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谈古人的“年终总结”

2017-03-13

新传奇 2017年4期
关键词:年薪制先帝年终总结

趣谈古人的“年终总结”

一到年底,提起年终总结,很多人就会头疼,而古人亦是如此。历史上,曾经有数不尽的奇葩“年终总结”。例如,蒲松龄期待来年肚中有货的人多讲好故事,王羲之希望自己的字不受欢迎,欧阳修则希望明年多收礼……

王羲之贵为“书圣”,名头摆在那里,来家里求字的人不计其数。不过他有些疲于应付,所以在“年终总结”中写道:不希望自己的字受欢迎,求别人不来求字

最有逻辑——诸葛亮

如果要论“年终总结”质量,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则是当之无愧的高手。如果把他的“年终总结”拿到现代,则一定会被领导提出表扬并且全公司巡回朗读。

诸葛亮具有代表性的“年终总结”便是《前出师表》,当然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终总结”,但逻辑清楚,论据充分,有态度、有计划;既有历史功绩,又有未来展望,堪为范本。下面摘录三段加以说明:

第一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解读:这一段对诸葛亮对自己刚“上班”的情况作了回顾,强调自己是奉命于危难之间,侧面暗示了自己的功劳苦劳,并对“老板”表示出深沉的感激。

第二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读:这一段引述先帝对自己的评价,表扬了一下自己的优点,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作出罗列和陈述。

第三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解读:这一段则是对未来工作作出的展望:立下军令状,表明耿耿忠心,堪称完美。

最“自私”——蒲松龄

如果说诸葛亮是中规中矩的“年终总结”,那么下面这位就有点不按常理出牌了。

清代大文学蒲松龄的“年终总结”有些“自私”。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摆茶摊供人喝供人歇,为的就是多听几个有滋味的故事。有一年的年末,他在自己的“年终总结”中写道:今年听的故事数量不少,但质量不太好,有些故事情节重复,甚至逻辑不顺。来年期待肚中有货的人多讲好故事,这样自己编纂书籍也更加顺利。蒲松龄的总结显得有些实际,甚至是“自私”。

不过,蒲松龄的“年终总结”里也透露着对故事的艺术追求,充分展现了批判务实、“挑肥拣瘦”的精神。

最心疼——王羲之

王羲之的“年终总结”有点让人怜悯。王羲之贵为“书圣”,名头摆在那里,来家里求字的人不计其数。说是“求”字,有的是抢,有的是磨,有的是逼,有的是诱,来客求字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差使用“美人计”了。

王羲之有些疲于应付,有时想撵人送客又张不开嘴,可谓难受至极。有一年,他在“年终总结”中写道:真希望我的字不受欢迎,别人不来求字,或者我的腿脚麻利一些,有人求字,走为上。

最“得瑟”——范仲淹

“驴友”范仲淹的“年终总结”有些“得瑟”。身为“范文正公”,范仲淹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出去“旅游”总得吃住。范仲淹是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更是“蹭吃家”,因为他很受百姓爱戴,他到别处旅游,百姓都愿意把他请到家里,送吃递喝,照顾得很是周到。

范仲淹也是得了便宜“卖乖”,在一次年终总结中写道:今年走了很多地方,收获不小,唯一有点不安的是百姓对我太过爱戴,吃喝不收钱,百姓种地不容易,这有些不妥,但我又盛情难却,真是让我为难。

最接地气——欧阳修

欧阳修的“年终总结”有些“不上档次”。欧阳修号醉翁,是北宋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研究历史的人一般比较严谨呆板,可晚年的欧阳修简直就是半个“老顽童”。

欧阳修在一次“年终总结”中写道:今年时光过得太快,感觉自己越老时间过得越快,喝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客人只给我送了十几次茶叶,希望明年收到更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喝茶消遣,陪晚辈玩耍快活。

(《时代青年》2013年03期)

古人年底辞职等于白干半年

又快到年底了,职场上也到了每年一轮的“年底走人”跳槽季。而在古代,这个时候也是一道关口,不过,这个时候在古代却非辞职的最佳的时间。那么,古代辞职一般选择什么时间?又有哪些讲究呢?

现在实行年薪制,通常是对高工资的白领级别而言。其实,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从当官的到打长工的,主体实行的都是“年薪制”,尽管也有月薪。

那时的“年薪”并没有现代工资的概念,民间多叫“工钱”,官方称“年俸”。俸,当然是指俸禄,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粮或工钱。中国古代时的“年薪制”是真正的年薪制,到年底才发呢,按年结算,给地主老财家打长工的无地农民也是这样,要到过年时才能领到一年全部的劳动报酬。如果家中实在急需,手头实在拮据怎么办?可以“支”,即临时借点用用,到年底一并抵扣。

别看这“年薪”与“月薪”仅一字之差,但可以解决好多因薪水发放引发的矛盾。如果辞职、升迁什么的,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跳槽”了,这年薪制便是个麻烦,员工随意“跳槽”很可能一年的工资都要泡汤。月薪相对就好办多了,月结月清,清了走人,给劳动者的“跳槽”带来了便利。

为了解决“年薪制”带来的问题,完善工资制度,各个朝代也会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工资改革。如在辞职和“跳槽”的时间上,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南朝宋政权以前,辞职者结算工资时间一般以“芒种”为标准,相当于现在每年的6月5日、6月6日前后。如果在芒种前辞职,则其一年的工资(俸禄)悉归后任和替岗者。现在流行的最佳辞职时间是年底,如果放在古代,辞职者就亏大了,要白干半年。

到了唐代,则将结算时间固定在当时每年的5月5日。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进士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九)所记,“淮例,替人五月五日以前到者,得职田”,说的就是这事情,即在5月5日以前上岗的,可领全年工资(职田米),否则便不可以。这样,会算账的便会赶在这日前辞去旧职,去新单位报到。据此可以看出,古人辞职最划算的时间在年中,而不是在现在流行的年底辞职。

当然,具体什么时候辞职可以拿到全年工资,在中国古代会因行政区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别。但是,虽然对辞职有明确的工资结算时间,辞职现象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现在这么流行,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辞职,有岗位的就是“官家人”,“吃皇粮的”,那是一种身份和荣耀,能忍“十年寒窗苦”,图的就是“有朝一日吃皇粮”,谁舍得“下岗”?除非被逼无奈。

(《北京晚报》2011.12.2)

猜你喜欢

年薪制先帝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来了!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最后一次年终总结
地勘事业单位年薪制人员个人所得税筹划分析
河南省中考真题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年薪制何以推广难
实行年薪制的可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