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7-03-12陈景娜
陈 景 娜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建设研究
陈 景 娜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3)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事业建设,接管和改造旧中国保留下来的图书馆,成立国家图书馆,保护、充实和丰富图书,推进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等建设,在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培养专业干部和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国初期;图书馆事业;建设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知识信息,在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事业建设,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学术界已有一些成果,李英珍和蒋俊玲论述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图书馆建设思想,周恩来肯定图书馆在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图书馆建设做出战略安排和制度设计,推动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①;郑兰和黄宗忠从管理规章的制订、管理体制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规模建设和经费投入等4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成就②;但总体来说,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7年)国家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研究不多。笔者不揣浅陋,对此进行研究,请教于方家。
一、接管旧图书馆,保护图书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乱不断,近代意义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据不完全统计,科研系统的图书馆有17所,工会系统的图书馆有44所,私立图书馆有44所[1]21。而且图书馆藏书少,馆舍简陋,经费紧缺。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就是在接管旧有图书馆的基础上开始的。
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往往是珍贵图书文物流失严重之时期,保护图书免遭战火涂炭是当务之急。1948年朱德总司令指示解放军在解放山东时,注意保护聊城的著名藏书楼——海源阁;1949年解放上海前夕,陈毅要求组织力量,加强对上海文物和图书的保护[1]369。1949年5月7日,周恩来要求对“南浔镇刘氏嘉业堂藏书楼特予保护,以重文化”及“太原城内普善寺藏有开宝(北宋初)藏数卷及宋藏全帙(疑即碛砂藏),希望解放军特予保护”[2]326。辽宁图书馆接收原伪满洲国宫内藏有的一批珍贵的宋、元善本和北京图书馆接收的4 300余卷金版大藏经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抢救保存下来的[1]370。随后,人民政府又发布征集民间图书资料的通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散落在民间的古书、旧版书。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城市回到人民手中,人民解放军接管了旧中国留下的图书馆,并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派一批干部到图书馆担任领导工作,把图书馆事业置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之下,教育图书馆干部职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对图书馆资产,特别是藏书进行清点和登记;三是集中力量恢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1949年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北平图书馆,3月5日任命王重民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10月31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二、成立管理机构,调整和充实藏书
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系统成立管理机构,领导和管理图书馆建设。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成立,负责管理全国文物、博物馆、图书馆,任命郑振铎为局长,王冶秋为副局长。1949年11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将原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的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移交文化部领导。各大行政区设有文化部(文教部),各省市地方人民政府也设有文化部门,负责领导各级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央各部委也分别成立了领导本系统图书馆事业的相关机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图书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较少,不能适应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图书管理部门大量补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革命书刊,有计划地搜集根据地的出版物,并根据政务院和文化部关于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的指示,对旧有藏书进行审查和清理,让人民群众阅读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与此同时,国家规定,将已出版的图书、杂志须缴送样本给国家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许多私人藏书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包括善本、拓本和手稿等捐赠给国家,支援国家文化建设。1949年3月25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贺孔才捐赠给北平图书馆图书1 408种17 668册,其中善本书80种1 217册[1]657。1950年3月7日,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后人瞿济苍捐赠宋、元、明善本书20种[1]658。1950年2月,鲁迅夫人许广平将北京鲁迅故居及故居所有藏图书、拓本等,全部捐献给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接受后,将其中图书5 195册又274件、金石拓本4 030张拨交北京图书馆[1]658。1950年,北京白云观道士将所藏的明刊《道藏》512函、4 725册和残藏2 596册捐给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接收后,将《道藏》拨交北京图书馆保存,将残藏拨交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北京图书馆顾子刚将《永乐大典》3册、甲骨2盒、《东方杂志》(1904年~1937年)108册等捐给北京图书馆。傅忠谟将其先人傅增湘珍藏的宋版百衲本《资治通鉴》、宋写本《洪范政鉴》等善本书捐给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拨交给北京图书馆收藏。其后,傅忠谟陆续将其先人手校书计100种576册、图卷28件捐给北京图书馆[1]660。1952年12月,翁之熹捐赠北京图书馆书籍647种1 827册,又杂件5包,其中大部分是善本书[1]662。1953年4月,郭沫若捐赠北京图书馆图书364种2 059册,著作手稿23种1 846页[1]662。1954年11月,闻一多夫人高真和梁启超女儿梁思顺分别将闻一多手稿170多种8 841页和梁启超的手稿393种8 266页捐献给国家,交北京图书馆收藏[1]664。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53年,北京图书馆接受全国著名藏书家捐献的善本古籍达2万余册[1]370。这些图书大大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便于国家采用新技术集中保存善本、拓本、手稿真迹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加强和改进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设置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省辖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第一,整顿私立图书馆,划归各地人民政府文教部门管理。1953年6月,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接管由私人藏书家所办的上海市合众图书馆。该馆以收藏历史文献著称,改名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第二,国家集中清理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图书出版物,净化图书市场,给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第三,人民政府要求图书馆紧密配合和服务科学研究工作大局。1949年~1957年,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其数量1949年为55所,1950年为63所,1951年为66所,1952年为83所,1953年为93所,1954年为93所,1955年为96所,1956年为375所,1957年为400所[1]23。公共图书馆通过外借、邮寄、建立流动图书馆、组成借书小组等方式,扩大图书流通,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要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图书展览、图书评介等方式,宣传优秀图书,指导读者阅读,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读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第四,北京图书馆和一些藏书较多的省市区公共图书馆展开书目参考工作,为党政机关和经济建设部门提供研究资料、解答咨询问题。同时,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建设也逐步展开,打破旧的图书分类法,编制新的图书分类法,搜集善本图书和地方文献等。
四、促进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的发展
1949年,全国只有132所高等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约794万册。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6年12月,高等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图书馆工作,明确了高校图书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制订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讨论。会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办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社论,阐明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作用,并对图书供应、图书清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到1957年,高等学校图书馆迅速发展到229所,藏书约4 000万册。同时,新中国政府重视高校图书馆馆舍建设。1955年4月,周恩来在访问东南亚时路过云南昆明,看到云南大学图书馆不能适应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就说:“应该有个好的图书馆,能够代表新中国发展的气派和新中国边疆的文化。云南少数民族多,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要为边疆的研究工作提供条件。”[1]665并指示相关部门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图书馆。1961 年,云南大学图书馆建成启用,拥有9个大型图书阅览室,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条件。
科技图书馆是直接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的图书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图书馆数量不多,藏书也少。1949年11月,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包括研究所图书馆或情报资料室等共有17所,藏书总计63余万册。1951年2月,将图书管理处改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53年以后又相继在上海、广州、兰州等地成立分馆。到1957年底,中科院系统有图书馆(室)101所,藏书发展到550余万册[1]26。
五、工会图书馆和农村图书室建设
工会图书馆是由各级工会组织举办的群众文化事业,是向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工会图书馆的种类较多。1954年6月,文化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厂矿、工地、企业中华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1955年10月,文化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厂矿、工地、企业中华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政府文化部门所属公共图书馆和有条件的文化馆图书室,应当协助工会建立工会系统的图书阅览机构,并在业务上给以指导。各公共图书馆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培养训练工会图书管理人员,传授图书管理方法,促进工会图书馆的发展。
1955年7月,为加强工会图书馆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图书馆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会图书馆订阅报纸杂志参考标准》等文件,上海、天津、唐山等地的工会图书馆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工作经验。会议确立了工会图书馆的方针是“面向基层,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会议还对工会图书馆的建立、领导、职责、编制、经费、图书采购、读者会议和管理制度等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对工会图书馆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6年,全国工会图书馆有17 486所,到1957年底发展到35 000所,藏书达2 000余万册[1]28。工会图书馆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对广大职工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对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鼓舞劳动热情,起了积极作用。
农村图书室主要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55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农业合作化速度加快。为了广泛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中共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非常关注农村图书室的建设。1956年1月,文化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要把大量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及时地送到农村。1956年2月,文化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除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使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相互配合、协作以保证农村图书室稳步发展之外,还提出应着手以现有的县文化馆、图书室为基础,筹备建立县图书馆。为了配合农村的文化建设,1956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专门做出了建立农村图书室的决定,要求在1957年以前,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应当依靠青年自己的力量建立和办好一个图书室。在此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为着社会主义,帮助农村青年学习,赠送农村青年一本书”活动。大量的图书送到农村后,对农村图书室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辽宁、山东、河南、江西、上海市郊区等地农村图书室迅速发展起来。
六、开展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
图书馆学是科学,图书馆建设事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在接管旧中国图书馆时,人民政府团结原来的工作人员,通过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新中国图书馆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改造旧中国留下的两所图书馆学专修科。1948年8月,北京大学将原来设在该校文学院下的图书馆学专修科独立出来。新中国成立后,该学科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充实师资力量,改进教学内容,逐步发展成为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51年8月,文化部接办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53年将其并入武汉大学。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954年和1955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修科学制由2年改为3年。1956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将图书馆学专修科改为4年制本科,建立图书馆学系。1956年,全国掀起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高潮,7月,文化部对创办图书馆学院提出了设想和规划,也对广大在职工作人员的业余学习进修作了安排。此后,两所学校图书馆学系不断补充师资,扩大招生,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逐渐发展成新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开展学校图书馆学教育的同时,文化部还举办了一些训练班、进修班,来提高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1951年,东北大行政区文化部在沈阳东北图书馆举办第一期图书馆干部训练班;1954年,国家文化部依托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举办第一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训练班;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举办该系统图书馆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1957年3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6单位在南京联合举办全国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1957年7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举办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等。这些训练班、进修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授课教师都是国内专家,学员大多是各馆的骨干。学员借此机会进一步研讨和交流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成效显著。
1955年7月,苏联政府派出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中国指导和帮助图书馆事业建设。同时,国家还派出一些干部和留学生到苏联进修,学习图书馆学、目录学等专业,学习当时苏联先进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在制定图书馆的方针、政策时,强调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加强服务观点,贯彻区别服务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图书分类法的编制方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图书分类法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文献搜集方面,注意围绕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参照各学科的发展动向,有重点、有计划、多途径地进行搜集和补充;在图书馆专业教育方面,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些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注 释:
① 见李英珍的《论周恩来对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268-269页;蒋俊玲的《周恩来与图书馆》,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第57-60页.
② 见郑兰的《新中国60年来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载《现代情报》2009年第11期,第218-220页;黄宗忠的《八十年代的中国图书馆事业》,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第103-110页.
[1] 杜克.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闫丽环)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Early Period After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EN Jingna
(Library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undertakings, took over and reconstructed the libraries retained by the old China and set up a national library to protect and enrich the books, as well as expedited building college, public, labor union′s and rural librar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adres and talent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ause of library development in new China.
the early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brary cause; construction
2017-03-01
陈景娜(1966-),女,河南确山人,本科,主要从事图书文献与情报学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4.013
G25
A
1674-5035(2017)04-00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