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照亮井冈山
——井冈山科技扶贫纪实

2017-03-13王雯慧

中国农村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部井冈山草莓

科技照亮井冈山
——井冈山科技扶贫纪实

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山的翠竹……山河不忘故事,岁月不褪豪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间节点值得书于丹青。2月26日,井冈山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在这里全市4000多户贫困户信息牌将成为过去……

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昔日井冈山,今日换新颜。

2月26日,江西官方宣布,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专项评估,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降至1.6%(低于2%的贫困县退出标准),批准井冈山市退出贫困县,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率先脱贫“摘帽”。

90年前,八角楼的微弱灯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90年后的今天,这座中国革命的信仰之山、英雄之山、壮丽之山又将走向新的征程。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起点,也是科技部定点扶贫县之一,率先脱贫“摘帽”,是中国扶贫事业的缩影,也是科技扶贫工作的缩影。

多措并举 科技扶贫政策在这里落实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早期的扶贫工作中,主要以“救济式”为主,采取发放救济金自助生产和“以工代赈”等措施。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这是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的开端。

1986年,国家科委提出“科技扶贫”,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写给国务院的《考察大别山区汇报提纲》中明确提出“应把科技开发大别山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方针突出出来。”这份报告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扶贫的序幕由此拉开。

1988年12月,时任国家科委顾问谢绍明同志带队赴井冈山考察后,国家科委、民政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吉安市召开“井冈山科技扶贫座谈会”,共商依靠科技摆脱贫困之大计,确定把井冈山列为推广大别山经济开发科技扶贫成功经验的试点区,走科技致富之路。

自1990年以来,科技部一直把井冈山作为科技扶贫重点地区,列为全国重点科技扶贫县(市),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第十七条明确指出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保障。

2011年,为了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规定了八项硬性任务,明确“开展科技扶贫。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培育一批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继续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

2017年1月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右二)到井冈山茶厂调研科技扶贫工作。

2014年4月,科技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启动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每年向“三区”选派2万名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为当地培养2500名科技扶贫骨干,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

27年来,科技部通过国家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科技计划,支持立项326个,项目资金3.2亿元,在井冈山扶持了一大批扶贫开发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井冈山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薪火相传 科技人员在这里耕耘

中国的扶贫之路,从来都不是优雅的坦途,也不是刃迎缕解的畅达,更不是只争朝夕的事业。

贫困往往伴随着科技人才的缺乏,传播科技的是人。从1990年开始,科技部选派优秀干部到井冈山市挂职扶贫,一代一代的科技人员在这里耕耘。

第27届科技扶贫团成员肖立春2013年曾在井冈山工作。他说,在得知井冈山脱贫后,他第一时间转发了朋友圈。“我觉得在井冈山挂职的经历非常宝贵,现在他们脱贫了,我由衷地为那里的老乡感到高兴。”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这一年,由科技部、江西省科技厅、吉安市科技局和井冈山市四级科技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第29届科技部扶贫团井冈山执行团正式组建,由张洪刚任执行团团长。井冈山芦笋基地的负责人李秉谦说:“我从来没见过张书记穿皮鞋,他每次穿旅游鞋就直接到了我的大棚里……”老李口中的张书记正是张洪刚。2016年张洪刚从北京来到井冈山,为了解决井冈山茶产业发展问题,他先后从江苏、安徽等地以院校合作的方式引进技术、人才,又结合井冈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从江西科技特派团中遴选了6名专家作为执行团团员,分别挂职6个乡镇的乡镇长助理,使得井冈山科技扶贫团服务一线的科技人员更多,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是科技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如今全国已有70多万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将科技传播到农村一线。井冈山是江西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市),派入井冈山市金葡萄园开发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员张颖,发挥自己的葡萄栽培技术推广葡萄产业。在他的带动下,井冈山的葡萄园已成为新兴的农业休闲产业。

从如今已92岁高龄的谢绍明,到现在依然还在井冈山耕耘的张洪刚,他们把科技带到这片红色沃土,将科技扶贫的精神传承与发扬,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让农民依靠科技“摘穷帽”、“拔穷根”。

科技支撑产业 实现长效脱贫

巍巍井冈,竹海如涛,峻石叠嶂,复杂的自然环境犹如预示着中国革命所要走过的曲折道路,也见证着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不易。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长效造血,是实现决战决胜率先脱贫的根本。由于贫困群众受自身认识和科技素质等条件的制约,科技的自发需求意识不强,因其本身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无力承受新技术使用的成本和风险,缺少技术和人才,不会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常常是“捧着金碗讨饭吃”。直到科技的火种撒播在这里,一个个产业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科技让茶产业旧貌换新颜

茶产业是井冈山的传统产业。始建于1958年的井冈山茶厂,是井冈山最早的企业之一。囿于技术、品种等因素的制约,在2010年以前,茶厂茶叶种植面积依然不足一千亩。

2013年,科技部通过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万亩有机茶产品提升及加工项目的支持,茶厂引进了龙井43、中茶108、金观音、黄茶、紫茶等新品种,解决了以往品种单一的问题。过去茶农根据经验种茶,不但产量不高,而且品质参差不齐。茶厂将茶叶种植技术印成小册子发放给茶农,每年还举办两次培训班,将先进的种茶技术面对面地传授茶农。

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

注入科技的活力,更多的茶农掌握了技术,茶叶的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多,制茶的工艺也因科技而改变。2015年,在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茶厂引进了—套茶叶高效清洁化生产流水线设备。2016年,在科技扶贫团的推动下,茶厂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协议,校地共建“井冈山茶业试验站”,并由江苏省茶研所指导新建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井冈山茶产业分店。

通过科技的引领,井冈山茶厂从2010年不足一千亩的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2万余亩,年产值达到了2000余万元。品种由过去单一的井冈翠绿增加到现在的十几个品种。如今,井冈山的茶叶已经形成了一条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仅2016年一年,江西井冈山茶厂共培训茶农和建档立卡贫困户300多人次,扶持18名贫困大学生和青年创业,带动128户农民年增收30万元,帮助450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公益基金帮扶2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植业,资助21名贫困学生就学,带动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拿山草莓 科技支撑特色产业

在井冈山宣布脱贫的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了拿山乡草莓基地。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草莓基地的大院里忙碌的农户正在包装草莓。

拿山乡草莓基地的老板甘忠明之前是企业高管,他回乡创业的目的正是为了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但创业谈何容易?种什么品种、大棚怎么建、土壤怎么改良?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现实往往不那么一帆风顺。

2016年通过科技项目支持草莓基地建设,江西省科技厅专门组织江西农业大学的“草莓科技特派团”指导草莓种植,根据拿山特色,发展一山一品。“十送红军……到拿山……”井冈山市科技局局长李美兴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这首歌,她说:“拿山这么出名,谁不知道拿山,我们就是要利用拿山这块牌子发展一乡一品。”

有了资金支持,解决了技术问题,根据一乡一品的策划,现在草莓基地的草莓供不用求,已带动1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占了整个拿山乡贫困户的57%。

菌草产业 科技带来的改变

“我们可以以草代木,治理沼泽地、盐碱地……我们的液体菌种获得了国家专利。”

“原来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种植要大量砍伐林木。现在我们采取以草代木的方式,利用完生物能源后把剩下的沼渣用来做食用菌和药用菌的培养基。采完菌后的培养基还可以当饲料。”

在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菌草生态循环产业综合示范基地,总经理李建新说起科技对企业的改变如数家珍。

科技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农户思想、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公司免费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统一提供菌种(菌包)、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确保农户户户成功,户户有收益,并建立点对点的长效跟踪帮扶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了合作社贫困户档案。

香菇大棚内景。

目前,公司主要种植菌草以及灵芝、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类,面积达到600多亩。据李建新介绍,公司直接管理的种植面积有400多亩,目前共吸呐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农户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及务工。其余面积由种植户进行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科技园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说起井冈山的农业,八角楼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现代化的大棚里铁皮石斛郁郁葱葱,红心火龙果长势喜人,过去极其珍贵的灵芝也在这里得以大面积种植……

在科技部的关心和帮助下,井冈山八角楼农业科技园经过近3年的建设,引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现代农业在井冈山蓬勃发展。园区积极打造“一心两区十园”扶贫载体,积极争取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驻企业产能提高及产业技术推广应用,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使园区成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现在,园区已有入园企业2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吉安市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民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1家,围绕井冈蜜柚、绿色蔬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示范基地4000多亩,带动周边农民6000余户,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

新起点 撸起袖子加油干科技发挥新作用

90年前,星星之火在井冈山点燃,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今,又一场“翻身战役”让这里成为全国脱贫奔小康的新起点。

从1986到2017,科技扶贫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科技的火种不断撒向贫困地区,在那里生根、发芽,带走贫困,播种富裕。3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涌现出以李保国、赵亚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谱写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壮丽诗篇。

科技人员在井冈山耕耘已有27年。27年来,作为科技部定点扶贫县,科技扶贫团一届接着一届干,在这场科技与贫困宣战的进程中栉风沐雨。

这个春天,井冈山打响了脱贫“摘帽”的第一枪,这是科技扶贫在井冈山实践的满意答卷,也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驻进井冈山的科技人员砥砺耕耘的成果,更是科技的作用和魅力。正如拿山乡那些草莓女工,她们也许说不清科技是什么,但她们已经被“科技扶贫”改变了生活。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井冈山脱贫了,如何从走好下一步,从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新的征程,科技又将发挥新的使命与作用。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科技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新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挥科技扶贫优势,推进创业式扶贫,加强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协作扶贫。”

莽莽山野、悠悠岁月,这座中国革命的信仰之山、英雄之山、壮丽之山,今天,又将走向新的征程。

猜你喜欢

科技部井冈山草莓
科技部等六部门: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品图
一图看懂科技部“三定”方案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草莓
科技部火炬中心向总理汇报了哪些成果
井冈山上唱井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