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比较分析

2017-03-13姜文雯赵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布点民办辽宁

姜文雯,赵跃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 110167)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进程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基于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需求,对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试图了解区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程度。

1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现状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到2016年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6年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辽宁省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笔者针对2011—2016年间辽宁民办高等教育状况进行了基础性的数据调研,2011年省内普通高等院校112所,民办高校数36所,占同级教育比例的32%。2016年普通高等院校116所,民办高校数34所,占普通高教比例29%。2011年省内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02231万人,到2016年达到998719万人。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则从2011年166493万人增至2016年210283万人,占同级教育规模比例分别为18.4%和21%,可见省内民办高等教育份额在持续增加,但呈现出迟缓调整态势。

在区域分布特征上2011年辽宁省内高校112所,民办高等院校36所,其中沈阳13所,大连17所,占民办高校总数的83.3%。至2016年省内普通高校116所,民办高等院校34所,沈阳12所,大连15所,所占比例79.4%。省内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集中性明显,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而辽阳、葫芦岛、朝阳、阜新等城市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且因城市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民办教育资源不足。其中丹东、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区域民办高校数均持续零增长,教育资源分布极端不平衡。

2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分析

2.1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辽宁人均GDP由2011年的50299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65354元,增长了299%。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第二个十年建设的必然选择,而这建立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也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与之协调匹配。

弹性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的敏感程度,通过一个变量的变动的百分率引起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率来反映。E=Y/X,当E>1,则表明Y变动的幅度大于X的变动幅度;若E=1则表明两个变量的变动幅度相同;若E<1,则表明Y变动幅度小于X的变动幅度。高等教育弹性指普通高等教育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大小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表示,高等教育弹性系数=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GDP增长率×高等教育增长率 [(当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上年在校生数)/上年在校生数]。对2011—2016年民办高等教育状况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而探讨其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情况(见表1)。

表1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及弹性系数

从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走势看,十二五规划期间辽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基本保持增长状态,2011—2013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在增长但明显慢于经济发展,弹性系数均小于1;2014年随着民办高校的转型与规模的增长,经济增速下降,民办高等教育基本与经济发展同步协同性较高;2016年弹性系数出现极大负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度极差,这也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总体可见十二五规划期间省内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度较低。二者的协调适配是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良性循环的基础,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教育的同步性会呈现出人才短缺的问题;如果只重视区域教育发展也必然会导致因经济基础欠缺导致教育停滞不前的窘境。

2.2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专业布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人才的横向组成,辽宁省内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布点规模大、分布广,但呈现出不平衡的明显特征。专业布点数占比重最大,且布点数均在30以上的是工学、管理学与文学。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建议高校2016年度暂缓申请增设英语、法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6种本科专业,可见区域专业结构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协调是研究省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测量指标。

2016年辽宁省内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4所,专业布点数544个,含经济学29个,法学7个,文学47个,管理学119个,艺术学97个,工学188个,农学10个,教育学4个,理学29个,医学14个,无哲学与历史学专业布点,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工学和管理学,分别为34.6%和21.9%,艺术学所占比例17.8%,这三个学科类别已经占到专业布点的74.3%,与省内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布局特征一致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态势,这也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人才的供需平衡(见表 2)。据统计数据2016年辽宁经济出现负增长,而2015的数据就显示辽宁GDP增长3%,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下降0.2%、第三产业增长7.1%。由于第二产业下降幅度不大,全年仍保持增长。但是2016年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过大,总体抵消增长造成GDP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是第三产业比重仍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区域产业结构既限定了区域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又可以促进其结构调整(见图1)。

表2 2011年—2016年辽宁省全年生产总值与产业总值

图1 2011—2016年辽宁省三大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3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分析

截至2016年辽宁省内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1.0万人,占同级教育规模比例的21.1%,省内民办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其与经济、社会的适配问题也愈发明显。

辽宁省内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需要高等教育调整设立可以满足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减少取缔与产业结构改革需求不适配的学科或专业。数据可见辽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011—2013年持续增长后出现波动性下降,这基本符合辽宁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辽宁省第一产业虽逐步转型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仍是辽宁经济的支柱。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逐步提升,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但在2016年急剧下降,省内急需第二产业转型具备高新技术与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例上升,资料显示其就业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发面有绝对的优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服务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应顺应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提供所需人才。而现在民办本科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存在普遍重复、集中、可复制专业多等现象,人才供需衔接存在矛盾。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合理的高等教育与之匹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朝着以下三个方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专业、支柱产业的相关专业以及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建议,省内高校要主动适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需要,紧密围绕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供应链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合理增设和调整专业,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省内民办高等教育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迹不能单纯地采用在区域上平均化发展,应结合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增长向量提高的叠加累积促进自身特色的形成,充分补充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教育特色,形成难复制的核心竞争能力。

[1]史璞.区域经济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河南的实证研究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7-78.

[2]米红,孙静.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1):78-83.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教育统计年鉴(2011-2015)[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015.

[4]辽宁省教育厅.辽宁教育事业发展综合数据信息统计手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布点民办辽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辽宁之光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探讨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辽宁舰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