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叙”到“美话”
——论赵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对《莺莺传》的接受与发展

2017-05-25王亚男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名作欣赏 2017年14期
关键词:定情郑氏蝶恋花

⊙王亚男[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王亚男[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 100871]

赵令畤的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莺莺故事流变中的重要环节。该篇鼓子词淡化了元稹《莺莺传》原文本的时代特征,在《莺莺传》基础上加大对“情”中人崔莺莺的表现,进一步简化红娘角色,并突出张生“始乱终弃”的特点,表达了对莺莺的怜悯,最终将崔张爱情上升到更具普遍性的人类情感层次,使得莺莺故事从带有时代特色的“自叙”文本向具有艺术独立性的“美话”发展。

鼓子词 《莺莺传》“自叙”“美话”

一、淡化《莺莺传》的时代特征

二、关注“情”中人崔莺莺

逍遥子曰:乐天谓微之能道人意中语。仆于是益知乐天之言为当也。何者?夫崔之才华婉美,词彩艳丽,则于所载缄书诗章尽之矣。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仆尝采摭其意,撰成鼓子词十一章……

常服啐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断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张问其年岁,郑曰:十七岁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随后他用一首《蝶恋花》词进一步刻画莺莺的情态:

锦额重帘深几许。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强出娇羞都不语。绛绡频掩酥胸素。黛浅愁红妆淡伫。怨绝情凝,不肯聊回顾。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懊恼娇痴情未惯,不道看看,役得人肠断。万语千言都不管,兰房跬步如天远。废寝忘餐思想遍。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密写香笺论缱绻,春词一纸芳心乱。

“懊恼娇痴情未惯”是说莺莺是一个娇憨矜持的闺中少女,对于男女之情尚在懵懂之期。“万语千言都不管,兰房跬步如天远”,是说她习惯于闭门深闺,不闻外面的事情。所以对张生来说,想要进一步接触莺莺是很困难的,然而她又喜读书作文,常沉迷于文辞之中,因此写情诗以乱之是唯一的选择,而莺莺果然“春词一纸芳心乱”。

三、简化红娘角色

例如,《莺莺传》中张生求红娘牵线:

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翌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 至矣! ”

张生给红娘送礼,请她向莺莺传达自己的心声,红娘的反应是惊吓而逃,但第二日又主动来见张生,为之出写诗之谋。一前一后的反差中,我们可以揣测到红娘从起初惊吓,到静下心来思忖,再到下定决心帮助张生这一心理过程。张生逾墙欲见莺莺,先惊醒了红娘,红娘疑惑问张生前来的原因,可知红娘对崔张之约起先是不知情的。但当她带着莺莺前来时连声的“至矣!至矣”又能表现出她想要撮合崔张二人的急切又兴奋的心理。历来研究红娘角色多关注《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认为《莺莺传》中的红娘“纯属条件人物”。的确,《莺莺传》对红娘着笔甚少,她只是一个传递消息的侍婢,并不像后来诸宫调和杂剧中那样突出,但若细细体味《莺莺传》这寥寥几笔,我们也能感受到红娘角色的生动可爱,元稹作为一位优秀文学家的创作功底可见一斑。

随着莺莺故事演绎方式的不断发展,创作者们逐渐关注到红娘角色的重要性。《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就相继发展了红娘角色。一方面有篇幅增大的原因,诸宫调与杂剧的体制可以同时满足情感的细腻抒发和叙事的跌宕起伏,所以不再需要弱化其他角色来突出主角情感。另一方面,这也是莺莺故事发展更完备的成果。要进一步丰满崔张二人形象以表现情感,并增强叙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就必须依靠其他角色的叙事参与。而红娘无疑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同样郑老夫人、法聪(惠明)、杜确诸多新老人物也纷纷得到新的塑造。

四、对崔张爱情的新理解

张生第二次赴京之后,莺莺寄信。鼓子词在《莺莺传》“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中加上“以礼”二字,表述为“不能以礼定情”。对《莺莺传》“不能定情”四字,可以理解为没有通过婚姻礼数确定情缘,也可以理解为二人的感情不能稳定、坚守下去。《莺莺传》中,张生曾向莺莺“诘郑氏之情”,想要知道莺莺之母郑氏对他们二人婚事的意见,但是莺莺作为一位矜持的闺阁女子,很难开口询问母亲,所以她回答“我不可奈何矣”(据张国风《太平广记会校》,野竹斋钞本“我”作“知”)。而张生“因欲就成之”,也就是打算自己去向郑氏提亲。所以张生本意是想要和莺莺缔结婚姻的,但他是否真的去提亲,郑氏的反应又如何,这些《莺莺传》都没有交代。我们也可以推测,郑氏的反应可能并非二人爱情的重大阻碍。莺莺对张生的埋怨更有可能纠结于二人情感本身之不坚定,而不是婚姻礼法。而到《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中,“以礼定情”就又多了几层意味。特别提出的“礼”,既意讽和张生越过礼法的相爱,又遗憾最终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夫妻。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该篇鼓子词中省略了张生询问莺莺关于郑氏意见的内容,也未言他准备向郑氏提亲,而且《莺莺传》开头对张生“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的性格描写也被省略。这样一来,张生在《莺莺传》中存有的一点对礼法的顾虑在该篇鼓子词中全部消失,莺莺信中所言的“不能以礼定情”,则更明显地表现为对张生不守礼法的埋怨。张生“始乱终弃”的形象就更为突出。

⑪ 宁宗一:《创造性的改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情节典型化和主题提炼》,《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第325页。

⑲ 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6页。

⑳ 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页。

[4]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6]宁宗一.创造性的改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情节典型化和主题提炼[A].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作 者:王亚男,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定情郑氏蝶恋花
一吻定情
蝶恋花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蝶恋花
蝶恋花
只要一件定情信物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