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7-03-13赵菁徐纯鑫方栋赵义沈敏
赵菁,徐纯鑫,方栋,赵义,沈敏
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赵菁,徐纯鑫,方栋,赵义,沈敏
目的观察气阻系统训练与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本科脑卒中偏瘫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卧位躯干肌训练和坐位气阻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实验组利用NPT系统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0.962,P>0.05),治疗后两组各评分均显著提高(t>12.248,P<0.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72,P<0.05)。结论NPT系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效果优于气阻系统训练。
脑卒中;偏瘫;NPT系统训练;气阻系统训练;平衡功能;运动功能
[本文著录格式]赵菁,徐纯鑫,方栋,等.NPT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23(2):189-193.
CITED AS:Zhao J,Xu CX,Fang D,et al.Effects of neutral posture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J]. 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2017,23(2):189-193.
NPT(neutral posture training)系统训练,指的是对人体中立位姿势的训练,起源于韩国,是以悬吊训练和徒手治疗相结合,以恢复人体中立位姿态为目的的训练方法,是以整体的诊断和治疗为主。而悬吊训练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它最初用于骨科术后和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这项技术已覆盖挪威90%的康复机构,且北欧及日本、韩国目前都已开展[1-2]。悬吊训练即利用绳索把人体某些部位悬吊,或用橡皮胶垫、软球等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进行训练,从而促进人体平衡能力、控制力和稳定性的训练方法[3]。
NPT系统训练与悬吊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加强调正确的姿态和本体感觉在内的感觉统合训练等。患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训练中,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几年也用于脑卒中患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4-6],主要集中于训练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本文就NPT系统训练对偏瘫患者核心肌力训练和平衡功能的改善,及其对上下肢功能的影响进行小样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于本中心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4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3例。按照纳入顺序进行编号,利用SPSS软件产生44个随机号,并将44个随机号进行个案排秩并重新排序,随机分成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发病时间<2个月,年龄≤70岁,并接受常规康复训练;②无严重的认知问题,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22分;③无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皆能在药物稳定控制下;④无严重的感觉、心理及其言语障碍;⑤偏瘫侧肌肉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分级≤Ⅰ+级。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在核心肌力训练方面,对照组利用传统方法训练核心肌力;实验组利用NPT系统(韩国)训练提高核心肌力。
1.2.1 传统方法训练
1.2.1.1 卧位训练
①治疗师双手放在患者两侧季肋部,提示患者尽量腹式呼吸,吸气时向下按压胸廓;治疗师手掌置于患者腹部,呼气时向上向内压。②体轴回旋运动:患者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一手扶其患侧肩,另一手扶其患侧髋,扶肩手向前推,扶髋手向后拉,做反向运动。③躯干肌牵伸:患者和治疗师体位均同上,双手位置一样,然后扶肩手向头部方向运动,扶髋手向足部方向运动。④双腿或者单腿的桥式运动。⑤床上体位转移,由仰卧位转移至侧卧位,由仰卧位转移至坐位。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训练2个月。
1.2.1.2 坐位训练
采用HUR气阻躯干肌训练系统(芬兰),选择躯干Abdomen/Back、Twist Rehab模式,进行质量调节(单位kg)。患者坐于仪器座位上,进行躯干肌屈伸、旋转训练,每次15 min,每天1次,共训练2个月。
本仪器分为两台,一台专设用于躯干的旋转训练;另一台专设用于躯干屈曲训练。无需特别的设置,均为仪器自带模式。
注意点:对于达到坐位平衡Ⅱ级及其以上者使用气阻训练系统训练,坐位平衡Ⅱ级以下者使用常规的卧位训练。
1.2.2 NPT训练
1.2.2.1 仰卧位腰椎中立位
患者仰卧位,使用弹性骨盆吊带置于骨盆部,非弹性膝、踝吊带置于膝、踝部,升高膝踝吊带直到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45°以上。主要以提高患者静态下的核心肌肉控制力。
1.2.2.2 俯卧位腰椎中立位
患者俯卧位,升高治疗床,利用非弹性固定带在胸部、腰部、膝部利用弹力绳进行悬吊固定,注意躯干与下肢保持同一水平;降低治疗床使患者双手处于手支撑位,利用双手及躯干力量进行前后摆动。主要利用自身体重,提高动态下的核心肌肉稳定性。
1.2.2.3 仰卧位骨盆上抬体位
要求上肢置于身体两侧,非弹性膝吊带置于患侧膝部,高度为保持膝关节屈曲90°,弹性骨盆吊带置于骨盆处,要求患者完成骨盆上抬时健侧腿和患侧平行,如果患者无法完成动作,在患侧踝部用非弹性踝吊带和健侧膝关节处使用非弹性吊带,要求操作时膝关节伸直,悬空或加非弹性膝吊带的健侧和患侧腿平行,通过向下压非弹性吊带来抬高骨盆使身体伸直,身体不发生旋转或者侧屈,以提高核心肌力。
1.2.2.4 侧卧位腰椎中立位
患者患侧卧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头部用非弹性头部带,弹性骨盆带置于腰部,非弹性膝部和踝部吊带置于患膝踝下方并抬高到合适高度,要求患者患侧用力抬高躯干骨盆。训练骨盆周围肌肉肌力,提高骨盆稳定。
1.2.2.5 四点跪位
患者双膝跪位,髋部及胸部用弹性带固定,健侧上肢用非弹性带固定并伸展,在患侧上肢的支撑下,身体向前平行俯冲,来回移动;要求患者躯干与髋部平行,健侧支撑,上肢伸直防止弯曲。主要利用在患者跪位躯干平衡控制下进行核心肌力训练。
1.2.2.6 感觉统合训练
仰卧位,躯体躺在泡沫轴上,维持躯干平稳,防止倾斜。双脚置于平衡垫。主要训练脊柱的稳定性的同时,并加强本体感觉输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注意事项:治疗时使用升降治疗床的高度和患者的距离决定悬吊带的长短,给予非弹性绳震动、增减弹性绳的长度、气垫放在肩胛间、治疗师给予腰部辅助促进等技术手段增减患者难易度,以患者腰部感到疲劳但不感到疼痛为度。
每天训练40 min,共训练2个月。
1.3 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ies, FMA-UE)、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ies,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然后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ɑ=0.05。
2 结果
2.1 FMA-UE评分
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P<0.001),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
2.2 FMA-LE评分
两组治疗前FMA-L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P<0.001),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
2.3 BBS评分
两组治疗前BB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P<0.001),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7]。脑卒中后遗留功能障碍,是患者康复的最大难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对脑卒中患者核心肌力的训练,以通过增强躯干功能,提高整体的步行及平衡能力[8-12]。
气阻训练是全新的阻力训练形式。气压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资源,是抗阻训练的一种。气阻训练系统利用空气来调节阻力,能够让肌肉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参与收缩,不仅可以增强肌力,并且还可以保持及扩大关节活动度。由于其负载的冲击很低,对关节及结缔组织损伤极小,故应用于康复训练领域。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在卧位下进行躯干肌促进训练后,对于在可以稳定坐位下的患者采取气阻训练,既可以增强其躯干肌力,同时保持其关节活动度,是一种适合老年患者应用的无创又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照组对于坐位平衡在Ⅱ级或者以上者使用气阻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主要提高核心肌力的稳定和肌力,包括腹内外斜肌、腹直肌、背阔肌以及脊柱周围的深层肌肉等。核心肌群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后,更有利于偏瘫侧主动运动的诱发与分离运动产生,从而提高上下肢运动功能。
悬吊训练用来提高机体核心肌力,是大家公认的有效方法,同时悬吊训练还具有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感觉运动控制失调的潜力。本研究利用NPT系统对患者进行训练,在利用悬吊训练的同时又加入脊柱稳定性以及本体感觉输入,强调正确姿态的重要性,对提高患者的核心稳定和整体功能有针对性的作用。
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瘫痪侧躯干肌张力异常和肌张力下降、运动模式异常,造成身体两侧的失平衡状态。临床上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训练方法较多,近年来核心稳定性和核心肌群的训练用于脑卒中和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常包括弹力带、弹性球、悬吊训练系统等。Wolf等[13]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研究,发现强制性悬吊上肢训练明显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恢复。相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功能,更好地协调不同肌群间力量的输出,提高运动效能[14]。核心稳定肌训练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控制训练[15]。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核心训练,目的是为了打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获得肌力、肌张力的正常及运动模式的正常。国外相关学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利用悬吊训练的观察组在提高核心肌力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效果更明显,对提高肢体运动及平衡功能具有较好疗效[16-19]。但国内外悬吊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方面的文献较少。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是又一常见的症状。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卧位采取常规的躯干肌训练,坐位下采用气阻训练系统训练,可以满足不同功能患者需要;根据进程可调节气阻压力,以适应不同的患者功能状态,以达到最佳效果。Chen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使用悬吊训练更有利于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20]。杨国梁等对脑梗死患者的研究表明,悬吊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21]。
本研究实验组利用NPT系统给予患者一个不稳定的平面,通过悬吊减重,控制其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从而提高核心稳定性,达到增强平衡功能的目的。初始治疗可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反射的诱发,在不稳定的支撑面上可利用自发性姿势平衡反射提高核心稳定性,诱发运动反应。其后通过不同的悬吊方法增加动作难度,激发患者的主动参与性。后期利用渐进抗阻的训练原理,从较低负荷到高负荷进行过渡,在抑制异常模式的同时又增强了运动控制能力。实验组悬吊下的运动模式,主要以提高躯干核心力量和平衡功能为主,并且强调患者的主动性,以最少量辅助进行。泡沫轴和平衡垫的训练强化了患者的脊柱稳定,增强了本体感觉输入。本研究中,实验组BBS评分、FMA-UE和FMA-L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有赖于躯干核心肌力的增加,整体稳定性提升,故BBS评分有明显改善。患者FMA-UE和FMA-LE评分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核心稳定性及肌力和本体感觉的改善,推进了整个疾病的恢复过程,增加了肌力,从而促进了运动分离。
综上所述,NPT系统训练是一种安全性较高,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功能水平进行调节的训练设备。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其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此运动训练不断重复强化动作训练,不仅对运动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2],而且将患者吊起在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进行运动[23],有利于患者平衡稳定性的恢复[24]。近来有学者采用悬吊结合虚拟现实训练也取得好的效果[25]。
NPT系统训练在脑卒中康复的应用也在逐渐完善和成熟中,以期发展出更有疗效和意义的训练方法。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样本量不足,缺乏持续性回访,有待改进。
[1]Kibler WB,Press J,Sciase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2]Botti M,Bucknall T,Manias E.The problem of postoperative pain: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 J Nurs Pract,2004,10 (6):257-263.
[3]黄琪,万勇,刘洁,等.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3): 225-227.
[4]顾昭华,龚晨,伊文超,等.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 28(5):452-454.
[5]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训练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 28(24):281-282.
[6]胡川,顾莹,李军.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114-115.
[7]唐强,张安仁.临床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13.
[8]蔡琛,张智芳,曲庆明,等.悬吊运动训练在早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 471-472.
[9]杨国梁,司福中,李德洋,等.躯干及肢体配套组合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29(1):37-40.
[10]魏昕.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 (10):701-703.
[11]黄丽钦,马坤.悬吊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25):73-74.
[12]王媛,田丽君,张志强,等.悬吊运动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 584-586.
[13]Wolf SL,Winstein CJ,Miller JP,et al.Effect of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3 to 9 months after stroke:the EXCIT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2006,296(17):2095-2104.
[14]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01-105.
[15]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16]Lee JS,Lee HG.Effects of sling exercise therapy on trunk muscle activation and balance in chronic hemiplegic patients[J].J Phys Ther Sci,2014,26(5):655-659.
[17]Wolf SL,Winstein CJ,Miller JP,et al.Retention of upper limp function in stroke survivors who have receiv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the EXCITE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Neurol,2008,7(1):33-40.
[18]Dickstein R,Sheffi S,Ben Haim Z,et al.Activation of flexor and extensor trunk muscles in hemiparesi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228-234.
[19]Krawczyk M,Sidaway M,Radwanska A,et al.Effects of sling and voluntary constraint during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the arm after stroke:a randomized,prospective,single-centre,blinded observer rated study[J].Clin Rehabil,2012,26(11):990-998.
[20]Chen L,Chen J,Peng Q,et al.Effect of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6,11(10):1371.
[21]杨国梁,司福忠,刘真栋,等.悬吊辅助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 (4):281-284.
[22]Park JH,Hwangbo G.The effect of trun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using a sling on the balance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 J Phys Ther Sci,2014,26(2):219-221.
[23]Imai A,Kaneoka K,Okubo Y,et al.Trunk muscle activity during lumb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on both a stable and unstable surface[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0,40(6):369-375.
[24]Han SH,Kim T,Jang SH,et al.The effect of an arm sling on energy consumption while walking in hemiplegic patients:a randomized comparison[J].Clin Rehabil,2011,25(1):36-42.
[25]苗莉莉,田利华,杨振国,等.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6,31 (3):180-182.
Effects of Neutral Posture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ZHAO Jing,XU Chun-xin,FANG Dong,ZHAO Yi,SHEN Min
Shanghai Rehabilitation&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Disabled,Shanghai 200127,China Correspondence toSHEN Min.E-mail:minshen223@qq.com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neutral posture training(NPT)and gas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From June,2014 to February,2016,44 hemiplegi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 22)and experimental group(n=22).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ecubitus trunk muscle training and sitting gas resistance train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PT.They were assess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ies(FMA-LE),and Berg Balance Scale(BBS)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FMA-UE,FMA-LE and BBS between two groups(t<0.962,P>0.05).The scor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raining in both groups(t>12.248,P<0.001),and were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1.972,P<0.05).ConclusionThe NPT could improve the motor and balance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rather than gas resistance training.
stroke;hemiplegia;neutral posture training;gas resistance training;balance function;motor function
10.3969/j.issn.1006-9771.2017.02.014
R743.3
A
1006-9771(2017)02-0189-05
2016-08-17
2016-11-01)
上海市残疾人科研资助项目(No.K2014024)。
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康复医学科,上海市200127。作者简介:赵菁(1982-),女,汉族,山东泰安市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系统康复。通讯作者:沈敏(1971-),女,汉族,江苏南通市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minshen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