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处无声胜有声
——“召唤结构”理论视域中的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

2017-03-13李青颖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22

名作欣赏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语调不确定性语义

⊙李青颖[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 250022]

此处无声胜有声

——“召唤结构”理论视域中的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

⊙李青颖[济南大学文学院,济南 250022]

为了在消费时代取得更大的反响,网络文学作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读者的影响,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本文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理论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了分析,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何以笙箫默》中对于“召唤结构”理论的体现,并以此说明小说中采用“召唤结构”理论对于读者的影响。

顾漫 《何以笙箫默》 召唤结构

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在消费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网络文学的市场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阅读群体将寻求文学的娱乐性与故事性作为自己的阅读目的。“读者总是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求接近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文学价值。”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上帝”的“选民”,作者要努力创作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这种认为读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观点,正契合了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按照伊瑟尔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成为诱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这就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含义。”顾漫是最受读者喜爱的网络文学作者之一。《何以笙箫默》作为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本文将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理论作为观察视角,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对顾漫小说《何以笙箫默》进行分析。

一、语音语调的借用产生的不确定性

汉语可谓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因为它不止具有发音相同的字词,而且还要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区分四个不同的声调。这使得同样的字词或短语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比如我国许多歇后语就是借助语音语调的相同或者相似造成意义的转移的。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借用了“旧”和“舅”的同音,把原意“照着舅舅”引申成“像原来一样”。

从小说书名《何以笙箫默》来看,也充满了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前两个字“何以”,文言词,即“以何”,意思为“为什么”。“何以”二字也正是代表男主“何以琛”。“琛”字,原意为“珍宝,常作贡物”,在这里还与“沉默”的“沉”字同音。“笙箫默”,让人联想起“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徐志摩的诗句,同时,这也正是女主人公“赵默笙”名字的由来。

在给未来的小宝宝起名的时候,小说也两次用了语音语调的同音变化。在“番外二《关于宝宝的起名》”中,赵默笙闲来无事给未来的宝宝起名“何慕笙”,即何以琛爱慕赵默笙的意思,结果被何以琛大笔一挥改成了“何必笙”,即谐音“何必生”,一下就变成了“被爸爸嫌弃的宝宝”。再如“番外三《年年岁岁》”中,何以琛给宝宝起名“何照”,何以玫以为是何以琛和赵默笙两个人姓的谐音,但其实何以琛是取“阳光照耀”的意思,与小说中何以琛称赵默笙为My sunshine遥相呼应,意思是宝宝是何以琛的小太阳,就和赵默笙一样。作者通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语言的发挥,促进了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以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性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的一贯特点。如在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中,题目即包含了男女主人公在小说中的游戏《梦游江湖》里的网名芦苇微微和一笑奈何,也暗含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名字:贝微微和肖奈。在小说《杉杉来吃》与《骄阳似我》中也有类似的体现。这种给小说命名的方式正体现了顾漫擅长在语音语调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从而增加了文字多义性,延长了读者阅读时间,加强了语言情绪的特点。

二、词语的挪用产生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是它的确切含义却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建立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这种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发挥想象,充分体现了小说语义建构的召唤性,体现了语言的意味之丰富。文学语言的创新体现在打破了语言的日常用法,采用异于常态的用法,从而赋予词语新的含义。

对于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方式和理解方向的区别,会导致理解结果的差别。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使小说语言产生歧义,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由此产生矛盾,结果造成误会。对于读者来说,如果阅读视角不受限,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基本可以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到底是谁,从而清楚作者想表明的真正含义。比如小说《何以笙箫默》中,写到赵默笙和应晖分别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前任男女朋友时,应晖说:“那你男朋友运气可没我好。”其实应晖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你的男朋友如此厉害,你们却分开了;你现在在我的身边,我比他幸运。而赵默笙却理解成为应晖在炫耀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能力强、聪明又漂亮,可以超过何以琛,所以比他幸运。赵默笙理解的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是为了前任女朋友,只有我们读者旁观者清,知道应晖眼中的“落寞与骄傲”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赵默笙。同理,应晖给赵默笙寄的邮件中的“我已变心”也是针对赵默笙,而不是针对前任女朋友。正是这种对于理解对象的方向不同,导致理解出现了偏差。

通过改变词语的性质使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吸引读者,也是“召唤结构”在语义建构上的表现。比如“番外之《以玫篇》”中,“对刚刚那个女孩的印象名正言顺地坏起来。”这里这个“名正言顺”,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性质了。因为在我们固有的理解中,“名正言顺”是具有褒义词的性质,即基本运用在对某人某事进行肯定的语境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名正言顺”后面却加了“坏”字,这种与本义的偏转,在使用语境上的变化,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表现出小说的召唤性。

对于某些尽量避免使用的词或者内容,作者有时也会使用这种语义的建构来表现。比如小说中“言传身教”“你的问题”“顺其自然”等,都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来隐晦地表现二人亲密的关系。这种语言使用的非常态,势必会造成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意义空白。

三、大量的插叙制造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情节内容是作品中最丰富的部分,所以它是最不确定、最具有想象空间的部分。为了使作品具有召唤性,顾漫在《何以笙箫默》中采用了大量插叙的叙事方法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小说刚开始赵默笙与何以琛重逢后,站在镜子前回想自己与何以琛的过往,思绪回到了刚上大学时自己是如何缠着何以琛,何以琛又是如何答复的。小说写赵默笙回国后第一次回Y市看望母亲,淋了雨,家里却没人,让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对她的关心与宠爱……通过插叙的手法,将已经发生过的生活情景得以展现,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何以笙箫默》这种通过不停插叙来使情节内容丰满的形式,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中,产生了大量的空白与不确定。这种空白与不确定不仅仅是情节上的,更在于情感上的连接。人的感情投入与撤出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何以笙箫默》中,对于何以琛大学时的情感投入过程描写甚少,站在何以琛的角度看,好像第一幅画面还是二人刚刚相识,等到第二幅画面二人就已经成为了恋人关系。小说重点在强调大学时期赵默笙对于何以琛的追求活动,而忽视了何以琛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是这确丝毫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为在这样的空白中,读者不断激发自己的想象,从而使作品更加完整流畅。

四、曲折的情感之路通向了圆满的人生结局

作者顾漫在小说《何以笙箫默》中塑造了何以琛、赵默笙两个个性鲜明的主角,并在两个人之间制造了关于分手、父亲、结婚和出差的四次误会和矛盾。但是这些矛盾没有成为他们感情路途中的绊脚石,反而使他们更加坦诚地面对对方与感情。四次误会被解开后,故事也逐渐完满起来。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向来缘浅,奈何情深”,看起来虐,其实却充满了温暖甜蜜。

在这篇小说中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个动辄就要“换掉”的浮躁时代,没有人愿意去改变自己、委屈自己去适应另一个人。叔本华说:“就其本性而言,男人在爱情方面喜欢多变,而女人则倾向于专一……由此看来,婚姻上的忠实对于男人来说就是人为的,但对于女人则是自然的。”基于这样的前提,小说中的男主角何以琛七年的等待显得更加可贵,尤其是这种看起来毫无希望的等待。在女主角赵默笙去美国的七年中,何以琛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的等待,性格内向低调的他甚至想要通过上电视节目的方式站在显眼的地方让赵默笙看到他,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他甚至已经计划在近几年内出国找她。“他一直以为他们是一样的,他在这个世界孤单着,而她在另外一个世界。有一天她会回来,或者有一天他等不了去寻找……”

总之,在何以琛的世界里,从来都是把赵默笙纳入计划的,即使天远路遥,音信全无。这种出走后的回归,带着一点宿命感与运气,要比“向来如此”的幸福更加动人。顾漫在《何以笙箫默》后记中说:“世上美丽的情诗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这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以笙箫默》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不停的修补与磨合才能获得的。这满足了读者对于从一而终的期待视野,也给予了读者去争取幸福的希望与勇气。从小说开始两人相遇相顾无言,沉默以对,到最后幸福快乐、团圆美满的大结局。虽向来缘浅,却奈何情深。顾漫珍视在生命中出现的最微小的细节,并放在心中慢慢积累、发酵,厚积而薄发,最终创作出《何以笙箫默》等一系列清新甜蜜的网络言情小说。也让我们读者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世上最幸福的情诗。

但是,在这个故事的背后究竟可以被发掘出多少思想感情,估计没有人可以回答。因为作为作者而言,她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她在写作时,将这种复杂的情感以某个情节或意象通过语言记录下来,结果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作为读者,我们在阅读文本时,由于自己的经验背景、情绪心境等不同,所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也一定不尽相同。

有人在对《何以笙箫默》的评论中写道: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何以琛,在毫无希望的时刻依旧不放弃这份对爱情的执念?再想到自己那份没有走到最后的感情,引发出对逝去的时间与感情的怀念。有读者认为何以琛与赵默笙二人在分别七年后仍然可以回到最初的起点,一切都是姻缘的安排,由此坚信总会出现一个人,与她宠辱与共,不离不弃。还有人认为何以琛与赵默笙之间的感情故事美好得像一本美丽的童话故事,可遇而不可求,对于自己来说宁愿挥手送走错的人,空出位置等待对的人……种种观点正体现出作者在写作时留下了许多可供读者进行发挥的空白与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空白与不确定性,吸引着读者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

五、结语

以接受美学中“召唤结构”理论对《何以笙箫默》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从语音语调、语义建构、叙述方法、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充分地表现了文本结构的召唤性。此处无声胜有声,无论这个召唤性来源于语言本性还是文本特性;总之,在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的召唤下,读者主动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作品重新调动起读者重建作品审美对象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所以,要求网络文学作品更加注重文学创作的召唤性,是读者群体的审美要求不断进步的要求,也是大众群体对于文学欣赏能力有所发展的表现。

①②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第179页。

③⑤⑥ 顾漫:《何以笙箫默》,沈阳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第152页,第243页。

④ [德]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作 者:李青颖,济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语调不确定性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谈英语语调及英语教学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桩板式挡墙施工风险评估
朗读基本技能:语调(一)
谈汉语特殊疑问句的语调类型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