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特贫:先兜底再“造血”
2017-03-13郑旭
郑旭
组织上之所以派自己来到林盛村,就是要帮扶这里的贫困群体真正脱贫,那么这25个“贫困中的贫困”家庭就不应该成为自己难以逾越的障碍。
“等今年小米加工厂建成了,到了年底,村里就可以实现规模化扶贫基金的收入,预计每个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4亩土地流转收益是1600元,分红收入1800元,扶贫基金分配收入1400元左右,累计实现收入4800元,其中增收3200元左右,户均增收9600元……”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电话另一端的马国泽说他眼下最紧要的任务,是如何让林盛村25个“贫困中的贫困”家庭彻底脱贫。
2015年9月,按照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关于做好选派省直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省财政厅党组选派法规处“80后”副科级干部马国泽,到该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事实上,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一年多来,马国泽让林盛村这个在兰西县以贫困著称的村庄,发生了连村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变化:每个自然屯之间都通上了水泥路;改造落成的“东北民俗村”笑迎八方来客;全程可追溯的绿色有机蔬菜两个小时内就可送到省城哈尔滨市民的家中;村民接受医学专家入村免费义诊已成常态;全省首个专为留守儿童建立的“希望心灵驿站”在村小学挂牌……
然而在马国泽心底,驻村帮扶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在他看来,作为“第一书记”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让村中“贫困中的贫困”家庭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综合标准,老百姓就会认为驻村帮扶干部不敢啃食“硬骨头”,也就达不到习总书记提出的“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
对此马国泽认为,要彻底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就需要村集体高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使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获得资产性收入,成立村级的扶贫基金专门管理这部分收入,专项用于本村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兜底扶贫。”
勉强够上脱贫线不是“扶真贫”
林盛村系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一个行政村,拥有8个自然屯,819户家庭,在册人口3340人。马国泽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通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全村建档立卡的245个贫困户家庭中,有220户彻底脱贫,但仍有25户49人尚未脱贫。
马国泽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25户虽是“家家都有难唱曲”,但每家的困难却又大同小异。“年老体弱、重大疾病、残疾智障,每次村两委开会研究这些贫困户如何脱贫的问题时,村支书都是一声叹息。”他回忆说。
村支书告诉马国泽,像这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仅贫困村集体没有办法,就连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集体也是无能为力,如果用集体资产给这部分贫困户额外补贴,其他村民会有很大的反对声音,村民大会根本通不过。
“2017年国家扶贫标准约是人均年纯收入3146元,林盛村人均4亩土地,流转价格1600元左右,低保标准在每人1600元左右,再加上民政部门的一些一次性补贴,无劳动能力家庭勉强够得上脱贫线,但是如果这样就算脱贫了,那就是数字脱贫,老百姓实际上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他说。
面对这一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之一,马国泽说他起初“真的很头疼”,甚至有好长时间他都是画着问号入睡的。然而作为一名由厅党组亲自选派的青年干部,他觉得组织上之所以派自己来到林盛村,就是要帮扶这里的贫困群体真正脱贫,那么这25个“贫困中的贫困”家庭就不应该成为自己难以逾越的障碍。
林盛村的扶贫基金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集、分析各地扶贫样本,结合林盛村帮扶工作实际,马国泽认为,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财政兜底扶贫,是国家解决这部分人口脱贫的主要思路,但是很多贫困县的财政收入只能算得上吃饭财政,县级财政兜底的配套资金存在困难,因此就需要让来自政府财政的扶贫资金在村集体经济中产生效益,占有股份,并且这些收益主要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来享受。于是,在“第一书记”的建议下,林盛村成立了自己的扶贫基金。
在谈及扶贫基金运作模式时,马国泽介绍,依托财政资金投入帮助村里发展产业项目,以项目对应成立合作社,贫困户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农业合作社使用,农业合作社先行支付给贫困户地租,等秋收后,农业合作社将销售收入按照贫困户土地面积分红,这样一来贫困户就有了土地财产性收入。“这是扶贫基金运作的前提,同时发挥了对贫困户的基本保障功能。”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合作社每年要向村扶贫基金上缴利润,由村委会单独建账,专款专用,这部分钱再由村党支部研究根据当年的贫困户情况进行分配,分配过程要集体研究,分配决定要对外公示,这相当于村财政在扶贫方面的财政支出。
“这样一来就使得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村集体政经分离,使得产业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保证让懂经营的人来经营,让资产所有者分配利润,最终使得这一部分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实现了保值增值,并且用制度保证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享受这部分实际收益。”他说,村扶贫基金的建立,可以有效减轻国家财政兜底的压力,增加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收入,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水涨船高”助贫困户早日脱贫
采访中,《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通过与省财政厅领导、同事们积极沟通,2016年,马国泽从有关部门争取到了150万的产业项目扶贫资金,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最后在他的建议下,兰西镇和林盛村两级决定上马小米种植加工项目。
不仅如此,林盛村在引进新品种和蔬菜棚室建设的基础上,马国泽还推动村集体创办了“呼蘭河右岸”生态农产品合作社。合作社以省财政厅帮扶200万元建设的蔬菜棚室项目和农户庭院为基地生产绿色生态瓜菜,以带头人入社土地为基地生产有机杂粮,以农户庭院为基地开展禽蛋养殖,带动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入社经营,共同致富。
据了解,2016年全年,合作社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质品种取得了初步成效,林盛村自己的扶贫基金通过合作社销售收入按比例进行提取,专项用于帮扶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累计为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计提资金68000余元,并将这部分钱送到了贫困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