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巨变
2017-03-13严碧华
严碧华
“精准扶贫”激发出了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人心不再“贫困”了。
腊月的十八洞村,腊肉飘香。村口的石碑上,“精准扶贫”四个大字格外引人瞩目。村内,黄泥竹篾的苗家宅院,青草点缀的石板路,让人赏心悦目。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时期扶贫基本方略,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三年来,当地贯彻精准扶贫成效如何?去年12月,《民生周刊》记者前往该村采访。
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668元。2016年,这一数字变为8313元。
2017年2月18日,记者从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包括十八洞村在内的10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变化主要集中在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和产业三个方面,而这些可以复制。”十八洞村村委会主任施进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古老苗寨焕然一新
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一个普通村落,地处武陵山腹地。因村旁山中有18个天然溶洞,故名为十八洞村。
村内巉岩高耸,涧水幽蓝。
与秀美风景形成对比的是,因深处大山之中,人多地少,生存条件恶劣。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在浙江一带务工,留在村里的非老即小。
三年多前,村内道路泥泞,房屋年久失修。2010年,村里的大龄青年施全友在浙江结识了一起打工的重庆姑娘孔铭英。恋爱期间,因担心女朋友看不上自家条件,施全友还特意耍了一个“小心眼”——等和孔铭英相处两年,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后,才将她领回十八洞村。
但一进门,孔铭英还是被吓住了:堂屋地面坑坑洼洼,厨房看上去要垮塌,猪崽就睡在床铺下……
如今,全村225户房前屋后都铺上了青石板路,房屋在保持原有苗寨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葺。村里还建设了停车场、公共厕所、观景台和千米游步道。
同时,升级改造了村小学和卫生室,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无线网络覆盖了全村。
再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俨然成为具有浓郁苗寨特色的美丽村落,十八洞村也成为当地知名的乡村旅游点,被评为“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游客络绎不绝。
施进兰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改善村庄时,不搞高大上的项目,不大拆大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持原有风貌,展现民族特色,保存苗寨风情,将本村梨子、竹子、飞虫寨主景区打造与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工程相结合,完成了民居改造。
“脱单”接力
今年47岁的施进兰曾在2000年前后担任过一届村主任,后来在浙江台州等地从事数控,月收入能达到7000元左右。
2013年11月,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到村里的报道,经电话确认后,回到村里,后再次竞选上村委会主任。
2014年初,县里扶贫工作队来到了十八洞村,龙秀林是当时的工作队长。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要可复制。
基于这样的背景,工作队驻村后,和村支两委多次走访及开会研究脱贫方法。
在走访中他们发现,全村40岁以上的光棍,居然还有30多个。这些人大多在外务工,个别甚至有点“自暴自弃”,过一天算一天。而在农村,这样的年纪正是劳动力。
上文提到的施全友就是其中之一。因当时看到村里实在太贫穷,且山多地少,女友孔铭英回去后,独自去了广东打工。
眼看几年的感情投入付之东流,施全友一度心灰意冷。
工作队进驻之后,村里在发生变化,比如最直观的村容村貌。施全友重新燃起“脱单”的希望,他把村里的新貌拍照发给远在广东的孔铭英。
看到照片,孔銘英开始半信半疑,最后决定还是再来十八洞村看看。再次来到十八洞村,孔铭英被村里的变化震撼了。
2015年元旦,两人高高兴兴地结了婚,43岁的施全友终于成功“脱单”。
一寨人聚在施全友家,按照苗家习俗抢喜糖,喝米酒,吃长龙宴,热闹了好几天。村里没“脱单”的大龄青年,更是受到极大鼓舞。
施进兰告诉记者,这两年村里有多人相继脱单。
记者采访的前一个月,1974年出生的杨再康刚结婚。此前他一直在浙江宁波从事移动基站维修,月工资3000至4000元。他坦言,除去开销,存下来的钱不多。
有了合适的产业
在施进兰看来,真脱贫,还是得靠产业。
因此在基础设施改善之后,村里首先想到的是发展乡村旅游。
施全友的家在村里观景台的边上,结婚后,他们夫妻在村里第一个开办了农家乐,取名“巧媳妇”。
记者见到施全友是在上午10时左右,他正在厨房打扫卫生,为中餐做准备。他告诉记者,经营农家乐收益比在外务工高得多。去年买菜用的二手面包车已换成了一辆崭新的“五菱荣光”,最近又买了一辆10万元的小汽车。
2016年5月,杨再康也开办了农家乐。他告诉记者,去年5月至11月,月均收入5000元左右。
类似这样的农家乐,村里目前有8家。
施进兰表示,也不能太多了,从目前游客情况来看,太多了可能会无序竞争。“没有开农家乐的可种菜,村里有规定,农家乐用的蔬菜来自本村农户。此外,农户还可养鸡鸭等,客人有需要农家乐老板打电话送过来就是。”
如此一来,就可把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带动起来。
乡村旅游之外,还有养殖湘西黄牛、种植猕猴桃等产业。
今年50岁的施关保自幼家境贫寒,从小放牛,牛的生活脾性、寨子周边哪个山头的青草最嫩,他最清楚。
他一直想发展养牛产业,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县里扶贫工作队进村后,一户一策帮助村民发展脱贫产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办到了贷款,不仅从德农牧业公司领养了12头湘西黄牛,还拿到了4.8万元饲养补助金。
而后,他在山坳里修建了多功能牛圈,引来山泉水,当年养牛净赚2万多元。2016年,施关保养了黄牛28头,再加上其他农作物的收益,他掐指算了算,大约可收入7万元。
深山之中的十八洞村,漫山遍野的野生油茶花。
2014年初,在县扶贫工作队鼓励下,村民龙先兰试养了4箱蜜蜂,当年收入5000多元。
2015年,到周边村寨及县内外的一些养蜂基地取经后,龙先兰贷款3万元修蜂箱、引进蜂种、扩建蜂场,成了远近出名的养蜂能手。
施进兰替他算了一笔账,每公斤蜂蜜售价200元,2016年至少能收入6万元。
改善精神面貌
更令人欣喜的是,“精准扶贫”激发出了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人心不再“贫困”了。
因受自然条件的掣肘,很多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得过且过,还曾发现过村民将价值800元的“扶贫仔猪”半价卖掉换酒喝的往事。
但现在身边鲜活的案例表明,“只要努力你也行”。有了这样的背景,村民现在都想方设法图发展。
十八洞村坚持扶贫先扶志,建强村级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共同推进特色乡村游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和群众还共同总结了“十八洞精神”,那就是“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现在,村头“农家书屋”里,《冬桃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科学养羊》等书籍成了抢手货。
只要涉及村里的公益事业,斤斤计较的人少了,主动参与的人多了。进村道路升级改造和机耕道等公益建设所到之处,视土地如生命的群众纷纷无偿让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
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评价道:“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可学可用,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是我省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典型,值得各贫困村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