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导析

2017-03-12盘锦市高级中学谢锦萍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本题小说

盘锦市高级中学 谢锦萍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考模式,将二者改为必考,由此可见其更注重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面就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谈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研考纲 悟真题

阅读鉴赏小说,考查的能力层级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方面。

一、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包括:①题目中的重要词语;②与文章主旨、情感表达密切相关的词语;③文中具有指代义的词语;④双关词、多义词;⑤在文中有含义差别的同义词、近义词;⑥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词语;⑦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手法、可标志表达方式的词语;⑧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词语。

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选考题11题,小说《锄》,作者李锐。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锄”表面上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即可得出深层含义,即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占用,再也没有机会锄地了,六安爷对“锄”的执著,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对重复词语的作用的分析。对于文中重复频率较高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内容上突出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和重要性,多次重复在情感上也表现了村里人对百亩园的依赖与不舍之情,其百亩园的重要性与后文被卖后将被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六安爷不顾劳累锄地作铺垫。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的句子包括:①能够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②内涵丰富,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作用的句子;③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④特殊句式的句子,如整句、倒装句、省略句、长句、短句等;⑤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⑥能够显示文章层次的句子,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⑦饱含了或复杂、或充沛的情感的句子;⑧既含蓄又有丰富内涵的句子。

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选考题11题,小说《锄》,作者李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理解六安爷的关键”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三次出现,一方面表现了六安爷的固执性格和对土地的温情与热爱,另一方面因为六安爷处于半瞎状态,加之百亩园即将消逝,再没有机会锄地了,所以要“过瘾”,也突出了六安爷对失去耕地的无奈与悲凉。从主旨角度看,六安爷个人的“过瘾”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劳作,因为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更有精神寄托的内涵。从社会层面讲,小说揭示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

【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二、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例如,2014年浙江卷选考题15题,小说 《走眼》,作者王伟锋。

1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的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题意,要分析人物形象,要着眼于全篇,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于文章主旨,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注意体现文章主旨的段落和语句,尤其要把握准文章的情感脉络。

【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人物形象;二是故事情节,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三是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塑造人物时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细节等直接描写;用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对比主要人物的间接描写;描写自然环境的渲染、烘托;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结构方面,线索、铺垫、照应、倒叙、插叙、顺序、补叙;表现主题的象征、寓庄于谐、以小见大;具有小说特点的悬念的设置、巧合的安排、欧·亨利式的结尾等等。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选考题11题,小说《玻璃》,作者贾平凹。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在小说《玻璃》中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与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题的关系等角度思考。最后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再作详细的分析。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例如,2015年全国乙卷选考题11题,小说《马兰花》,作者李德霞。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的发展脉络。有时,小说会有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小说《马兰花》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者抓住了这一特点,并通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文章的主题,这个点抓得非常好。

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围绕“六百元”展开。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也就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表现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方面考虑。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三、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关于重要语句,在前面有说明,不再赘述。所谓“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即鉴赏语言的艺术性。它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分析。

例如,2015年全国甲卷选考题11题,小说《塾师老汪》,作者刘震云。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老汪是怎样理解“有朋自远方来”的,二是为何老汪会这样理解这句话。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反映的是圣人的孤独不乐,而老汪这样理解,源于老汪的处境,因为没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所以老汪很孤独,因此,他从“有朋自远方来”中读出的是孤苦,认为圣人也是孤独寂寞的;同时,文末老汪认为老范虽是自己的朋友,却宛如远来,也照应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理解。

【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一是指把握文学作品中形象特征;二是揭示形象的意义;三是判断塑造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评价其运用效果。“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使用表达技巧方面表现出来的吸引人的艺术力量,要注意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选考题11题,小说《战争》,作者迈尔尼(美)。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个性是指人物所独有的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可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要求学生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这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解读与取舍的过程。此类鉴赏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作品蕴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正确解读;二是对解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

例如,2012年福建卷14题,小说《双琴祭》,作者梁晓声。

14.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此题作答时,可从世人的评价、传媒的推波助澜、别人的嫉妒等角度分析,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注意本题强调的是 “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结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

【答案】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四、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所谓“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即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情感、思想、理趣等。所谓“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典型心理特点。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对自我关怀、生命尊严、理想人格等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2011年江苏卷14题,小说《“这是你的战争! ”》,作者宗璞。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自然景物往往有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营造人物活动氛围、暗示作品主题或人物品性等作用。文中的自然景物主要是雪与腊梅林。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答案】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对表现人物的作用: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失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格。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背景”一般包括文化与知识的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和经验、独特的思想和创作冲动,也包括地域背景。“创作意图”即作者的创作目的,可以通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诸如对社会的评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来进行探讨。

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选考题11题,小说《战争》,作者迈尔尼(美)。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限定了“连接人物”和“安排情节”两个方面探究其具体作用。“电话”这一物象作为小说中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表现了小说中人物的一些特点和性格,串起了小说的一些情节,形成了结构线索。当然它对作品的主题也会具有一定的作用,也是答题时必须要考虑的。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学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2016年全国Ⅲ卷选考题11题,小说《玻璃》,作者贾平凹。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对文章的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依据进行深入说理。在小说中“我”和王有福态度不同,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仔细阅读均能寻找到与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以及心理描写之处。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讲策略 重方法

一、精选阅读材料,加大阅读量训练,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回顾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试题,在文本的选择上具有选文经典、关注人性、内涵深刻的特点。有一些名家名作出现在高考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选考变必考,增加了作品的阅读量。温儒敏先生说:“没有阅读量,就不可能有语文。”这就要求同学们要精选那些文学性强、文化味浓、思想深刻的名家优秀作品,进行持续的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完善对生活的感悟和人性的认知,感受不同风格的文章,丰富人生阅历,积累文本阅读经验。

在阅读训练时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确阅读目标,注意力高度集中;其次要学会浏览,“一目十行”准确扫描,减少回读;第三要训练自己善于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息,提取精要;最后要养成习惯,养成根据文体特点去把握文章的习惯,养成用笔标画关键语句的习惯,找到思维的落脚点与突破口,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形成主动思维。

二、善于对小说做细致的文本解读

小说的阅读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关注环境描写;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概括主题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分析写作技巧。

1.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包括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一般作用有:显现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起象征和暗示作用等。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一般作用有: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等。

2.把握故事情节。可以从寻找线索、理清结构等方面入手。情节的一般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过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揣摩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切入点有: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概括主题内容。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等。主题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等。

5.品味语言特色。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6.分析写作技巧。包括第一、二、三人称的运用,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对比反衬的手法等。

三、强化题型训练,总结答题思路与模式

在复习时,要树立“一个题就是一类题”的意识,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走出题海,提高成绩。我们在做小说试题时,经常遇到下列一些问题: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的,等等。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是一种类型,我们在平时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这一类题的答题思路与模式,以不变应万变,也算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应考技巧。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本题小说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