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医德建设的启示 

2017-03-13杨冉

法制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医德医患

摘要:本文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如何发挥医务人员在医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强医德建设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不但从理论上拓展我国医德建设的研究视野,也为实际的医患关系缓解提供可参考的解决办法,切实推动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理论;医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281-02

作者简介:杨冉(199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在读。

医务人员作为医德建设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医德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如何让医务人员在新一轮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重新树立自尊感、自豪感,值得我们思考。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等理论研究比较多,对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研究的较少。在此,我们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对我国医德建设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的把握与感受。简单的说,自我效能感可以定义为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它是人类行为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过程、努力程度、认知过程以及情感過程等一系列过程,受到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状态等多种信息源的影响。

二、自我效能感对于医务人员道德行为的影响

医务工作是高技术含量、高压力、高风险的特殊服务性行业。高负荷的工作负担,紧张的医患关系等压力源极易使医务人员产生极度疲惫、不胜任感、没有成就感等负性情绪,从而导致工作能力衰退、工作效率不高、道德行为选择不当等问题。医务人员作为医德建设的主体,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决定了医德建设的效果与质量。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的强弱能够影响主体行为的选择、主观努力程度以及在克服困难等方面的忍耐性和抗挫折能力。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阐释自我效能感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医务人员的主体行为选择

自我效能感对于医务人员应对工作生活时会作出何种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及道德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对于自身的努力方向、努力目标十分明确,面对压力事件多选择以乐观、积极的方式去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医务人员,会积极的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主动去缓解医患关系中出现的沟通不畅状态和紧张状态。而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医务人员则认为自己不能承担过重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怀疑自己对所做工作的贡献。在面对患者的一些不合作状态时,极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产生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选择过于消极或过于激进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从而对医患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医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主观努力程度不仅体现在自我效能感对个体选择某种道德行为后将要付出的努力做出初步预测,还体现在道德行为产生后对道德行为是否能够继续坚持的认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受长期的消极工作氛围影响,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很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持续性的逐步降低,导致在工作生活中道德水平的降低和道德行为的缺失。正如毛泽东所说“难的不是做一件好事,而是做一辈子好事”,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医务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适应与自我调节,较快的结束个人情绪状态不佳的情况,始终如一的坚持和践行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改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医务人员的抗挫折能力

从道德行为的初衷来看,道德行为理应让个体在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感受到道德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愉悦和欢欣。但在实际生活中,道德行为却因各种原因让行为主体受到不公平待遇及不恰当的指责。近年来暴力伤医、弑医、医闹事件频频发生,“产妇疑少送红包被缝肛门事件”、“8毛钱的病要动10万元的刀”等错误的医患纠纷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自我效能感不高的医务人员,很容易对职业产生怀疑、对患者产生诸多防范,以至于产生了保守消极的心态,给医务人员道德行为的践行造成巨大影响。而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医务人员在道德行为受挫时仍然能坚持自身原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能够能动的发挥自我修复作用,成功的抗击挫折的打击,继续坚持道德行为。

三、影响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理论还认为,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状态四类信息的加工整合。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及发挥作用大小都受到这四类信息的影响。

(一)直接性经验对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直接性经验即个体体验到的自身能力大小、多寡的经验,主要是通过道德行为实施后获得的成败反馈来影响个体自我效能的调节。比如,医务人员在实施某一行为后获得表扬或者赞赏,会强化其对继续同一类型行为的自我效能。反之,遭受不理解或者受到无谓地的谴责则容易挫伤医务人员实施道德行为的信念。

(二)替代性经验对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获得的对自己能力实现可能性的认识,是通过被观察者的行为得失对个体自身的自我效能产生影响,是通过对比而产生的感知。比如,医务人员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同行优秀事迹或者同行遭受不公平对待等信息,都会对自身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言语劝说对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言语劝说即他人的建议、鼓励、暗示等能够使个体相信自己有完成某事的能力,多运用在个体对自己产生怀疑时,能够有效的增强被说服对象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医务人员受挫时,来自上级或同事、家人对其有效的鼓励可以强化个体对增强完成某项任务、实施某项行为的信心。

(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对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此外,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具有的生理状态与情绪状态等也会对个体效能感产生影响。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生理状态和情绪状态,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医德建设的启示

(一)建立有效的医德激励体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医德激励体制,是提高医务人员效能感的直接措施。待遇过低或者待遇与个体工作不相符均会导致心里失衡,从而会产生低个人成就感和职业倦怠感。因此,通过直接性经验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进行正激励十分必要。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首先要建立医务人员合理的薪酬结构,调整治疗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真正体现出医疗技术及服务的价值。其次,完善医德考评制度,实施良好的道德调控策略,明确医德行为,对医德行为进行规范和鼓励,对失德行为进行警示和惩罚,为医务人員的行为提供是非标准和执行依据。

(二)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医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新闻媒体在医患纠纷的舆论监督中要把握“度”,依理依法、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遵循科学,不带有偏见成见,尊重事实,不搞噱头不夸大,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同时,新闻媒体要对乡村医生、医学专家、医务人员楷模等正面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正能量,发挥榜样作用,丰富医务人员的替代性经验,为医务人员实施和持续坚持道德行为树立信心,提升医务人员的效能感。

(三)及时干预医务人员效能感

对于医务人员产生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降低等生理和情绪状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干预,不能任由其发展。医疗机构方面,首先要定期进行医德培训,邀请医务人员楷模、标兵等进行励志讲座,不断赋予医院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新的内涵,使得医务人员体会自身工作的高尚与价值,激发医务人员医德行为的动机;其次,在科室管理中,上级医务人员要善于观察下级人员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及时用言语劝说的方式对下级人员进行启迪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保持对临床工作的热情。医务人员个人方面,要主动进行改变和适应,通过压力预防训练、时间管理、自信心训练、冥想、放松等心理学手段进行压力释放,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选择能力。

(四)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

努力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位置偏僻,病房和设施等硬件设备仍然相对陈旧和落后,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让人产生不适应感。相关部门需要努力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除改善硬件设备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工作提升机会等软环境。建立合理的良好的培训进修机制,确立明晰的职业规划,在工作中给予医务人员一定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使医务人员找到工作目标和工作动力,不断地提高自我效能感,获得自我成就感,重新树立职业自尊感、自豪感,发挥在医德建设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研究得出,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行为的选择、主观努力程度以及抗挫折能力。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医德激励体制、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及时干预医务人员效能感、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等途径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保障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发挥自我效能感对医务人员道德行为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深化医德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玲.医院护士工作压力、自我效能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曹珺玮.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易伍林,陆爱勇.传媒介入医患纠纷的原因作用探析[J].医学与哲学,2007(10).

[5]尹秀云.医患关系认知中的两个误区及伦理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5(2).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医德医患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