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罚权
2017-03-13鲁晨珺
摘要:刑罚是国家对犯罪最为严厉的制裁方式,这种方式的实现是通过刑罚权的建立和实施体现,所以刑罚权是刑法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于刑罚权的分析要分来源、特征等方面。
关键词:刑罚权;特征;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244-01
作者简介:鲁晨珺(1992-),女,藏族,甘肃临潭人,甘肃政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一、刑罚权的根源
刑罚权是属于在公权力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是运用于惩罚犯罪的国家权力。刑罚权存在着契约论和神授论的争论。对于契约论,就等同于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提倡的社会契约说。最早提出该学说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刑罚权来源于早期人们自己,自愿转让于他人的,本来属于自己的某些自然权利。这种权利的转让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基本的生存,在形式上是社会契约形式的运用。从某种形式上人们理解为刑罚权就是来源于神的授予。在中国古代就有神授论的刑罚权思想,古代皇帝为了证明自己权利来源的正当性,就有自称天子的习惯,使百姓听令自己的命令。
二、刑罚权的概念
什么是刑罚权?在许多学者中有着相近的解释和观点。第一种;“刑罚权是由国家统治权中一种作用形式的表现,国家有权力和能力对犯罪人给予刑罚,而且国家没有必要考虑犯罪人是否服从该权利。当然,国家也不能擅自使用其刑罚权。”第二种;刑罚权可以当作刑罚请求权。刑罚请求权就是对于特定的人的犯罪用国家的权力做出的刑罚,形成一定范围。第三种;刑罚权是创制和运用刑罚的权力。第四种;刑罚权是国家依据国家所属的独立主权对犯罪人做出的刑事制裁,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的国家外在权力。第五种;刑罚权是国家运用统治权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惩罚的权力。第六种;其一是国家对犯罪行为人实行惩罚的权力;其二是具体的犯罪的被害人通过国家机关等,要求其对犯罪行为人实行处罚的这种权利。
三、刑罚权的种类
(一)从人类文明角度的分类
1.前人类文明时期的刑罚权
在前人类文明时期国家是还没有形成的,但是在客观的存在角度来看刑罚权已经存在了。周密教授认为,当时的刑罚权分为了对内和对外。对外就是战争,为的是扩大领土的拥有权等;对内是严厉的刑罚,为的是更好地统一。
2.人类文明时期的刑罚权
人类文明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把刑罚权分解为国家的刑罚权和奴隶主的刑罚权。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是先于奴隶制国家而存在的,所以奴隶主在拥有对奴隶的占有权。当奴隶主的权力与国家的权力有相冲突时,国家的权力是大于奴隶主的权力的。
(二)从国家、个体和社會权力的分类
国家刑罚权是国家主权者创造并且制定的,规定使用刑罚以达到特定目的的权限。个体刑罚权即个人创造并且制定的个人刑罚权。在实践该刑罚权时有其特定目的的权限及范围。被害人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的这种自诉权应该属于个人刑罚权。社会刑罚权是国家权力与纯正的个人权利范围以外,根据其社会的力量去创造和制定,使得刑罚来达到一定的效果。宗教所拥有的刑罚权、现代社会国际法庭所拥有刑罚权;原始部落以及中国封建时期的家长制所拥有的刑罚权就是社会权力刑罚权的体现。
四、刑罚权的特征
(一)刑罚权依附于统治权
对于国家权力来讲,统治权是先于国家权力产生,当国家产生之后,国家权力和统治权相融合,核心内容是国家权力。刑罚权就是在国家权力形成之后得以完善的。刑罚权初期仅是为了维护统治权,从而维护经济利益。但是在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更迭下,刑罚权和统治权也不断变化。国家的权力就有了依附于个人的权力的现象。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力之间的衔接点变成了国家权力。
(二)刑罚权的相对独立品格和社会化需求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的刑罚权一直以来看似依靠,却又独立的归属于其刑法本身的决定性,使刑罚权有法权的独立性和法的本质。
刑罚权的社会人性化需求是近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死刑废除的问题。刑罚权的适用对象是犯罪行为人,拥有刑罚权的主体是国家,同时刑罚权是仅存在于人类社会,所以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社会的中的犯罪行为所行使的刑罚权。
(三)刑罚权的目的性、张力性和共振性
刑罚权的设立以及发展的过程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一处于争论的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个观点中明显带有刑罚权的目的性。“法律是刚性的,政治是柔性的。”所以,对于刑罚权要有一定的张力。刑罚权的共振性就联系到统治权。在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定会引起刑罚权与它们的共振效应,尤其是在统治权的影响下,共振效应最明显。
五、总结
在我国,国家权力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行使,在这样的状态下才形成了国家刑罚权。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创建法治国家,因此我国也逐渐要求刑罚轻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下,要求改变刑罚中落后陈旧的组成部分,也是迫切的。
[参考文献]
[1]陈兴良.论刑罚权及其限制[J].中外法学,1994(1).
[2]覃志军,刘志平.论刑罚权的概念与特征[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