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流失的应对路径探析
2017-03-12周琴
周琴
乡村教师流失的应对路径探析
周琴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口571158)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低、生存环境差、工作压力大、提升机会少、社会地位低,导致部分乡村教师调入中心城市任教或到城市改行做其他工作。这种教师“逆向流动”及流失现象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为留住和用好乡村中小学教师,各地方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津贴补助制度,各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到乡村任教的教育职业情怀培养工作力度,各新闻媒体应齐心协力开展“乡村教师政策”宣传活动,维护乡村教师形象。
乡村教师;流失;支持政策;应对路径
一、乡村教师队伍现状
1.学科结构性缺编
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表现在各学科专任教师数量少,在乡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任教师非常紧缺,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让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兼任副科教学。
2.年龄结构性缺编
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年龄结构断层问题,缺乏生机与活力。邬志辉认为,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呈“倒U型”,以30~50岁的教师为主。中年教师能够带动年轻和老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倒U型”年龄结构能够表现出教师的职业活力和发展潜力[1]。调查显示,城市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符合这个规律,而在农村则相反:30~50岁的教师占42.95%,50岁以上的教师占22.75%[2]。
3.学历结构性缺编
学历能够判定教师受教育程度的高低[3]。教师理论知识的深厚程度、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弱与学历存在一定关系。2015年关于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不及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同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通过调研得知,高中或中专生毕业的乡村教师占28.2%[4]。
二、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1.经济待遇低
近年来,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已经成为决定乡村教师去留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各省份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实施,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但乡村教师的总体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农村教师目前的月平均工资为2 359元。粗看起来,他们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但这笔钱还不足以支付乡村教师的生活花费。经调查,乡村教师心中所期望的月工资为4 705元,当月工资达到4 000元时会有79.4%的师范生愿意到农村任教,达到5 000元时会有70.6%师范生愿意克服困难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任教[5]。
2.生存环境差
乡村地区生存环境差,已成为我国乡村学校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4年通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这些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在1 032名教师中有51.4%的人住校,在住校教师中,仍然有20.1%的教师未享受到工作周转房。这部分教师每年还需额外支出3 471元的房租费,对于工资待遇本来就低的他们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周转房也不尽如人意,住宅设备设施不齐全,房内配备厕所、浴室、取暖设备和自来水的比例分别为32.0%、5.1%、41.4%和39.2%。
3.工作压力大,提升机会少
由于招录少、调离多,使得教师缺口增大。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只能优先保证基础学科。招录的音、体、美教师大多被用来教授语文、数学、外语等主干课程,附带任教音乐、体育、美术等“体艺类”课程。教师成了真正的“一专多能”,这种“多能”却只是一种应付。由于教授的学科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流向其他学校与领域。教师的提升需要培训与学习,一些乡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在参加培训后往往由于缺少代课教师,无法保证教学进度。同时,乡村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也造成了培训困难。教师的提升表现在评优评先、评定高职称、获得行政职务等方面,由于乡村学校办学规模小,行政人员少,导致乡村教师职务上升空间小。同时,乡村教师在评优评先、评职称方面也处于劣势。
(四)社会地位低
教师虽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现实中,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大多农村父母和学生认为只有能力低的人才会被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当教师,并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淘汰下来的“产品”[6],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同时,乡村教师还面临着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这些负面的社会舆论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三、乡村教师流失的应对路径
1.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有差别、公平合理的津贴补助
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着重强调保障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多渠道为乡村学校输送教师、配齐乡村学校各学科的编制、减少乡村教师评职称的硬性要求、对长期任教于乡村的教师进行表彰。各地方政府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过程中,应当主动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省份的措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地区物价的高低、乡村学校的距离远近、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教师工龄的长短等制定一系列具体、有差别、公平合理的惠及全体乡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政策,拿出更多的资金对乡村教师进行津贴补助,为乡村教师提供交通补助、生活补助、教龄补助、工作周转房等福利,使乡村学校的教师待遇优于城市,确保乡村学校能够留住教师,并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二)各师范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到乡村任教的责任心培养
责任心是各师范院校毕业生愿意到乡村任教的重要前提,是乡村学校能够留住教师的重要因素。关于乡村教师责任心的培养,日本对在校师范生实行的体验式培养、开设乡村课程等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我国各师范院校应开设相关的乡村课程。从大学生入校起就增进他们对乡村、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等方面的了解,消除大学生对乡村教师的消极看法,增强他们对乡村及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其次,各师范院校应当在延长大学生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自愿申请到乡村学校进行见习、实习,增进大学生与乡村学校、教师、学生间的情感,培养大学生到乡村学校任教的职业情怀,激发大学生立志终身在乡村从教的使命感,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各新闻媒体应齐心协力开展“乡村教师政策”宣传活动
第一,新闻媒体应当维护乡村教师形象。近年来,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对教师过多的负面报道,以偏概全地将教师“魔鬼化”,使得教师职业的声誉严重受损[7]。因此,各新闻媒体应当弘扬正气,宣扬主流价值观,重视教师的正能量报道,注意价值观导向,认识到揭露丑恶是为了扬善。主动承担起维护教师形象的责任,关注并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群体。
第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乡村教师政策”。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不断出台相关教师支持政策,着力于稳定和扩大乡村教师规模、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在国家政策的总体规划下,各地方政府在积极致力于解决乡村教师多方面困窘的前提下,新闻媒体作为中央、地方政府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应当大力通过开展“乡村教师政策”宣传活动,将当地乡村教师待遇政策以具体、清晰,更加直接的方式准确地送到人们身边,突出到乡村任教的优势,改变人们对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消极看法,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1]柳海明,周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R].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14.
[3]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21世纪教育研究院.针对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及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状况的调研报告[R].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5.
[5]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R].北京: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2014.
[6]李涛.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抗争:“反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N].中国青年报,2015-8-15(10).
[7]李程锦.新闻媒体对教师形象的再现与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钱晓玲〕
G639.2
A
1008-6714(2017)08-0116-02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8.052
2017-03-27
周琴(1990—),女,重庆开县人,教育学原理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