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学习: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China X”课程教学的启示
2017-03-12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沈延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沈延
积极学习: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China X”课程教学的启示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沈延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门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本科课程“China X”,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时下哈佛大学最火爆的课程。除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自身吸引学生外,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包弼德(Peter Bol)教授和哈佛大学历史系及商学院柯伟林(William Kirby)教授以科技手段辅助授课,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虽然是大学课程,中美教育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历史教育有共同的规律和特征,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魅力独特的活动探究,激发学生积极学习
场景一:在第二周课程“起源的故事”教学中,包弼德教授邀请了研究早期中国的研究生Chris Foster和研究现代思想史的研究生余文一起来到哈佛皮博迪博物馆的观察室,用讲故事的方式分别从考古学(观察仰韶文化时期的瓦罐)和古籍资料(细读《尚书》中的文字记载)两个视角探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价值观形成和制约条件以及指导历史研究的方法,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探究活动课。
启示一:学科即问题,教学即师生合作进行的真实研究,学科教学就是一种探究和创造活动。历史教学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致力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创造活动,而且要尽力开设活动探究课,上出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活动探究课,在探究历史的真实中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传统的课型显得枯燥乏味,虽然教师也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但活动的时空毕竟是有限的,而主题式的探究活动课能够走出传统的课堂,走进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历史文物,专家现场指导,使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知体验,从而使历史教学显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事实上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也安排有探究活动课,人教版必修教材每册安排有一课探究活动课,选修教材每册就安排了三课探究活动课,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成果和活动延伸等实施建议,这种课型对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大有益处,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不重视这类探究活动课教学,甚至放弃这类课型的教学,这对于历史教学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建议在新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加大此类课型的设置比例和课时安排,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喜闻乐见的歌曲改编,吸引学生积极学习
场景二:在第一周课程“宏观构图”教学中,针对中国古代朝代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特点,包弼德教授和柯伟林教授利用了学生熟悉的法国民歌《两只老虎》的旋律编制了中国朝代歌。两位教授一起用浑厚的嗓音和字正腔圆的中文齐声唱起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谣《两只老虎》,歌词却改成:“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曲罢,两人又调侃着解释这首歌的意义:“如果你每天唱一次这歌,你将会记住中国朝代的顺序。这个很有效,我敢打包票。”
启示二:唱歌是学生喜欢的娱乐方式,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旋律填上相关历史信息让学生唱出来,无疑有助于学生轻松地记忆理解。
这段视频自登上了中国各大网站并被众多媒体转发后,唱儿歌的教授——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学专家包弼德和柯伟林在中国名声大噪,一夜之间拥有了学术界之外的众多粉丝。似乎没听说过谁听歌听到崩溃,却有无数人说他们被“萌翻了”——毕竟年过半百的学术权威不端严师的架子,而是如此充满童趣的介绍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在中国的课堂上并不常见。
无独有偶,中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宣传发动民众参加革命,同样使用了法国民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之以通俗易懂的歌词:“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确实唤起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也不乏有利用革命歌曲创设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生动案例,但使用这些歌曲主要是以播放欣赏为主,如果师生能把歌曲唱出来,那必将更是精彩!由此可见,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策略。
三、实物教具的大胆运用,推进学生积极学习
场景三:在第三周课程“上古政权的合法性”教学中,在讲“文字的起源:占卜与历史的序幕”一节内容时,聘请了FLAD教授介绍甲骨的制作,FLAD教授出示了各种甲骨标本或出土文物,详细地说明了甲骨的种类、甲骨的制作、甲骨的使用以及占卜的方法、事项等等,十分形象生动。
启示三:教具可以使学生更亲切地“触摸”历史,感触历史的真实感。在“真实”的历史感觉中,推进学生积极学习。历史教师应注重对历史教具的收集和研制,课堂教学中应经常使用“教具”开展教学活动,这对于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大有裨益。
教具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但是随着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现今的历史课堂已经很难看到教具使用了。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成倍地提升,学生见识到的历史史料更加丰富,但教具有教具的长处。比如,让学生去“抚摸”甲骨(仿制品)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商代人制作甲骨工艺的精湛,进而体悟到商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如果只是“观看”相关的视图显然只有模糊的感官认知。同样,我们在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让学生去观察,甚至是“触摸”中国古代的各种瓷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不同种类瓷器的特征,而且还能使学生鉴赏出不同的美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学校也设置有史地教室,教室中也不乏精美的历史教具,但又有多少教师组织学生去史地教室开展教学活动?而史地专用教室中的历史教具只不过是满足参观需要的陈列品,这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教学行为的相宜适切,引领学生积极学习
场景四:在第七周课程“秦朝大一统的奥秘”教学中,首先由学生讲秦的历史概述,从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到不断对外扩张灭六国统一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巩固统一到“二世而亡”。接着是包弼德教授就“秦统一天下、秦如何夺权、号召民众的新方式、秦始皇大一统”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而在“新皇权的意识形态:物类感应”教学过程中,包弼德教授组织了师生的讨论。包弼德教授提出“物类感应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科学方法?它又是如何解释世界的?”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各组的看法;学生讨论并画完后就展示说明各自的看法及相关的依据,教师进行点评;最后请各小组一起展示自己的“画作”,教师逐一追问学生对此的理解,在师生一片笑声欢语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师了解到了学生对“物类感应”的认知状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水平。
启示四:哈佛“China X”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教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讨论和师生的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是: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认知特点而定。
有些学习内容确实需要教师主讲学生才能理解,就应该由教师讲解;有些内容学生自述也能达成学习目标,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有些内容必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有些内容应该依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出结论,教师绝不一讲了之;有些内容必须学生亲身体验,就得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知……。学习方式的适切与否,严重影响学生的习得效果。
在哈佛“China X”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普遍使用,但往往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性而开展一些“贴标签”式的学习活动,没有思考采用哪种方式更适切,更没有思考某一学习方式如何合理使用。比如,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的课堂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而哈佛的做法首先是针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关键问题,选择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其次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小组交流,相互碰撞,形成基本的观点,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画出来;再次是教师指定某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由学生解读思维导图提出小组的想法,教师进行追问和点评,同时请另一个小组展示和解读,教师继续追问和点评;接着是全体展示讨论的成果,教师选择具有特色的展示重点进行追问和点评;最后汇总全班学生的讨论结果,形成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去评判优劣。这个过程就是每位学生真实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而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水平和使用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追问可以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走向思维的更高层次,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辅之以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断鼓励、肯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自然获得学习的动力而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的积极才是真正的积极学习。
五、多师合作的创新授课,深化学生积极学习
场景五:在第一周课程“宏观构图”教学中,围绕“什么是朝代?”的问题,一方面是柯伟林教授解答问题,另一方面是包弼德教授谈自己对解答的理解,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之间系统地介绍了“朝代”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展示了教授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思维方式。诸如此类教授之间、教授与学者之间的互动问答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效果十分好。
启示五:我们的教学能否打破一位教师“包干到底”的模式,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同一教室?甚至两位、三位老师一起开展教学活动?
在哈佛“China X”的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位教授在传授历史,而是多位学者在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有时是两位教授之间的问答,有时是聘请两位专家做不同的专题讲解,有时甚至是三位教授学者之间的互动……这种“通才+专才”式教学模式,显然可以使教学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学得更深,走得更远。事实上,在高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实验老师辅助任课教师教学的现象。在校本选修课教学中,根据教师不同的专业特长开设不同的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以发展,也是很好的例子。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两位历史教师共同走进课堂?以教师间的质疑、思考,互动、合作去启迪学生,同时,还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导师”。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平台优势,多位老师一起开展教学活动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包弼德、柯伟林两位教授最初上课时使用的老式幻灯机辅助教学,直到2008年才开始录制课堂录像。录像原本是为方便缺席的学生补课用,后来被哈佛进修学院拿来放在网上免费供公众观看,免费录像吸引了成千上万名网上旁听生。网络教学不仅打破了教师单人授课的模式,而且打破了历史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历史学习走向学生广阔的生活,走向学生的未来,养成学生的终身学习的习惯。于中国的高中历史教育来说,这是更有意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教学文化是“传授-接受”型的,西方的教学文化是“建构-探究”型的。前者注重的是外在的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倾向于采用“课程压缩”的策略。层层压缩的结果,就是教学的内涵严重缩水,学生的发展走向片面。相反,后者注重的是个人的经验,为提高教学效率,它会倾向于采用课程延展的策略: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就需要让学生获得与知识相关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获得这些经验,教学就需要走向实践、体验、操作,走向综合、活动、生活,教学的内涵会表现得越来越宽。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教育最终的目标都是培养人,正所谓殊途同归。而中美教育教学的差异性也正是彼此相互学习借鉴之处。遍访他山石,精攻手中玉,要在整体上改进传统的育人模式,就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教学文化的整体转型。哈佛的“China X”课程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有利于我们塑造更符合教学规律、更具有时代特点的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李月琴)
沈延,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特级教师(邮编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