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物理
2017-03-13
千年头骨碎片可能属于世界最早海啸遇难者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弗朗什 -孔泰大学、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对一块1929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艾塔佩出土、有6000年历史的人类头骨进行重新分析后确认,他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海啸遇难者。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气候变化的意义以及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威胁。(据新华社)
复活节岛居民与南美无关
传统观点认为,复活节岛居民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可能与南美印第安人有什么联系。但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学者测序了与欧洲接触之前和之后复活节岛居民拉帕努伊人的5个样本的DNA,结果没有遗传证据表明拉帕努伊人曾与南美人混杂在一起。虽然这一发现不能排除在两种人群之间进行过文化接触的可能性,但如果跨越海洋的长途跋涉发生,他们不会不在个体样本中留下遗传痕迹。(唐一尘,科学网)
人类导致加勒比海大地懒灭绝
加勒比海岛屿冰河时代在距今1.2万年前就结束了,考古证据显示人类则在约5000年前才到达该群岛绝大多数岛屿。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者对物种灭绝和人类占领该地区的年表作了详细分析,数据显示,正是人类的到来让大地懒消失,此外还包括该地区神秘的猴子、巨大的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很多物种。(冯维维编译,《中国科学报》2017年11月15日)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遗存
考古发现的海岱地区史前稻遗存数量,从后李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呈增多趋势,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岳石文化时期稻遗存数量减少。后李文化时期尚处于低水平食物生产阶段,稻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较低;北辛—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农业成为生业经济的主导,稻栽培成为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龙山时代农业进入强化生产阶段,稻作农业达到海岱地区历史上的顶峰;岳石文化时期,稻作农业萎缩,旱作农业进一步强化。(靳桂云等,《东南文化》2017年第5期)
中原龙山时代的农业结构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目前已发表植物考古数据的遗址共14处,此外还有3处区域调查也开展了同类研究。这些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豫中地区最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或极为零星。对已有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除了位置偏南的南阳盆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作物结构基本都是以粟为主,以黍为辅,兼有稻与大豆的模式。小麦在龙山时代可能尚未进入中原,或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就作物结构而言,中原龙山时代的社会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粟作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多元作物结构在当地社会变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邓振华、秦岭,《华夏考古》2017年第3期)
知文明
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
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松驰松弛,揭示出良渚古国前期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良渚”聚落对各层级聚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后期的政治结构趋于松散,呈现多雄并立的政治局面,良渚古国遂分化为多个古国。(宋建,《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盘龙城的聚落布局
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中心聚落。盘龙城聚落第一阶段为形成时期,核心区域位于遗址南部的王家嘴及其邻近;第二阶段为繁盛时期,聚落中心营建城垣、宫殿,并在李家嘴形成大型贵族墓地;第三阶段为衰落时期,中心城垣遭到了废弃,城市的核心区北移到杨家湾南坡。以上三个阶段高等级的社会活动的变化,对整个聚落布局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特别是宫殿、贵族墓葬与一般性居民遗址呈现出联动的变化。盘龙城在布局规划和筑城技术上与其他商代前期城市有着一些规律性的共性,反映出这些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共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盘龙城在聚落形态和所处地域上又有着一些自身特征,并暗含盘龙城在中原文化向长江沿线的扩张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张昌平、孙卓,《考古学报》2017年第4期)
马尔代夫群岛与印度洋的海贝贸易
历史上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贸易曾经相当繁盛,孟加拉湾与波斯湾分别是印度洋东部航线与西部航线的海贝集散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贾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海贝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与流动,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络,将包括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整合进以孟加拉湾为中心的印度洋货币体系。(钱江,《海交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天山峡谷古道——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陆桥
天山峡谷古道,名不见于中外古籍,但却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它开拓得很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欧亚大陆上的早期居民就已经发现、利用了天山峡谷的天然形势,开始西走东行。这一古老的民间交通,虽不过是驼与马的来去,却“运送”了古老的文明,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自远古迄明清,人们一直在天山峡谷中行走,未稍停息。沿途水长流、草不缺,自然谷道可通东西。除三道山脊间基本可以平行前进的峡谷外,在山脊之间、山体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间,也有不少人和马可以穿行的豁口。当年,玄奘由龟兹北入天山,西行至伊塞克湖;汉代远嫁乌孙的细君、解忧公主,来去伊犁河谷草场,都是显例。(王炳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6日)
读天下
“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福建平潭举行
为加强国际南岛语族起源及扩散、海峡两岸史前文化关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深入发掘我国古代海洋文化资源,由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建立的“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揭牌仪式于11月7日上午在福建平潭县举行。
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主要包括科研区、展示区、遗址保护区和生活服务区四大功能区,立足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尤其是台湾海峡两岸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打造调查发掘和研究、保管修复和展示、公众考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推进展示国际南岛语族史前考古新成果展示,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一个交流、研讨和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深入。(李来玉,中国考古网)
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将于12月8日在上海大学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大学参与承办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将于12月8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开幕。本届论坛将持续5天时间,届时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150名国内外专家将齐聚上海大学,就“水与古代文明”的论坛主题进行跨文化与比较研究,并探讨水资源、水管理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据国家文物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