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京师告饥问题研究
2017-03-12李志强
李志强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2)
东周京师告饥问题研究
李志强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2)
桓王三年发生了东周王朝唯一一次有记载的饥荒事件。引发这次饥荒的原因大抵是人祸,天灾可能性较小甚至没有。在此次事件中鲁、宋、卫、齐、郑等五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扮演了不同角色。需要指出的是,鲁国以一己之力为京师买粮,郑国在和王室有怨的情况下依旧卖粮给鲁国帮助王室赈灾等行为,体现出东周早期诸侯间抛弃前嫌互助救灾的思想,这是贵族精神尚存的体现。
东周;京师;饥荒事件;救荒
一、东迁前后的周王室
周王室在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三位天子执政时期的动荡之后,实力较诸西周中前期已经是大大衰退了,特别是幽王在位时,天灾人祸不断。《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1]184这说明在西周王畿地区发生了震级较大的地震,造成了宗周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流枯竭,岐山发生了大的山崩。这对信天命的周人来说不啻于一场灭顶之灾,以至于周大夫伯阳甫发出了“周将亡矣”的哀叹。
不仅天灾,还有人祸。幽王任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招致国人的怨愤。此外,幽王还因为宠爱褒姒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并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引发了平王的母舅之国申的不满。《史记·周本纪》记载:“申候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遂杀幽王骊山下”。[1]188幽王之死也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在此之后,周王朝尚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分裂,平王和携王并立于世,这一事件让王室的威信再遭打击。如此天灾人祸,导致了丰镐之地残破不堪。为避犬戎之难,平王东迁洛邑,天子的权威此时才开始重新稳定下来。
东迁之后,王室实力尚存,并非一入东周,就直接进入了政由方伯的时代。“平王东迁洛邑以后,虽然周王朝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它仍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对社会发挥着不小的影响”。[2]成周附近不仅有成周八师的重兵,还有辅佐平王东迁的力量。此外,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王畿地区尚有方六百里。“西有虢,据挑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路,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地方虽小,亦足王也。”[3]501-502这说明东周王室在平王时期还是有着一定力量的,可能比诸西周中期略有不足,但还是拥有维护王室作为天下共主这一特殊地位的实力。
在桓王时,天子的实力没有较大的变化。《春秋大事表》记载:“故桓王之世犹能兴师以号召诸侯,虎牢属郑,仍复收之”。[3]502桓王不仅能号令诸侯,还可以从郑国手上收回属于自己的虎牢地区。郑国作为春秋小霸,实力不弱。除此之外,桓王时期还经常发动对外战争,若无一定的军事实力必然不能如此。从此可见周王室实力之一斑。
不过,东周王朝尽管在成周地区还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它的经济实力还是较为弱小的。宗周地区的残破和周边戎患的影响都极大地消耗了周王室的财富。东迁之后王室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王畿土地上的粮食作物和诸侯的进贡。但是东周时期,宗周几乎丧失殆尽,仅剩成周方六百里之地。此外,诸侯进贡的次数和规模也大大减少了。以鲁国为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才四次。鲁国与周的关系十分密切都这样做,更不要说其他国家了。
大量的对外征战需要消耗粮食,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农业生产。因此过度夸大东周王朝的实力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京师在桓王即位三年之时发生了饥荒。没有办法展开自救,需要鲁国为之买粮而度过这次饥荒,说明东周王室实力还是在一定限度内的。
二、饥荒成因研究
在桓王三年的冬天,成周的王室和百姓因为这次饥荒在生活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对这次京师告饥之事有必要做一番考察。引发饥荒的原因大略有以下两点:其一是天灾,主要是由极端天气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所导致;其二是人祸,例如战争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一)关于人祸的探讨
鲁隐公三年,平王崩。《春秋经》记载“三月庚戌,天王崩”。[4]69这里的天王就是平王。平王驾崩,《隐公元年》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4]57诸侯已经按礼去给周王室送去了赗。可是赗不足以让周天子的葬礼能够顺利进行,以至于王未能安葬。因此发生了“秋,武氏子来求赙”[4]70的事件。
郑玄在《周礼·宰夫》里说:“凡丧,始死,吊而含禭,葬而赗赠,其间加恩厚则有赙焉,《春秋》讥武氏子求赙。”[5]69推及郑玄之意,鲁国在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后,还收到王室讨要更多财物的不合理要求。因此《春秋》记载了这件事,是在讥讽周室。从这里能看出周王室的经济已经出现了问题,甚至天子的葬礼都需要从诸侯国讨要大量的财币才能继续下去。
是年,周郑二国交恶。这与郑国国君作为王的卿士却利用王室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有关。平王想通过任命虢公为卿士来分散郑庄公的权力,此举遭到了郑庄公的反抗。“想排除郑伯的平王和想要独占朝权的郑伯两者之间发生冲突”,[6]30其结果是周郑互质。但是在这一年里。郑国两次破坏王畿内的农业生产。《左传》记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4]74这两次来自郑国的军事骚扰严重影响了周王室的农业生产。温是王畿内的一个小国,是周王室财富的重要来源,而成周之禾更是周人自己的产出。
鲁隐公五年,周桓王派兵介入了晋国的内乱。他派遣卿士带兵助曲沃庄伯伐翼,征讨晋鄂侯。《左传》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4]96尹氏、武氏都是周王的卿士。后来在经历了曲沃庄伯对王的背叛之后,周人又立哀侯于翼。周桓王这次派兵是想彰显王室武力,是为恢复王室权威做的一次尝试,可惜中途遭受到了庄伯的背叛。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打乱了周王室的部署,只能在翼地又立哀侯。
对外征战需要花费大量粮草。周王室在经历了郑国的军事骚扰之后,对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而庄伯的反叛又增加了王师在外征战的时间,靡费了更多的粮草。由于出兵的季节在春季,又影响了当年京师的农业生产。在经历了轮番打击之后,周王室的粮食储存已经不足以让周王室领地内的人民和军队安然度过冬天了。
(二)关于天灾的探讨
因为先秦史料不多,现在很难有效的了解当时自然环境的变迁。邓云特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救荒史》中开篇即言“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於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7]1-2在缺少桓王三年时成周地区详细的灾害资料情况下,虽然很难判断天灾对这次饥荒的影响,但是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如果其他诸侯国发生天灾,《左传》是有记载的。例如,鲁庄公十一年宋国发生水灾,鲁庄公二十年齐国发生大灾;鲁僖公十四年“周沙鹿崩”;鲁僖公十九年卫国经历了大旱等。前文亦曾述及,王畿地区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让周朝大夫不禁发出了天要亡周的哀叹。在成周成为京师之后,若是有自然灾害发生,并且引发饥荒,那么对周人的打击是更大的,更应当记载下来。不仅如此,与周王室相邻的诸侯国在这一年也没有相似的记载。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不能只影响一个地方,更不可能只精确的影响周王室所在的区域。而位于成周附近的虢国、郑国等都没有灾害发生的记载。以此观之,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根据《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的记载:“五谷不升为大饥。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谨,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8]266京师来告的程度是 “饥”,并非“大侵”。倘若天灾人祸同时发生,就不只是告饥这么简单了。从买粮这一行动可以看出,鲁国自己的余粮是不足以支持京师需要的。说明京师饥荒的规模不小,但鲁国终究把京师需要的粮食买足了。可见鲁国是有余财而少余粮,而且这次买粮食的花销在其承受的范围之内。不然,倾鲁一国之力是拯救不了一个严重饥荒下的方六百里的成周地区。
第三,从历史上来看,作为东周王室所在地的洛邑地区地处平原,土地丰腴,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适合居住及农业生产。而且周王室营建洛邑时间较长,不可能会选取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长时间营建,后来更是当作自己新的都城。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洛邑地区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以至于引发饥荒的可能性也不大。
据学者考证,厉王到幽王时都有旱灾引起饥荒的记录[9]26,人民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对抗灾防灾有了一定的清醒认识。在周代储备粮食来防范灾荒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礼记·王制》中提出了“耕三余一”的办法。“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积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10]377根据这段记载,一个国家应当在正常年份储备当年三分之一的粮食。如此一来三年就可以储备未来一年需要的粮食,九年可存三年之粮,如果有三十年的积累储备,即使以后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或者饥荒,民众也不会遭受大的损害。
可是从前文的叙述中可知,东周王朝对外征战较为频繁,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而且出征和战争之后的赏赐抚恤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平王逝世之后,桓王都需要向诸侯国讨要财币来埋葬他的父亲。在之后王师还继续对外作战,并且因为郑国的军事干预,打乱了成周地区的农业生产,使得桓王三年王畿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受了较大的破坏。综合来看,这次饥荒的发生,应当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三、请籴诸国考
“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这四个国家中有三个是有记载的鲁国的盟友。首先,鲁国与宋国是盟友关系。在隐公即位之前,鲁国还与宋国在黄地发生了战争。但是到了九月,两国和好了。《春秋左传注》中说到:“隐公立,始于宋通好也”。[11]18
在隐公六年的春季,郑人来渝平。“渝平是则谓弃旧怨而修新好。鲁、郑本有旧怨,此时则变旧怨为新好。”[11]48也就是说,在隐公六年的春季,鲁郑两国抛弃了之前的怨恨,结为同盟。同年,“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4]102鲁齐两国之前一直有嫌隙,直到隐公六年的夏天,这两个国家才成为盟友。有学者考证:“鲁隐公在位时期,在外交关系上大致能秉承周礼,敦睦邦交”。[12]35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盟约中是有互相帮助之类的约定的,即盟誓的国家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时,其他国家要施以援手不能见死不救。《左传·成公十二年》记载晋国与楚国结盟时,盟誓说:“同恤灾危,备救凶患……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4]749《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鲁、齐等十二国会盟于毫,盟誓曰:“凡我同盟,毋蕰年……救灾患,恤祸乱”。[4]898这两个例子说明同盟国之间有相互救助的责任和义务。虽然这些盟约的订立都在桓王之后的年代,但是那样一个攻伐不断的年代都能有此规定,春秋早期时国家之间的盟约应当更有互助精神。隐公六年的冬天,京师来告饥,宋、齐、郑这三位盟友国对鲁国购买粮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让鲁国更容易买到粮食。
而卫国则较为特殊,其在隐公四年刚刚经历了州吁之乱。春季时,州吁杀卫桓公而自立,却暴虐百姓,石碏用计,卫人得以在陈国濮地杀了州吁。此后卫国的大多数人拥立公子晋也就是卫宣公即位。隐公五年,郑人还曾经入侵过卫国,但最后退走了。卫国在自身经历了重大的变故和战争之后,依旧把粮食卖给鲁国,究其原因,可能是想通过鲁国向王室示好,以期王室能够友善卫国,帮助稳定其国内局势。此前州吁在位时,就想向天子朝觐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此时宣公即位也应有借助王室稳定国内的想法。
鲁国帮助王室向其他诸侯国购买粮食,然后以进贡的方式赠予周王室的可能性较大。首先,周王室的财力已经几乎枯竭了,很难拿出来一大笔钱来支付给鲁国。其次,鲁国史官在记载这件事的末尾,特别注明帮助京师买粮是“礼也”。鲁国对周王室的进贡是应当的,向天子要钱就不是“礼”了。至于鲁国要向王室提供这次援助的原因,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从“武氏子来求赙”这件事看,王室是知道鲁国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在鲁国经济较好的情况下,向鲁国求救,更易获得帮助。《左传·僖公元年》记载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4]321救助饥荒也是隐公作为诸侯的本分。虽然在东周时期,诸侯很少履行自己朝觐天子的义务,向天子进贡也很少。但是也不能忽视天子的地位,特别是在桓王时期,天子还是有一定军事实力维护自己的权威的。
其次,鲁隐公得位不正。在宗法制下的政权中,隐公作为庶子是不能成为国君的。他虽是事实上的国君,但从法理上来说,他是代鲁桓公监国。《史记·鲁周公世家》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1]1849《春秋左传》中有较多的卿大夫不听公命的记载,说明隐公无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大夫。他们对隐公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公然违抗。因此隐公向王室示好,对于稳定他的执政地位是有好处的。所以尽管天子多次对鲁国无理,隐公也大都逆来顺受了。
四、结语
京师来告饥,鲁国为之买粮于宋、卫、齐、郑四国。这一事件中,饥荒是因为周王室对外征战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同时又受到来自郑国的骚扰,影响了农业生产,是人祸而非天灾。而鲁国对于王室的帮助,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不完全是履行自己支援天子的义务。郑国虽然在桓王三年时与周天子有怨隙,也依旧向鲁国卖粮帮助王室,体现出诸侯国抛弃前嫌救荒恤灾的人道精神。宋、卫、齐三国也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无论如何,京师百姓有了以上诸国的帮助,在这个饥馑的冬季,能够得到一定的赈济。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晁福林.试论东迁以后的周王朝[J].宝鸡: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18-21.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石井宏明.东周王朝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1-2.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66.
[9]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历史学院,2004:26.
[1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7.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金学清.东周王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3:35.
Abstract:The only one recorded famine eventsoccurred in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on Huan Wang three years.The cause of this famine is probably man-made,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small or even no.In this incident,the five countries,Lu,Song,Wei,Qi,Zheng,plaied a different roleaccording to their own national interests.Although Zheng and Zhou have contradictions,they still sell grain to Lu.Lu contributed grain to Zhou.All above this reflected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of helping each other.
Key words:the Eastern Zhou Dynasty;capital;famine;famine relief
On the Issue of the Famine in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LI Zhi-qiang
(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82,China)
K225.04
A
1671-1084(2017)04-0081-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4.018
2017-03-14
李志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系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铜器、古文字和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