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砥砺前行
——记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
2017-03-13杨阳柴帆
本刊记者|杨阳 柴帆
初心不改 砥砺前行
——记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
本刊记者|杨阳 柴帆
自1986年首届科技扶贫团成立以来,每届科技扶贫团都深入基层,走向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以科技作为支撑,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1990年开始,科技扶贫团走到井冈山,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让井冈山这一革命圣地成为全国贫困县中“率先脱贫”的“急先锋”。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毛泽东主席1965年在井冈山写下慷慨激昂的词句形容今日的井冈山恰到好处。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在86%以上。曾经的井冈山因其区位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欠发达、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正是区位条件限制和环境的高要求,井冈山扶贫工作中科技展示无法替代的力量,科技精准扶贫正帮助井冈山“率先脱贫”、“可持续脱贫”。
跨过27年 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扶贫工作的重要执行者,科技扶贫团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自1986年首届科技扶贫团成立以来,每届科技扶贫团都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从1990年开始,科技扶贫团开始帮扶井冈山市,截止2016年,科技部向井冈山市已派出15届科技扶贫团(科技扶贫团总共29届)和91名干部进行科技扶贫工作,组织了全国的相关科技专家,以科技项目助推当地的油茶、茶叶、毛竹、食用菌等富民产业发展。
井冈山的茶产业始于1958年,其中井冈山茶厂的自有品牌“井冈翠绿”在市场上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井冈山“一绿一红”茶产业招牌。科技扶贫团来到井冈山以后,大力发展井冈山的茶产业,以承担科技项目的形式,持续对井冈山茶产业在科技力量上的支持:2007年《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示范与推广》项目被科技部立项,立项资金为100万元;2015年申报了《万亩有机茶产品提升与加工》省级星火计划项目,项目金额40万元……
同时,科技扶贫团还积极为井冈山市与科研院所搭桥引线,将先进的产业生产技术、先进的茶叶销售理念引入到井冈山。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江苏省茶叶研究所、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江西井冈山茶厂共建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井冈山茶产业分店和100亩科技超市成果展示基地;安徽农业大学与井冈山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安徽农业大学井冈山茶叶试验站”协议书,双方将以共建茶叶试验站、茶产业联盟、茶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打造茶叶著名品牌为重点,推动和引领井冈山茶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为茶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另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进行了沟通联系,就打造井冈山茶品牌,做大做强井冈山茶产业达成了共识,并创新合作方式开展对口帮扶。
以立项的形式解决资金,以院校合作的方式引进技术、人才,在科技扶贫团的努力下,井冈山的茶产业蓬勃发展,以产业带动井冈山脱贫致富,仅井冈山茶厂2016年就带动3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科技扶贫团的成员在井冈山挥洒着汗水,在每一届前往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的成员的总结中都记录着井冈山的变化,都记录着科技扶贫团在科技扶贫工作的心血:
第19届科技扶贫团成员薛强在扶贫工作总结中写道:“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采用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客观风险相对较大,普通农民往往更愿意向身边取得成效的老乡学习。所以,应当建立相应机制,鼓励那些掌握科技知识、具备基本科技意识、能够接受科技新成果的农民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依靠科技力量改变落后面貌。”
针对专家合作困难等实际问题,第26届科技扶贫团的肖蔚写道:“很多地方都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有些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科技合作主要形式还是科技设备或资源的捐赠,实质项目的合作不多。建议成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如定期召开联席会,共同探讨合作协议的有效落实,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本地发展。”
正是在历届科技扶贫团成员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井冈山科技扶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井冈山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生活富裕了。
四级联动 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长和团员
“十二五”以来,科技扶贫团的规模更大,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更强。仅科技部支持井冈山科技扶贫项目就有40项,支持金额达到了5000多万元,为脱贫攻坚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走出一条山区县(市)脱贫致富的可持续路子。
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大了,科技扶贫的模式变了,科技扶贫团的人数也增加了。井冈山科技扶贫团实现“部省市县四级联动”即科技部挂职人员担任执行团团长、江西省科技厅挂职人员、吉安市科技局挂职人员、井冈山市科技局挂职人员作为团员。
孙康泰是第28届科技扶贫团的成员,他也是科技扶贫模式变更的经历者、见证人。“28届科技扶贫团在井冈山市挂职的只有我一人,”孙康泰说道,“徐部长提出‘四级联动’这一模式后,井冈山市的科技扶贫团人员增加了,力量也更强了。”第28届是科技扶贫团处于科技扶贫模式过渡时期的一届,原本为期一年的科技扶贫任务从2015年1月正式开始直到2016年7月结束。据孙康泰介绍,2016年上半年的“加班”是第28届科技扶贫团在对“四级联动”模式开展调研,也是在协调省市县的科技人员,为29届科技扶贫团实现“四级联动”做准备工作。
在各级科技部门和吉安、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部、省、市、县四级科技部门联动选派挂职干部已全部到位,组成了10人的科技扶贫团井冈山执行团。其中,执行团长张洪刚,由科技部选派,任井冈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执行副团长颜翔,由江西省科技厅选派,任厦坪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团员肖建海,由吉安市科技局选派,任东上乡副乡长;团员彭岚,由井冈山市科技局选派,任鹅岭乡科技特派员。此外,结合井冈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从江西科技特派团中遴选了6名专家作为执行团团员,分别挂职六个乡镇的乡镇长助理,使得井冈山团一线科技人员更多,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
脱贫不返贫 科技扶贫团迈向未来
“扶贫先扶志,科技扶贫是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科技扶贫突出精准、创业、智力、协同扶贫,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扶贫。”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今年在井冈山区调研指导科技扶贫工作时强调。
可持续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在当前的脱贫标准下实现脱贫,等脱贫标准改变,是否还处于脱贫状态便成了未知数。扶贫工作要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将科技扶贫的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正是科技扶贫团的努力方向。
“井冈山在2016年已经率先脱贫,但是还有短板,”张洪刚说道,“井冈山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端人才,这就导致井冈山的产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少。”针对这一问题,科技扶贫团进行对口帮扶,即六个一模式: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对口帮扶首席科学家+一个对口帮扶科研院校+一个对口帮扶企业+一个对口帮扶省份。实现对口帮扶,从而形成一个长期帮扶合作模式。
“我们目前是‘扶强不扶弱’,优先扶持发展1-2个支柱产业,围绕扶持产业这一条主线,构建出创新平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张洪刚说道,“井冈山要建立成为创新示范县,要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
井冈山团开展工作已经有大半年,张洪刚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对科技扶贫团的工作任务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一是保证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扶贫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不能因为科技扶贫团的成员变更而改变。张洪刚说道:“目前科技扶贫团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工作时间较短,而且每届科技扶贫团的成员对工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对科技扶贫的可持续性有着不小影响。我们应做到‘功成不必在我’,把科技扶贫工作当成一件长期任务。我们现在很感谢第28届科技扶贫团做出的努力,使我们的开展工作变得更顺利、方向更明确。”
二是科技扶贫工作应从“点对点”向成全产业链发展转变。科技扶贫发展产业、扶持企业要考虑现代生产要素。井冈山生态保护要求高,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是唯一出路。要改变企业和农民的“小富即安”的思想,让企业做出规模、让产业形成产业链,让农民持续脱贫增收。
三是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孵化器,为专家提供工作站。井冈山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缺乏问题,井冈山的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其缺乏。引入专家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井冈山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专家。“目前引入专家也是一时的,因为缺少他的‘用武之地’”。张洪刚说到,“在来到井冈山之前,我曾认为打造基地是‘面子工程’,但是真正到这里才发现基地的重要性。一位专家可能因为你在这里挂职就来‘帮帮忙’,等你走了他也就不来了。只有真正给这个专家一块试验田、一间办公室,才能让专家把‘心’留在这里。哪怕一年来几次指导下工作也可以。”
四是脱贫不脱政策。在井冈山实现率先脱贫后,相应的脱贫政策不应有较大改变。脱贫和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脱贫标准提高以后,脱贫的农户很可能又陷入贫困。张洪刚说道:“刚脱贫的地区企业、产业发展并不完善,同样需要政策的扶持。不能因为贫困的‘帽子’摘了就立即变更扶贫政策,这样会让企业、产业‘死掉’。让一个产业发展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和较大的财力,但是让企业或者产业‘死掉’还是很容易的。”
一脉相承 科技扶贫团的井冈山精神
扎根井冈山,不是一句空话。历届前往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团员让自己扎根基层,为井冈山的脱贫致富奉献着。
第17届科技扶贫团井冈山团的王军在总结中写道:“从开始扶贫工作到今我仅回北京三次,且每次都带有任务,每次不超过五天,在井冈山一呆就是几个月。”历届扎根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成员皆是如此。为了解除科技扶贫团的成员的顾虑,科技部将科技扶贫团成员原有工作也做了交接,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扶贫的工作中去。
孙康泰在井冈山进行科技扶贫的一年半的时间中,基本上是一个月才回一次北京。“那时主要是来北京汇报工作,同时跟进项目申报等事宜,”孙康泰说道,“那时我办理了井冈山市的电话卡,工作的主阵地就是井冈山。”
张洪刚说:“说是‘挂职’,其实是‘全职’,我在科技部的相关工作已经交接给别人,基本上一到两个月回一次北京。科技扶贫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如此。”
第29届科技扶贫团井冈山执行团团长张洪刚(左二)考察企业。
第29届科技扶贫团江西团长秦勇(左二)考察企业生产。
让自己扎根井冈山,科技扶贫团真正在全身心投入科技扶贫的工作中,这是科技扶贫团的井冈山精神。科技扶贫团帮扶井冈山,井冈山也影响了每一位科技扶贫团成员,科技扶贫团和井冈山都在“成长”。第18届科技扶贫团的席罂彤曾说:“在革命摇篮井冈山扶贫工作一年,是一个难得的经历,从老区各级领导和老区人民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拨、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真正的领悟了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每一位扎根在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团成员都是新时代井冈山精神的继承者,他们在科技扶贫团的工作结束后,会将井冈山精神带到各自的工作中、更远的地方,影响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