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商鞅》主人公的形象研究
2017-03-13王紫萱辽宁广播电视台110000
王紫萱 (辽宁广播电视台 110000)
话剧《商鞅》主人公的形象研究
王紫萱 (辽宁广播电视台 110000)
商鞅不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死”便是对其璀璨同时悲惨一生的有效概括。《商鞅》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打造的大型历史话剧,该部话剧采取现实主义戏剧平铺、倒叙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春秋战国时代改革家商鞅卓越而又悲剧性的一生,展现了一位在沿袭旧规,不思革新的国度,为了变法、为了事业,奋不顾身的孤独英雄形象。文章通过介绍话剧《商鞅》,分析话剧《商鞅》不同层面的内涵,对话剧《商鞅》主人公的形象展开了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对话剧《商鞅》主人公形象的有效解读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商鞅;变法;人物形象
话剧《商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历史地位的改革家商鞅惊世骇俗的一生,商鞅在秦国发展成强国道路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最终却被施以车裂之刑。整部剧由开端到结尾都无不弥漫着一股悲天悯人的英雄气概,显现出一种在追求理想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血性精神,创作者凭借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刻画出中国历史上首位有胆识、有远见的大改革家形象1。《商鞅》是近年来我国话剧创造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当今社会充斥着大众化、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在艺术创作过于急功急利的浪潮中,很大一批被冠以“精品力作”之名的创作总是兴勃亡忽,迅速进入视野,又立马从人们视野中消逝。而话剧《商鞅》则长时间活跃在观众视野中,每演必盛,仍旧魅力不减,为观众所喜爱。缘何一部描绘2000多年前的一场政治斗争舞台剧,能够立足于快餐文化、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代,如此深的人心,具备这般顽强的生命力。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其中话剧主人公商鞅的形象必然是十分关键的一点2。由此可见,对话剧《商鞅》主人公形象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话剧《商鞅》概述
话剧《商鞅》作为一部大型历史剧,其在对商鞅个人兴衰史进行描绘的同时,更是对一部极具思想内涵的警世诗。话剧《商鞅》对历史人物商鞅进行了一定改动,因此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与历史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历史上,商鞅即便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然而商鞅推行的新法却问题重重,而且商鞅的为人一直饱受人们非议。商鞅推行新法的残酷无情与其刻薄寡恩的性格特征大致已达成历史定论,特别是商鞅在与魏国一役中,通过欺诈诱骗的方式获取战争的胜利更是收人诟病。针对此部分内容,话剧《商鞅》予以了极为得当的回避及恰到好处的改动,进而更纯粹的表达了《商鞅》的思想主题。剧情开端描绘的是商鞅的身世,明确交代了商鞅具备的张扬不屈的精神品质。在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时,在处理亲情爱情与法令律例矛盾时,在处理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死选择时,均充分显现了商鞅作为一个改革者的独特人物形象。
二、话剧《商鞅》不同层面的内涵
1.历史层面的内涵
话剧《商鞅》历史层面的内涵主要在于:经由现代视角,对商鞅变法历史功过的探讨。死士充斥着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死士为追求自身的理想,慷慨激昂、奋不顾身,自他们身上充分彰显了可谓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由此也缔造了中国优良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特征,而话剧《商鞅》主人公商鞅便是如此一位历史人物。据史实可得知,之所以秦国得以强大,正是因为商鞅变法,商鞅变法10年,秦国逐步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迁都至咸阳;而魏国不断衰弱,商鞅变法20年,秦国大败魏国,魏国不得不割还过去侵占的西河给秦国,并迁都大梁。更值得强调的是,商鞅变法还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制度、统治框架提供了有力依据,不论是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社会方面,均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即便商鞅最终以悲剧收场,然而由他建造的卓越历史功绩势必为世人所铭记。话剧《商鞅》基本上对该史实予以了真实呈现,从商鞅身上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不可多得的追求理想、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可探寻到中国知识分子视天下如己出的传统人格。
2.社会、政治层面的内涵
话剧《商鞅》社会、政治层面的内涵主要在于:商鞅变法作为一项变法革命,其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主要代表,旨在向旧时奴隶主贵族阶级提出并实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场关于权力、利益、资源等再分配的运动,可想而知,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者的强势回绝及当时社会传统根深蒂固思想对应形成的冥顽不灵不认同变法的旧势力、旧观念等,也势必会汇集于一起,与变法者展开一场政治孰对孰错的白热化斗争,一场影响巨大的大决战。对于变法反对派而言,他们恬不知耻地述说着自己多么爱国、多么爱民,初衷在于捍卫先王治国的傲人经验、成果,变法者总是他们冠以“祸国殃民”的罪名。实质上而言,他们切实顾忌的是变法所为自身权力、地位带来的影响,且最关键的是通过改革他们终将得不偿失。话剧《商鞅》对这场激烈斗争的性质,各方参与者的心理、动机、手段等,均进行了生动形象、复杂细腻的塑造,进一步阐述了从古至今所有关于政治、经济改革的艰难性、乃至于残酷性的本质。
3.人性、民族文化心理层面的内涵
话剧《商鞅》人性、民族文化心理层面的内涵主要在于:对人性、民族性不可多得的人文主义探索,这也是该剧最关键、最具价值的内涵。通过话剧《商鞅》,观众可清晰感受到,经由主人公商鞅形象的刻画,对人性的价值、权力,人性的崇高、壮美品格,人对真理的无畏探寻和不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人性的宏伟、优越、自信,伟大先人对理想的奉献精神、英雄主义等各式各样人性、民族性的精华之处,展开了热情洋溢的称颂;与此同时,同样对人性中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心境展开了恰到好处地阐释,对个人生命付出与理想实现光辉,对牺牲小我与完成大我,对小义与大仁等人生各式各样无难以逾越的鸿沟,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抉择进行了无可奈何的哲理性感慨。
上述话剧《商鞅》不同层面的内涵,某种意义上而言,不仅是一层层递进,还是在彼此之间相互重叠深化中实现全面统一。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就好比,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通常只是把话剧《商鞅》视为纯粹历史故事的描绘;对于政治家而言,他们则会把话剧《商鞅》视作为阶级斗争与权力、利益、资源再分配的不可多得教材;而对于真正拥有一定人文意识的观众而言,他们则会领会到话剧《商鞅》是对人性、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三、话剧《商鞅》主人公的形象
1.英雄气概
《商鞅》整部剧由开端到结尾都无不弥漫着一股悲天悯人的英雄气概,而这正是与核心人物商鞅雄厚茁壮生命力的无缝对接。话剧一开始,在广博的马阵中,商鞅以一连串的毅然决然反问回击祝欢的一再刁难,开篇便顺势坚定了商鞅不惧天命、不惧他人的态度。该种张扬不屈的形象,自商鞅性格不同侧面得以呈现,并横贯剧情始末。
在改革道路上,商鞅忍辱负重,不得不要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就算是如此,商鞅依然不惧艰辛,与各种势力作斗争,将全部的信念构筑一股熊熊烈火浇铸秦国这只大鼎,这般仁义气概非英雄不可当。剧情发展至尾声,将死之人商鞅将自身自喻为无情的烈火,看起来依旧十分高大。发展到此处,贯穿整部剧的生命力得以发挥到极致,商鞅洒脱的英雄气概以及他慷慨激昂的话语荡起人们心中难以平复的涟漪。
每一章节对商鞅性格侧面进行了不同刻画,并逐步强化了商鞅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叛逆。就商鞅悲情一生来看,其无不在逆天改命,改革一方面是为了强秦彰显自身价值,并赢取权利;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广大百姓受奴役的命运,切实做到逆天改命、扭转乾坤。叛逆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了商鞅的顽强生命力,一旦叛逆升华至与社会黑暗势力、人物自身命运作斗争时,生命力便升华为英雄气,由此无不体现了商鞅有着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形象4。
2.冷酷无情
以商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姬娘、韩女为例,前者为了帮助少年商鞅转变自身命运,毅然选择自剜双眼,后来即便商鞅有了显赫的地位,又由于商鞅推行新法,而选择不与其相认,心甘情愿的做秦国的一介隶民。后者由于被他人利用,而转变成商鞅的威胁,内心挣扎、隐忍的韩女,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商鞅。姬娘、韩女相同之处在于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面对生死的强烈内心矛盾,而又由于对商鞅产生的爱恋,毅然决然地选择自我牺牲。面对至爱的付出,商鞅是作何回应的呢?在人生的首个重要关卡,年少的商鞅能力有限,虽然凭借自身性命赢取了母亲生存下来的机会,然而依旧目睹了姬娘为其自剜双眼,母子相别18年之久。后来他们迎来再见,而姬娘为了不耽误商鞅改革大业,而拒绝与商鞅相认,纵然商鞅内心百感交集,其只是留下“他日再来再来报答姬娘恩情”的言语,而这一天终究没有到来。姬娘为商鞅付出了生命,韩女则在商鞅人生最无助时光中给予了他陪伴。而商鞅为了自己的理想,无所留恋的离开了韩女前往秦国。多年后的重逢,即便当初被舍弃,韩女仍然为了商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至始至终商鞅都没有为韩女做过什么。
在对亲情、爱情与法度开展抉择过程中,商鞅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商鞅对待亲人、爱人这般,对待友人同样如此。孟兰皋在商鞅改革一开始便通过赵良举荐给商鞅,他用生命诠释了如蒙不弃,学生定当至死不渝。历经了几年同甘共苦,到头来得到的结果却是生死之交、人头不保。面对亲朋好友已经是如此,商鞅对待他讨厌之人自然可想可知。
虽然商鞅不断完成着自身的理想,而同时他一步步迈入绝情寡爱的境地,正是由于商鞅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而铸就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而这所有的根源均源自商鞅抗争了一生的“天命”,是适者生存的社会生存环境使得商鞅形成了冷酷无情的性格;无法获取爱就试图去索要爱,自身都得不到尊重,尊重他人又何从谈起。改革事业为全天下奴隶庶民带来了一个改变自身运命的机会,却未能帮助商鞅自身挣脱命运设下的枷锁。即便商鞅变法使商鞅彰显了自身价值,为商鞅赢得了至高的地位,“冷酷无情”四个字却始终是商鞅一生所挥之不去的5。
3.现代意识
话剧《商鞅》带观众领略了一个有着现代思维的商鞅,为观众与商鞅搭建起了心灵互动的桥梁。虽然与商鞅存在时间阻隔,观众仍旧可明确感受到商鞅抱负不得施展时的忧郁悲愤,功成名就时的酣畅淋漓。
一方面,商鞅所具有的叛逆性格特征,充分彰显了他的现代思维、现代意识。在那个等级依旧森严的奴隶社会背景下,创作者将商鞅刻画成一个旧制度、旧思想的革新者,一个张扬不屈的叛逆英雄。他逆天改命,誓要做命运的主人,正与现代主流思想中的独立自主“不谋而合”。一方面,商鞅推行新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权贵尔虞我诈、政治风云相互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修身齐家、处世为人之道[4]。些许言语的陈述,创作者不作任何评判,观众便形成了自身对为处世之道的领会。
话剧《商鞅》作为一部大型历史剧,其在对商鞅个人兴衰史进行描绘的同时,更是对一部极具思想内涵的警世诗。话剧《商鞅》带我们领略了一位追梦者的不畏艰辛以及达成理想道路上所付出的无限代价,更使我们感受到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险阻,一方面调动起我们无限的惋惜、激愤,一方面又让我们进入无尽的思索、回味,使我们获得更开拓的视野去审视历史,领略人生。商鞅向来以重法著称,他尤为强调以“法度”代“礼节”,采取“连坐法”,执行“轻罪重罚”等,种种主张即便为强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日后嬴政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然而它们同样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同样是商鞅失于民,不可好下场的一大原因。在为一位伟大人物的逝去赶到惋惜、悲痛的同时,不妨也做出假设,倘若商鞅当初为自身为人处世稍作整改,学会一些明哲保身,抑或主张法度与仁义一并施行,是不是说他的悲剧命运会发生转变。也许会,不过商鞅变法的悲剧很大程度在于他所处社会背景的束缚,他生长在战国时代,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变革背景下,旧势力与新势力白热化斗争的时代特征以及变法的阶级属性,无不使得变法难以避免地遭受相应的局限性6。所以,商鞅之死一方面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一方面更是改革者的悲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话剧《商鞅》作为一部大型历史剧,其在对商鞅个人兴衰史进行描绘的同时,更是对一部极具思想内涵的警世诗。话剧《商鞅》带我们领略了一位追梦者的不畏艰辛以及达成理想道路上所付出的无限代价,更使我们感受到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险阻,一方面调动起我们无限的惋惜、激愤,一方面又让我们进入无尽的思索、回味,使我们获得更开拓的视野去审视历史,领略人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仁人义士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做出了无限牺牲,而最终得到了只有悲怆的收场。商鞅不复存在了,《商鞅》结束了,然而商鞅的无声呐喊,依旧在时代发展潮流中回响着。
注释:
1.周丽.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死——话剧《商鞅》主人公形象的悲剧色彩[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09):48-48.
2.杨立群.困境中的英雄——话剧《商鞅》主人公形象评析[J].戏剧之家,2011,(07):35-36.
3.董楠楠.论经典戏剧作品中导演的舞台呈现评话剧《商鞅》导演陈薪伊的导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6,(04):138-140.
4.乔德文.英雄血,为谁流下咸阳去——论话剧《商鞅》的人文价值、形象体系及艺术特色[J].创作与评论,2005,(06):24-26.
5.董楠楠.论经典戏剧作品中导演的舞台呈现评话剧《商鞅》导演陈薪伊的导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6,(04):138-140.
6.孙雁北.话剧《商鞅》的表演艺术与舞台魅力[J].文学教育:中,2014,(10):95-95.
王紫萱(1986-),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硕士,辽宁广播电视台,三级导演。研究方向:传媒业态研究、电视节目研究、传媒品牌营销、影视戏剧导演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