿酒酤卖,价高味薄,且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1]官府完全垄断酒的专卖及收益,坚决抵制富豪奸商的掺杂作假、操控物价、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他还主张国家收回权贵经营的冶铁行业改为官营形式,掌握货源,组织经营,获取批发与销售的利润。二、官私合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他奏请“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宝货,官买之;匿者,许告,没其财,半给告者。”[1]皇帝对此十分赞赏,下令从速施行。政策规定,海外贸易由官方操纵,严禁私自贩海者,实行官本商办制度。船为官造,本自官出,官府选择海商作为其代理人,操作具体事宜,出海贸易归来后利润按七三开分成。后来,他又建议:“国家以兵得天下,不藉粮馈,惟资羊马,宜于上都、隆兴等路,以官钱买币帛易羊马于北方,选蒙古人牧之,收其皮毛筋角酥酪等物,十分为率,官取其八,二与牧者。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予。”[1]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畜牧业生产,政府提供本金,选蒙古牧民自主经营,官民八二分取利润。提高牧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增加财政收入,保证了战马的来源供给。(2)利用政府优势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平抑物价。卢世荣意识到物价上涨与供求关系有着密切联系,试图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整治当时恶劣的经济形势。具体分两类措施:一、常平仓制。“盐每引十五两,国家未尝多取,欲便民食。今官豪诡名罔利,停货待价,至一引卖八十贯,京师亦百二十贯,贫者多不得食。议以二百万引给商,一百万引散诸路,立常平盐局,或贩者增价,官平其直以售,庶民用给,而国计亦得。”[1]将盐引收归国家支配,类似的还有常平粮。常平仓在政府操控下,受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调节作用影响,商品供过于求低价时收购商品,待到供不应求高价时抛售商品,既能平抑物价,又能为国家赚得厚利。至于常平仓的本钱,无需朝廷花费一文,均从裁抑权势所得。二、增加课税。“大都酒课,日用米千石,以天下之众比京师,当居三分之二,酒课亦当日用米二千石。今各路但总计日用米三百六十石而已,其奸欺盗隐如此,安可不禁。臣等已责各官增旧课二十倍,后有不如数者,重其罪。”[1]利用征收课税的方法,调节供求,引导市场走向。严厉打击不法商家的投机倒把行为,清洁市场秩序,保障商业朝向健康方向发展。

3.行政改革

为贯彻落实理财改革的各项条目,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高效处理政务,卢世荣实施了下列行政改革:(1)提高行政效率。史载“世荣既骤被显用,即日奉旨中书整治钞法,遍行中外,官吏奉法不虔者,加以罪。”[1]不如数交纳酒税者重其罪,禁止各官署追捕管课的官吏,不得随意到办课地点干扰,按察司不得检查办课文卷等,强调执法严厉,违法必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变革原有不适用的管理、执行方式。(2)调整体制结构。“第一,宜立四品提举司,以领天下之课;第二,请罢行御史台,其所隶按察司隶内台;第三,请随行省所在立行枢密院;第四,奏升六部为二品;第五,奏令按察司总各路钱谷,择干济者用之,其刑名事上御史台,钱谷由部申省;第六,请罢行台,改按察为提刑转运司,俾兼钱谷;第七,奏立规措所,秩五品,规画钱谷者;第八,立真定、济南、江淮等处宣慰司兼都转运使,以治课程。”[1]精简机构,新增理财部门,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权力。(3)官员任命考核。卢世荣呈请“天下能规运钱谷者,向日皆在阿合马之门,今籍录以为污滥,此岂可尽废。臣欲择其通才可用者,然惧有言臣用罪人。”[1]剔除世俗眼光,不问出身门第,选任有才能的人,体现出他任人唯贤的实用主义原则。“定百官考课长擢之法”[1],官员升迁考核一律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整顿吏治,确立规范的人事制度。(4)改善官员待遇。他曾提议:“随朝官吏增俸,州郡未及,可于各都立市易司,领诸牙侩人,计商人物货,四十分取一,以十为率,四给牙侩,六为官吏俸。”[1]另外,“添支内外官吏俸五分”[1],“官吏俸免民间带纳”[1]。期望在不增加财政和百姓的负担情况下,收取市场管理费,按比例抽取佣金,增加官员俸禄,杜绝贪腐,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民生改革

面对灾害频发,卢世荣体恤民情,奏请皇帝给予人民实惠,民生改革政策如下:(1)恤民政策。“怀孟诸路竹货,系百姓栽植,有司拘禁发卖,使民重困,又致南北竹货不通;今罢各处竹监,从民货卖收税。”[1]忧虑百姓疾苦,裁撤各处竹货监管机构,改收竹税,贩竹自由。“军国事务往来,全资站驿,马价近增,又各户供使臣饮食,以致疲弊,今后除驿马外,其余官为支给。”[1]为解决站户逃亡问题,除驿马以外全部由政府供给,减轻站赤负担。“江淮民失业贫困、鬻妻子以自给者,所在官为收赎,使为良民。”“逃移复业者,免其差税。”[1]经过适当的调整和减免,增加社会财富。(2)惠民政策。“江湖鱼课,已有定例,长流采捕,贫民恃以为生,所在拘禁,今后听民采用。”[1]“免民间包银三年;免大都地税;乡民造醋者,免收课;江南田主收佃客租课,减免一分。”[1]轻徭薄赋,抑制兼并,施恩惠于百姓,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客观上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二、理财改革的失败原因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理财官员有王文统、阿合马、卢世荣、桑哥四人。其中,王文统因涉嫌李璮反叛被处死列入《元史·叛臣传》,阿合马、卢世荣、桑哥则因“挟其才术,以取富贵、窃威福,始则毒民误国而终至于殒命身亡家者”[3],被写进了《元史·奸臣传》。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有王文统、阿合马事败被诛的前车之鉴下,卢世荣同样没有摆脱身败名裂的悲剧式结局。分析卢氏改革的失败原因主要有:

首先,卢世荣理财改革动摇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元朝建立伊始,国家制度的转型时期,义理派汉法儒臣与功利派理财官员就治国方针等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义理派奉行理学为宗旨,恪守的儒家政治观念中强调修身治国论,坚守“德本财末”的价值观,反功利倾向根深蒂固[4]。面对功利派的建言献策,凡是不符合“义理、德行至上”的价值标准,一律斥责为“小人与民争利”,很难划分借国家为名行自肥之实的消极功利主义与服务国家的正确合理的积极功利主义之间的界限。政治倾向保守,不利于自身经世致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劝谏蒙古统治者从事德行修养,“先正人心而后正天下”。功利派倚靠统治者想要富国裕民的支持,抓住义理派推崇高谈阔论的弊病,抨击其空泛说教不能为统治者提出切合实际具体的经济措施和理财办法。两个政治集团围绕着汉法儒治和言利理财为焦点,培植势力,互相倾轧。

至元十九年(1282年),益都千户王著激于为民除害刺杀了阿合马,忽必烈转而重用儒士。以太子真金、右丞相和礼霍孙为代表的义理派汉法儒臣取得斗争的暂时性胜利,他们清除阿合马势力,更张庶政。和礼霍孙等力行儒治,不久即罢。“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辛丑,召中书省官与世荣廷辨,论所当为之事,右丞相和礼霍孙等守正不挠,为强词所胜,与右丞麦术丁,参政张雄飞、温迪罕皆罢,复起安童为右丞相,以世荣为右丞,而左丞史枢,参政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参议中书省事拜降,皆世荣所荐也。”[1]]忽必烈迅速给予卢世荣信任和重用,令他改组中书省,重新将朝政拉回到解决财政危机、增加国家收入的轨道上来。以和礼霍孙为首的中书省被撤换,于义理派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卢氏掌握实权的当天,即制定改革政策,付诸执行,他很快成为了义理派打击排挤的重点对象。首先发难的是御史中丞崔彧,卢世荣新官上任未满十日,直言不可为相。此时,忽必烈对其“圣眷正隆”,崔彧随即被审查罢职。数月之后,监察御史陈天祥上疏皇帝,极言卢氏奸恶:“苛刻诛求,为国敛怨,将见民间凋耗,天下空虚。考其所行与所言者,已不相副:始言能令钞法如旧,弊今愈甚;始言能令百物自贱,今百物愈贵;始言课程增至三百万锭,不取于民,今迫胁诸路,勒令如数虚认而已;始言令民快乐,今所为无非扰民之事。若不早为更张,待其自败,正犹蠹虽除而木已病矣。”[1]这份奏折是致命的,它开启了卢世荣的败亡之路。忽必烈在上都听闻此事,即日遣唆都八都儿、秃剌帖木儿等回到大都,命安童召集有关人员同卢世荣听陈天祥的弹文,责令他们共赴上都对质。在御史中丞阿剌帖木儿、郭佑,侍御史白秃剌帖木儿等众人的参奏,参政撒的迷失倒戈相向,丞相安童与翰林学士赵孟传的进言后,卢氏一一服罪,被免职下狱。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忽必烈与忽剌出面谈后,“有旨诛世荣,刲其肉以食禽獭。”[1]

元朝规定蒙古贵族拥有特权,朝廷法度允许官吏经商,地主豪强垄断商业经济,寺院经营商业活动也极为广泛。到卢世荣秉政时,国家财政处于艰窘、支绌之中,钞法虚弊,物价踊贵。长时期的通货膨胀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给垄断阶级带来巨额利益,相反给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只有愈加的困苦和贫穷[4]。卢氏总结出综合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这些改革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损害了勋贵权势、富商地主、宗教人士、斡脱商人等的利益,妨碍了他们把国家资产据为己有、垄断经营牟取暴利的行为。有些原本是竞争对手,因为卢氏改革使之统一阵营,共同抵制破坏改革。崔彧、陈天祥、安童、张雄飞、不忽木等其他参劾官员不过是充当了他们的代言人。

其次,以忽必烈为代表的皇权势力的态度。忽必烈是一位崇尚实际的政治家,义理与功利为他接受并运用于统治中。早在潜邸时期,他曾“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5]即位初期,为攻取南宋、开疆拓土,他选任大批儒臣,采用了大量儒学治术中的积极成分,“祖述变通,立经陈纪”,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中统三年(1262年),忽必烈平叛李璮处决王文统后,逐渐疏远疑忌汉儒,加之儒臣避谈财利,无法满足皇帝连年赏赐、屡次兴兵的需求。值此机会,皇后察必的侍臣色目人阿合马崭露头角,“世祖急于富国,试以行事,颇有成绩,由是奇其才,授以政柄,言无不从。”[6]阿合马迅速在朝中崛起、纲络私党,为皇帝理财,也为自己敛财。至元十九年(1282年),阿合马死,和礼霍孙任右丞相,推行汉法改革。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不满和礼霍孙重儒术、动摇蒙古贵族入仕特权的科举之议,解除了他的丞相职务,改而命令卢世荣入相理财。虽然有桑哥的保举,但忽必烈并未轻信他,而是经过当面询问和与群臣廷辩胜利后,才授予权柄,这足以表明其经济设想的可行性,并为皇帝所接受信服。他主理改革期间,提出的政策方案,“世祖悉从之。”[1]卢世荣深知厚天下之利以实钞法,裁抑权势所侵增加国家收入,多为人所怨,上奏皇帝,忽必烈答曰:“汝言皆是,惟欲人无言者,安有是理。汝无防朕,饮食起居间可自为防。疾足之犬,狐不爱焉,主人岂不爱之。汝之所行,朕自爱也,彼奸伪者则不爱耳。汝之职分既定,其无以一二人从行,亦当谨卫门户。”[1]此外,皇帝为安抚他,消除顾虑,保证其人身安全,“遂谕丞相安童增其从人,其为帝所倚眷如此。”[1]这充分表明卢氏改革是为忽必烈所接受认同的。当理财改革诱发了世勋大臣的围攻,忽必烈知道众怨难犯,不得不终止任用卢世荣,借其尸首以平息这场风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一日,桑哥在世祖前论和雇和买事,因语及此,世祖益喜,始有大任之意。”[7]忽必烈物色了第四位理财官员。闰二月,复置尚书省,“好言财利事”的色目人桑哥就任平章政事。桑哥的理财措施以查处不法官吏的贪污行径为主,加重百姓负担的代价增加财政收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初,朝中大臣趁忽必烈漷北狩猎之机,联名弹劾桑哥,皇帝心生疑虑,“久而言者益众,世祖始决意诛之”[7]。该年七月,专制达四年之久的桑哥在朝廷内外的声讨中,以本人下狱伏诛而告终。

忽必烈一日内罢免四位丞臣,提拔卢世荣理财只是权宜之计。经李璮反叛之后对汉臣已起防范之心,汉法儒臣的“仁政”与皇帝的急需相去甚远,在一定范围内支持卢氏,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他“言能用己,则国赋可十倍于旧”[8]的理财承诺,利用他去打击权豪势要、充盈国需。遭到各方势力的强烈反对,群情激愤的时候,“世祖始大悟”[1],执政不足半载的卢世荣事败被杀匆匆退出了政治舞台。忽必烈在理财问题上表现出的犹豫不决,源于他拥有蒙古汗国继承者和大元王朝开创者的两重身份。他遵从中原农业市镇经济发展原则的同时,又具有游牧经济的随意性和掠夺性,介于北方少数民族习惯文化与中原汉地传统文化之间,是一种过渡杂糅的理财思想[9]。既想加强财政管理摆脱危机富国裕民,还想继续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这是忽必烈重用“言利之臣”,先用王文统,次用阿合马,再用卢世荣,后用桑哥,虽屡遭挫折而行之不悔的主要原因。最终,在忽必烈的天平上,倾向了后者,葬送了这些理财官员,使得他们成为了皇帝调节与平衡各方势力矛盾的牺牲品[10]。

第三,卢世荣理财改革的弊端。理财改革的各项举措,多是根据朝廷时弊和社会问题拟定,总体上是益大于弊的,一方面对整顿旧规章重建新秩序,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某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诸如:(1)卢氏用“钱钞参行”的方式,能够短时间遏制通货膨胀的趋势,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劣性经济态势。恢复使用金属货币,需要足够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发行量准备和货币流通基础,同时还受到开采能力、产量、成色、铸造工艺的限制,是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金属货币需求量将会大于贵金属的存量总和,出现短缺问题,束缚商品贸易发展。(2)卢氏改原有平准库为平准周急库,但中统钞是可兑换纸币,如不能按期收回本息,势必造成资金链断裂,酿成新的问题。一边用平准库钞本强调纸钞信用保值,一边挪动钞本放贷取息,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其目的只在骗取人们对纸钞的信任。想要保证钞法安全就不能获得厚利,放弃厚利就无从填补国用。卢世荣商人出身的浅见使他深陷眼前利益,忽视了保证钞法安全的重要性。(3)卢氏提议官商合办的官本船贸易,意在取缔民间海外贸易权,交由国家垄断经营,弥补财政亏空。元廷为确保官本船贸易卓有成效,特设“海禁”,扰乱了市场秩序。私营海外贸易停滞,打击了普通商人出海贩运的积极性,不利于海外贸易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官本船贸易效果不佳,一些代理人侵吞经手财物,获利集团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权贵富商违法经营,朝廷不能禁绝。(4)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卢氏企图变更部分政府机构职能以辅助理财改革,包括提高行政效率、调整体制结构、官员任命考核、改善官员待遇,可是改革方案遭到统治阶级内部“被改革者”的反对和保守思想的阻挠,他所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也制约了改革。

丞相安童言:“世荣昔奏,能不取于民岁办钞三百万锭,令钞复实,诸物悉贱,民得休息,数月即有成效。今已四阅月,所行不符所言,钱谷出者多于所入,引用憸人,紊乱选法。”[1]安童所言与陈天祥所奏如出一辙,无非是借机推卸责任,指责卢世荣不履行承诺,将没有办成和正在办的事情都推到他一人身上。尽管卢氏改革中规划了民生改革,却被冠以“释怨要誉”的恶名。有些惠民恤民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相脱节,造成负面结果,完全背离了卢世荣的改革设想。据史料记载:“适卢世荣以言利窃政立法剥下,使郡县官同于商贩,百色取赢,称至于蔬果,虾蟹,官吏机遇奉承,人人怕惑,争讼灌然……迄于卢败,一切休之以静,民安其政。”[11]民众生活苦不堪言,纷纷抵制改革。所以,当政敌攻击他无法实现自己公开许诺的目标时,正中要害,立即处于被动地位。“时间短,见效慢”,很多政策没有获得足够的时间来证明卢世荣的预想成果。至于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是无法避免的。

最后,卢世荣自身及党羽存在的问题。(1)卢氏于阿合马专擅朝政期间,靠贿赂进身,白身擢升江西榷茶运使,有过贪污的劣迹,政治背景不清白。阿合马死后,朝中义理派势头正盛,无论从义利观,还是对阿合马党羽的忌惮,把他的所作所为均视作阿合马余党的卷土重来,形势十分不利。(2)卢氏身为汉人,不是功臣之后,没有祖宗庇护宗法庇佑,没有地位根基。他自比“种田人”,把安童比作“守田人”,忽必烈比喻成“天雨者”,执政理财全靠皇帝信赖支持。陈天祥在《论卢世荣奸邪状》中说到:“去春安童大丞相自远而还,天下闻之,室家相庆,咸望复膺柄用,再整宏纲,思仰治期,谓可立待。十一月二十八日,忽闻丞相果承恩命,复领中书省事,贵贱老幼,喜动京师。继而知有前江西道榷茶转运使卢世荣者,亦拜中书右丞,中外諠哗,皆云彼实阿合马党人,乃当时贪横之尤者,访其根因来历,往往能道本末之详。”[12]安童是开国勋臣木华黎的曾孙,又与世祖有椒房之亲,作为卢世荣的上司,很多决策是二人共同商定呈奏。理财改革失败后,“素无文艺,亦无武功”[9]的卢世荣成为众矢之的,许多罪责定性为“视丞相犹虚位”[1],安童得以全身而退。(3)卢氏过于自信和乐观,儒学素养不高,面对义理派汉法儒臣“引经据典”的攻击,没有反驳还击的能力。他扬言:“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也。”[13]礼部尚书董文用反问:“此钱取诸右丞家耶?将取之民?取诸右丞家,则不敢知;若取诸民,则有说矣。牧羊者岁常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热,即死且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毳,犹有百姓乎!”[10]一席话逼得他哑口无言。(4)卢氏依恃忽必烈委任之专,急功近利,广敛私财,构陷异己导致树敌太多,朝中大臣震慑,无敢言者。“左司郎中周戭与世荣稍不合,坐以废格诏旨,奏而杀之,朝中凛凛。”[1]暴露了他个人权利欲望膨胀,枉杀与己见不合者。在加上越职擅权,理财改革未见实效,有效仿李璮的罪行,第二次皇帝御前辩论认罪,商人处事圆滑善变的特性在政治上遭遇变故时转变为弱点,反而害了自己。(5)卢氏虽被委以要职,但在蒙古、色目人占大多数的权力中心,仍显势单力孤。王恽曾预言其下场,曰:“力小任大,剥众利己,未闻能全者。远之尚恐见浼,况可近乎!”[14]儒士不屑与他为伍,拒绝参与改革,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批行之有效、训练有术的同僚支持和配合。他能使用的帮手多声誉狼藉,系“阿合马党人潘杰、冯珪为杭、鄂二行省参政,宣德为杭州宣慰,余分布中外者众。”[1]这些人往往借改革之名行贪污中饱、营私舞弊、紊乱朝政之实,成为改革的“毒瘤”。

当初帑藏空竭,忽必烈寄希望于卢世荣理财改革扭转财政困难的局面,才在一定范围内给了他支持。卢世荣错估了忽必烈对他支持的力度和持久性,不到半年的时间,理财改革被迫停止。太子真金听闻卢氏以言利进,尝曰:“财非天降,安得岁取赢乎。恐生民膏血,竭于此也。岂惟害民,实国之大蠹。”[15]卢氏获罪之后,桑哥有意帮他,听闻太子属意,亦不敢搭救。

卢世荣理财改革失败,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元朝内部义理派与功利的派系之争;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势力纷争;底层百姓与执行官员之间的矛盾;改革方案与实际执行相脱节;忽必烈、真金父子之间理财与儒治两种治国方针的斗争[16],这些为改革埋下了祸根。

三、结 语

南宋学者王柏(号鲁斋)说:“三代以下,所甚急者富国强兵而已。富国强兵必以理财为本,而儒者不屑为。夫理财而不用儒者,其害不可胜言矣。”[17]卢世荣在元代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忽必烈急需官员理财补缺的危急时刻粉墨登场。他自身有污点又背负皇命组建了一个“没有阿合马的阿合马政府”,短短四月有余,由罪臣余党一跃成为皇帝的亲信宠臣,又因群臣劾奏,从极贵人臣沦为待死囚徒,最终身首异处黯然退场。忽必烈对卢世荣“先用后弃”,视为敛财工具,一旦许诺落空,变成政敌攻击他的证据,帝意中变,他便弃如敝履。卢氏的理财时间虽不长,却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计划。卢世荣理财带有明显的商人阶级思想,其改革意图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对权势豪商所享有的特权予以限制和裁减,利用改革措施来缓解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其实质是在元代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次权力与财物的再分配。卢世荣已站在自己时代的先头,他在元代不愧为一位杰出的理财家。

[1] 宋濂.元史·卢世荣传: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64-4570.

[2] 徐元瑞.吏学指南·杂著·宝钞法:引胡祗遹.紫山大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97.

[3] 宋濂.元史·奸臣传序: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57.

[4] 萧功秦.元代儒臣的反功利思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4):68-77.

[5] 宋濂.元史·世祖本纪: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76:57.

[6] 宋濂.元史:阿合马传: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59.

[7] 宋濂.元史:桑哥传:卷205[M].北京:中华书局,1976:4571-4575.

[8] 宋濂.元史:不忽木传:卷130[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67.

[9] 杨建新.评忽必烈的三位理财大臣[J].西北史地,1998(1):7.

[10] 孙文学.元朝失政之财政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1(8):65.

[11] 张养浩.归田类稿:济南刘氏先茔卑:卷11[Z]北京.四库馆,1868:5464.

[12] 陈得芝点校.元代奏议集录(上)·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45.

[13] 宋濂.元史·董俊附董文用传:卷148[M].北京:中华书局,1976:3468.

[14] 宋濂.元史:王恽传:卷167[M].北京:中华书局,1976:3934.

[15] 宋濂.元史:裕宗传:卷115[M].北京:中华书局,1976:2892.

[16] 罗连举.卢世荣忠奸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26-29.

[17] 黄宗羲.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卷82[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220.

(责任编辑 董邦国)

LuShirong′sFinancialManagementReformduringtheYuanDynasty

WUJing-jing,WANGFu-ge
(School for Political Science, Law and History, Inner Mongoli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 China)

Tak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of Lu Shirong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his reforms in currency, fi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analyses the factors resulting in his failure, including the opposition of Confucian officials, the nonsupport of Kublai Khan, his reform defects and problems in Lu Shirong himself.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peopl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view on Lu Shirong.

Yuan dynasty; Lu Shirong;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causes of failure

2017-03-11;

2017-05-05

吴晶晶(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

2096-1383(2017)06-0576-07

K247

A

猜你喜欢

卢氏改革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改革之路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