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探究

2017-03-12

关键词:创新型协同机制

黄 婉 童

(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探究

黄 婉 童

(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广泛协作,共同参与。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探讨了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的构建,包括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反馈协同机制、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多元考核评价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毕业后再教育协同机制。

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强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语言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行业和领域。迅速增长的语言服务需求,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全面崛起。大力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既是一个国家战略,也是一个世界战略[1]。语言服务业应高度重视超学科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应以语言的超学科探究和功能化应用为途径,不断驱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发展[2]。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以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是未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必然走向。笔者结合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构架,提出构建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以期丰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为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一、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内涵

在定义创新型服务人才之前,有必要厘清外语人才、翻译人才和语言服务人才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联和区别。黄振定认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单科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并认为这一分类是基于“外语”这个概念是学科和技能双重内涵的统一[3]。简单来说,单科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差异在于前者以学科的学术研究为使命,而后者以实践应用见长。从概念的内涵上看,语言服务人才与翻译人才、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有较多重叠之处,二者都突显语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语言服务人才又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人才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语言服务人才除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与语言服务相关的行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因此,语言服务人才具有更加丰富、更加明晰的职业特征,愈加突显语言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属性。从概念的外延上来说,语言服务人才涵盖范围更为广泛,翻译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等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除涵盖翻译人才、应用型复合人才外,还涵盖为语言服务行为或活动提供各种行业支撑、技术支持的人才。这是由语言服务的跨界性和渗透性所决定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给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下一个基本的定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语言服务业相关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应用型和职业化的人才。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具备过硬的外语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复合应用型的知识结构,通晓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贸易营销、文案处理等与语言服务相关的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语言服务的专门知识和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从外语人才、翻译人才到语言服务人才,变化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涵盖范围和称谓,更折射出从人才专业化到人才职业化的转变趋势。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目前和未来所需要的语言服务人才,最终将主要依托高校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来培养。如何培养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恰恰是高校外语专业、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鉴于语言服务人才的专业性、应用型、职业化等特征,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又注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单依靠高校就能做成和做好的,还需要市场驱动,需要辅以相关的机制和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二、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意义

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等构成要素,促进创新主体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4]。作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在于整体性和动态性。它强调在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构成要素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优势,最大程度地促进其紧密合作,服务于共同的发展目标[5]。

基于协同创新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特点,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潜在优势:第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元主体的整体协同。语言服务人才的鲜明特征决定了必将依赖多个主体在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切实参与、密切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语言服务人才必备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知识结构;通过整合行业、企业等主体的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二,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动态协同。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动态的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合作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基础上,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才可望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让语言服务业的需求成为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导向。第三,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协同,促进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建设。

三、政用产学研: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随着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战略和办学理念。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养就是要打破高校原本统一的、固定的传统模式,按照自身条件和学科专业特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效汇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企业及行业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力量,突破各主体间的壁垒,充分整合和利用各创新要素,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养的新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人才培养其他相关主体、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切实有效广泛协作,需要有效的机制来维系其开展[4]。结合政用产学研的内核、人才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以及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反馈协同机制、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多元考核评价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毕业后再教育协同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一)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反馈协同机制

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反馈协同机制是指以协同创新为基本原则,打破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科专业属性来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传统模式,通过建立面向市场的行业人才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和了解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的新需求和新变化,把当前和今后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依据范畴,使市场需求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南之一。

通过成立语言服务人才教育指导委员会,汇集高校、有用人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语言服务行业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等方面的力量,依据语言服务的内涵和语言服务人才的特点,明确语言服务的专业属性,构建语言服务专业知识体系和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让其全程参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人才的考核与评价等过程,确保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与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对接,构建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

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是指打破现有的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建立以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跨校跨学科的课程协同机制。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或措施来实现。

第一,根据语言服务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语言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现有学科和专业结构,构建强化外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宽广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服务职业技能、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鼓励和引导组建跨学科的语言服务类课程共享平台,创造有利于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环境。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加强外语、翻译、管理、财会、文秘等学科相关内容的立体交叉与深度融合,突破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搭建语言服务人才的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的培养平台,使课程设置切实符合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要。第三,努力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按照语言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定,实现跨专业甚至跨校自主选课,有效汇集和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和课程优势。另外,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自主选课时既能遵循语言服务类课程体系的要求,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安排兼顾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固有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机制

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机制是指基于协同创新的基本规则和语言服务的固有特性,围绕语言服务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团队,深化现有校内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校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协同效应。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校内课堂教学。逐步在教学中确立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广泛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倡导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以素质和技能培养为基点、以职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和基本的应用能力,为实践教学打好基础。第二,把实践教学纳入语言服务专业教学大纲。一方面,引进用人单位或语言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技术专家承担职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并让他们与高校教师合作指导学生的语言服务实践和毕业实践。职业化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用人单位及语言服务企业都责无旁贷。另一方面,把实习见习纳入语言服务类专业教学大纲,使高校、翻译服务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实践教学,通过定期接收实习生、见习生,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了解和认知语言服务行业的岗位状况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多元考核评价协同机制

多元考核评价协同机制是指根据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在校学业成绩和相关资格(水平)考试为主的单一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确立高校、实习单位和行业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地位,构建课业成绩、资格(水平)考试、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个维度评价的协同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课程成绩、知识体系,而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社会考核评价系统,包括学生自评、导师评价、服务受众评价、行业机构评价等多个评价维度,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和实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学历教育与毕业后再教育协同机制

学历教育与毕业后再教育协同机制是指顺应语言服务人才成长的特点和需要,建立语言服务类不同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研修和培训等体系,真正把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打造成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在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逐步完善和建立语言服务类分层次的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历层次,培养语言服务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第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依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机构的力量,构建语言服务类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及定期培训研修项目等毕业再教育的长效机制,方便语言服务类人才在工作期间接受培训,为语言服务人才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

四、结 语

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广泛协作,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既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语言服务的迫切需要。笔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提出了构建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需求反馈协同机制、跨校跨学科课程协同机制、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多元考核评价协同机制、学历教育与毕业后再教育协同机制等具体措施,以期为高校外语、翻译专业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至于实现该协同机制的有效方式、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究竟应当如何不断优化自身定位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李宇明.发展语言消费意识,培养语言服务人才[EB/OL]. (2016-06-17)[2016-12-13].http://news.china.com.cn/2016-06/17/content_38687803.htm.

[2] 李瑞林. 语言服务的发展方向与创新进路[EB/OL].(2016-08-05)[2017-03-06].http://china.huanqiu.com/bianyinews/2016-08/9270085.html.

[3] 黄振定.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61-64.

[4] 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

[5] 陈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1-4.

(责任编辑 王治涛)

An Explorativ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Language Industry

HUANG Want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language industry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wide collaboration among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employers and companies in language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languag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ng program and industry feedback,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intercollegiate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assessments, as well as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curricula education and non-curricula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in language industry;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2017-01-03

黄婉童(1983-),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创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路径研究”(编号:2016B254)的部分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4.016

C961

A

1674-5035(2017)04-0083-04

猜你喜欢

创新型协同机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