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2017-03-13海梦蝶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海梦蝶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海梦蝶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大学生教育中,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精神内容,同时还能够鼓舞和激励大学生,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精神资源,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意义;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着丰富扎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具备着丰富的时代信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容,给予大学生启迪和激励,引导大学生认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还能够激励大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推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
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交融趋势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接受外界事物的途径很多,难免会受到一些外部不良思想、不健康内容的腐蚀,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时期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全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精神资源,科学全面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文化,正确认识社会,推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改造社会、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诞生了丰富的思想,这些文化和思想在现代社会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仅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诠释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认知和态度。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得到了后人的敬仰,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的认可。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培育科学的爱国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自觉规避外来文化的侵蚀。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忧患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涵盖着丰富的内涵,寄托了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但由于当前社会的激烈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一系列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缺乏保护机制,缺乏社会适用性等往往沦为了一种口口相传的记忆,甚至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条已经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发展的根源,是我国历史传承的积淀,如果任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忧患意识。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情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僵硬化的民间艺术、民族情节,或者是诗词歌赋,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丰富的精神内容,从一篇篇优秀的诗词歌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先贤独特的情感视角和深邃的道德情操,以及中华民族的淳朴、善良、自强不息等精神支柱。从一目目戏剧中,能够感受到先贤伟大的创造力以及纯熟的戏曲技巧,同时还能感受到先贤将技艺与身体的协调性合二为一的巨大魅力。通过对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视野。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
在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会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浸渍,其中包含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含着腐朽的西方文化,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有待提升,一旦被腐朽的思想所侵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至关重要。
(一)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氛围
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应该扮演核心的角色,高校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宽松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在教育体系及规划中,自觉主动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内,不断丰富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大学生的重视,通过选修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来合理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开展科学有效的补遗工作,同时聘请优秀的传承人来担纲讲师,开办丰富多彩的教育讲座。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合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模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现状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鉴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教育模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不止要让学生看到,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让学生可以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亲身感悟并参与实践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之中。让学生切实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操作和展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内涵和意蕴,从而能够深切触动他们,唤起他们心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一,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团体或个人到校园进行技艺展示,通过泥塑、面人等活灵活现的物品使得学生深切感受文化的多姿多彩,还可以通过昆曲、戏剧等的展示,使得学生欣赏有声有色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学校引导学生走出去,深入各个地域,通过聆听、访谈、追忆等方式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和传承等令人震撼的发展历程,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悟非遗文化产生存的艰难以及民间艺人对文化、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以及对民族精神的那份诉求,感受那份坚守的骄傲和责任的重大。
第二,充分激发学生心底那份自觉和学习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①成立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团,如泥塑、古筝、书法、摄影协会等,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社团活动,唤醒学生们自觉的传承意识。②通过汇报展示等活动,使得学生体会到文化在身边。组织学生们办一些以弘扬非遗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改编或演唱民间歌谣、表演民间曲艺、展示手工艺品、摄影或者录制文化短片等,让学生切实感受文化在身边。③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采集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并以影像、图片、实践报告等形式的材料进行展示。
三、总结
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高校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1]邢卫红.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对策探析[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2]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