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超越研究
2017-03-12沈燕维
沈燕维
(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 杭州 310018)
【社会学研究】
“微”时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超越研究
沈燕维
(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 杭州 310018)
社会适应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社会适应程度越高,幸福感越强,生活满意度越大。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其社会适应力受到广泛关注。在“微”时代,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游戏等新媒体千姿百态,各种信息蜂拥而至,独立学院大学生表现活跃,容易沉迷其间。高校管理工作者若能借助微媒体的特色,合理吸收“微”力,发挥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其社会适应力不仅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拓展,甚至能超越当下,引领潮流。
“微”时代;社会适应;社会超越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状态。独立学院大学生有着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发挥他们的特性,扬长避短,促进其发展,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一直努力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前沿的“微文化”为切入点,探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探讨“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另一种途径。
一、“微”时代及信息传播特征
从最开始的微电脑移动终端,到异军突起的微博,到自我表达展示“我时代”的微信,以及“微小说”“微游戏”“微电影”等形态万千的“微文化”,这些微媒体已经不知不觉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模式。
“微”时代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通信技术、音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实时、高效、互动的信息传播、加工、传意的信息化时代,它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微”时代区别于以严肃精致为特征的“纸媒”时代,它以短小精悍为灵魂,信息更新、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也更具冲击力,其信息传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庞杂知识海量获取,未经筛选鱼龙混杂
互联网“微”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学习知识已不仅仅通过传统的书籍,利用网络可以轻松获取更全面、更丰富、更有趣的知识,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而且,获取信息简便快捷,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让人们不出门便尽晓天下事。当然,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全面,但有些信息未经验证筛选,鱼龙混杂,很容易误导人们,若不加思考与质疑,照单全收,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信息传播自下而上,信息发布缺少约束
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家小媒体,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在网上发布信息,公布“趣闻轶事”, 人人都是信息源,甚至可以成为“新闻直播机”。同时,每一条信息经过复制、粘贴都可以实现瞬间的海量转播,从一点往多点扩散,还可以互动交流,产生“话题领袖”。不过,因为多数信息来自普通群众,碎片化信息量过多过杂,无人监管的信息真伪难辨,容易造成泛滥。
(三)聚焦事件本身价值,围观表达容易发酵
“微”时代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看新闻、刷微博、聊微信,自由评论热点话题,随时随地“参政议政”,一些热点新闻有可能得到成千上万人的“围观”。不过,“围观”和“群评论”容易产生浅薄化、表皮化、快餐化的思想,有些人为了张扬个性,过度利用舆论话语表达权;许多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感悟;甚至被激发情绪,使事件发酵[1]。如不久前某明星微博声明出轨离婚事件,人们群情激奋声讨当事人,社会舆论一度失控,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甚至也有人“躺枪”。
(四)“微文化”应接不暇,“微生活”暗宅危机
移动互联网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推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许多人已经习惯“微生活”,每天公布自己的学习生活细节,通过微媒体表达存在感,在无限的交流与创作空间中享受丰富的文化消费模式。但是,“微文化”也容易让人迷失,有些人已被网络“绑架”,网络成为生活必需品,一旦失去网络、离开手机就内心焦虑,无所适从;有些人过度依赖网络,事事上网,拒绝思考;甚至有人在网络中泄露过多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二、基于“微”时代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及社会适应现状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表现出自身特点,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成绩处于中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新兴事物方面,思维灵活,情商相对较高。到了大学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表现出活动兴趣广、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比有些“二本生”显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力,但同时也显现出专业学习不深入、学习习惯不佳、深入思考缺乏等方面的劣势。
在“微生活”中,独立学院大学生也呈现一定的特点。抽样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大学生十分适应“指尖文化”,他们熟练地掌握“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功能,乐于从网络获取各类信息,以取代枯燥、单向、静态的传统信息表达方式。据不完全统计,98%的独立学院大学生经常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这些学生中,将微信、微博等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达87%;每天花在微媒体上超过3小时的大学生达96%,超过5小时的达40%,而时间花费不到1小时的占比不足1%;81%的大学生对组织发起参与微阅读、微电影、微游戏等活动觉得十分有意义,44%的大学生经常参加这些“微”活动,79%的大学生希望以这种“微”却“不寻常”的活动融入社会。如此高密度的“微生活”,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社会前沿信息、扩大交流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学习的时间,影响专业关注度与专注力,许多学生甚至依赖网络,享受虚拟世界的个性发挥,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或者养成遇事寻求网络、懒于思考分析的习惯,或者轻信网络信息,客观认识失衡。这些状态影响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专业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适应力的提升,需要加以引导与干预[2]。
三、社会适应力在“微”时代的培养与拓展
社会适应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同时,独立学院师资不如普通高校充裕富足,但普遍趋于年轻,善于使用微媒体,独立学院可以借助师资特色,借力微媒体,多管齐下,培养与拓展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3]。
(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齐动,强化认知能力
大学生遨游“微江湖”在所难免,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微媒体有正确的认知。首先,要指导大学生恰当处理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网络是一个工具,微媒体是扩大交际、加强社会参与度的平台,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高校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网络伦理、网络德育、网络交往等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容,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对微媒体的认知能力。其次,高校可以经常开展网络教育主题活动,如网络主题月,以典型案例、身边故事、图片、展板等为内容,加强现实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自律行为,展示大学生正常的积极的常态生活面貌,引导学生每天控制上网时间,真正成为“微生活”的主人。
(二)专业教育与全面服务互动,培养职业素养
独立学院大学生不仅通过互联网寻求帮助、表达情感,并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术活动,开展专业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学习是一个重要课题。首先,高校要加强专业教育,通过丰富的专业活动、专业联谊会、专业微课等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学生以专业的思维参与网络活动,凸显专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例如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的《网站设计与制作》课堂,以微课形式让学生自定步调、自主学习,在集中授课时间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后在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作品、立体评价,这样的专业学习模式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其次,利用微媒体平台创设专业学习环境。高校可以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载体,如专业问答APP、“每天专业课”微信公众号等,吸引学生投入到专业活动中,在服务学生的模式中加强专业环境的渲染。再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以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通过拓展就业指导、创业发展、专业实践活动的内容,接轨现实社会,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关注与思考。
(三) 思政网军与多样平台联动,提高适应能力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首先,“微”时代需要一支活跃在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的思政队伍,掌握大学生的网络动态与思想状况,加强线上的互动与交流,建立一种共同畅享“网游”、一起学习改进的,而非管理与被管理对抗的思政教育机制。其次,加强网络环境与现实活动的有机结合,创设多层次多领域的第二课堂平台,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自我,扩大交往,提高社会适应力。例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第二课堂、校友活动以微信平台作为宣传、抢票、报名、订座的载体,既便利,又有效,受到在校生和校友的赞誉。再次,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高校要有意识地将网上的虚拟活动变成现实活动,大力加强校内校外联动,开拓社会课堂,通过双休日定期服务、“三下乡”专题活动、专业调研、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将青年学生带到社会上锻炼,深入工矿企业、农村、社区等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4]。
(四)疏堵结合与标本治理共动,有效自我调节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弱,容易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不能有效地激励自身优秀品质,很难适应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升其社会适应力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多数家庭条件优渥,自我意识较强,抗挫承压能力偏低,若沉迷虚拟世界,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现在的高校都较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微”时代,高校可以借助微媒体,通过开设心理微课堂、情商微课堂、隐形心理论坛等途径,多渠道释放学生压力,教导学生管理与调节情绪,做到既不依赖网络,也不谈“网”色变,实现心理脱敏。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设了网上心理咨询室,设置QQ心理助理,提供温馨的网络疏导服务,使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得到疏导,既方便,又能让师生祛除被他人知晓的心理压力,很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爱心帮扶、网络绿色公约等途径,定期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生活常识,培养大学生保证睡眠、适当运动、健康生活节律等习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自控力及鉴别力,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社会适应力借助微媒体实现超越
教育之于社会的超越,是在传递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它不仅表现为教育在理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价值引导,而且体现为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现存状态的超出[5]。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沿知识阶层,对社会认知等领域的辐射力、引导力是不容忽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完全有能力超越当下,引领潮流。
(一)超越个人现状,投身公益活动,积微成卓
个人于社会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有一群人甚至许多人一起做某一件事,力量会变得无穷大。这是“微”时代“微”的意义所在。大学生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是知识与文化的代表群体,参与社会建设,引领时代发展,是大学生的使命。高校可以利用并拓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热衷接触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特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微公益”活动,甚至组织发起“微公益”活动,例如创建“壹基金”支援贫困学子公益活动、“益呼百应”暑期支教公益活动、“益家天下”结对子公益活动,等等,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积微成卓,在大学生活中“善自身”的同时“济天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超越学校现实,投身社会实践,见微知著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重点课题。在“微”时代,如何走出校门、接轨社会、加强实践又有了新的内涵与途径。高校在考虑增加实践环节、开通校外实践渠道的同时,可以将第三课堂、志愿者活动、专题社会实践等统筹起来,结合微媒体平台,将社会实践常规化、普遍化,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实践APP”自由自愿选择实践活动,学校加以引导统计,适当加实践学分鼓励,既方便快捷,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指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深入到社会的建设发展中。
(三)超越社会发展,引领时尚文化,造微入妙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创造与创新,这是社会超越的意义所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绝不亚于名牌大学生,甚至在许多时候超越了名牌大学生。在“微”时代,新事物发展改进的速度极快,潮流时尚转瞬更替,独立学院大学生经常能站在潮流文化中,勇于尝试,眼界开阔。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媒体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去尝试创新与创造,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微小说”创作大赛、“微阅读”交流平台、“微游戏”原创活动等载体,引导学生在时尚的前沿中创造时尚,积跬步至远境,造微入妙。
[1]胡勇.众声喧哗 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丽,张怀强,刘玉娟.“微时代”引领渐变的大学教育[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4(4):376-379.
[3]张炳兰.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6):185-188.
[4]王珊珊.“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析[J].高职教育研究,2016(5):21-23.
[5]孙元涛.论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04(2):34-36.
(责任编辑:游媛媛)
Social Adap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New Media Age
SHEN Yan-wei
(Qianjiang Colleg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s a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has aroused general concern. In the present age with new media such as WeChat, micro-blog, micro novel, micro film, and micro game, information comes in a huge amount. The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re easy to indulge in them. If the college?administrators can make use of the new media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tudents,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will be improved and even they can lead the trend.
new media age; social adaptation;social transcendence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2.10
2016-12-04
杭州师范大学思政专项课题(2012SZZX19);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科研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C13JY03);2017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C35G150072)
沈燕维(1978—), 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C912.11
A
1672-8572(2017)02-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