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7-03-13

世纪人物 2017年3期
关键词:周有光汉语拼音拼音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周有光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周有光先生是一位保持心灵睿智最为长久的学者,每年有更多的报道在他生日前后出现,就像一种习惯性反应,多半匆匆一掠,难以深入。因为他是“名人”,有很多光环,而且如此长寿,自然会吸引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唯有非常理性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异于常人之长寿,或如寂寞花开的过程。

有救国抱负,但保持政治上的疏离感

资中筠先生说,周有光先生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最好的底色。很早他就与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受到五四运动中科学和民主思潮的熏染。周有光先生自己说,17岁他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文已无障碍。而考上圣约翰大学,无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一个江南小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此大为开阔。

抗战时期,是周有光先生精神极为振奋,投入精力最多的几年。1937年周有光先生带着全家离开上海,经过长沙、成都,最后到达重庆。这一时期,他主要为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农本局工作,“因为跟日本人打仗,要有后方经济的支持”。抗战前夕,鉴于“复兴农村工作”和“加强农业金融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农本局,在以重庆为大本营的抗战后方起到了流通农村资金、调整农产运销、支撑后方经济的巨大作用。按照周有光先生的描述,就是要尽快解决从东南沿海转移到重庆几十万人的吃穿问题。

1949年以前,周有光主要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工作。在被新华银行派往美国的这段时间,他享受了人生中最好的时光,美国的进步与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晚年,他对罗斯福提倡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之自由和免于恐惧之自由仍念念不忘。

1949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思索与游历,周有光最大的热情仍在于报效祖国。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了香港,等待中国历史上最大也最持久的变革到来。

在動荡不安的年月里,知识分子还能有所作为吗?

1952年周有光先生把自己文字研究方面的文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后来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这些工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文字改革领域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1955年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实际上周有光就转向文改会的工作,无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踵而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入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后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建立以26个罗马字母为核心,建立一个适应所有汉字的拼音体系。这个时候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明确指出拼音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一套能拼各种方言的方案,以便真正实现语言文字的改革。他和他的同事最终一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方案。有趣的是,周有光《字母的故事》似乎给当时的最高领导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他们最终同意让罗马字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成功的拼音字母的最终选择。

从1955年到1958年,这三年潜心的工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心头的忧患,当他大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日同事被打成右派甚至自杀时,他没有被席卷进去,而且工作成就卓著。

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人曾经暗示,周有光对政治运动具有的免疫力可能来自他的胆小谨慎。但这并不是一个很站得住脚的理由,对于周有光漫长的一生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无所事事。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头脑处于停滞状态,但又不喜欢做徒劳无益的事情。这时,他找到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他的业余加之专业精神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的汉字学习方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人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希望人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一定十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是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工人、农民的支持,这样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策大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语文现代化和思想现代化

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成功,以此敬仰这位年事已高的学者,这并没有错。但周老自己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个拼音方案是许多人的工作,他从来没有夸大自己的工作成果,也不喜欢“汉语拼音之父”这个含糊不清的赞誉。但他对这个方案的用心,是在具体而微的细节研究和制定上,这个方案的成功更多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鉴别其中合理及最为有效的成分加以运用。

从拼音文字研究和对世界文字发展史的探索,使周有光考察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也在不断深化。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正词法的使用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的研究不脱离社会,更不孤芳自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语文现代化既包含了全民具有文字阅读能力,同时还包括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文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拓展工作,这些工作与他前期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意义。

令人惊叹的是阐述这些思想成果的文字是如此精湛,称之为隽句格言毫不为过,因此反过来又有很多人忽视了他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作品,更多阅读的是他80多岁以后的作品,

逝世的前一天,周有光刚刚过完他112岁的生日。他的人生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但这是一个有效的过滤机制,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大量悲剧性的因子,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幽默固然是他的天性,也是他在如此漫长而动荡的年代得以自我保存的良方。我猜想,这也是周有光先生长寿的一个最易解释的原因。即使一个人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也多,如果沉淀下来都是怨恨,创造力也很难持续。周有光先生是一个极其谦虚、平和的人,这也是他过人的地方。

当我们面对周有光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一个始终没有停止思想的老人,当我们试图通过他的故事回溯往事、究其成因时,我们面对的却是重重历史帷幕,直到他的《逝年如水》发表。虽然有诸多遗憾存在,这本书仍不失为一个大历史的重要例证,这使得让我们有可能完成一次漫长的旅途跋涉,看到遥远的过去那一张张或近或远的生动脸孔。

猜你喜欢

周有光汉语拼音拼音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周有光语萃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汉语拼音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