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综述

2017-03-12闫斯文武振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变文量词语料

闫斯文,武振玉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综述

闫斯文,武振玉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成果颇为可观。研究范围方面,敦煌文献语法研究主要集中于敦煌变文,但其他敦煌文献亦有涉及;研究内容方面,词类研究和句式句类研究并重,综合研究也有一定进展;研究方法方面,引进了语法化理论、配价理论、语义场、认知心理学等语言学理论,注重共时历时的比较和语法体系的建构,而且还与文字、音韵、词汇、方言等方面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研究。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

敦煌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广泛,口语性强,且基本未经改动,保持了唐五代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汉语和汉语史的珍贵语料,始终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对其进行语言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本文将对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特点,希望为此后的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一、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成果概况

(一)实词研究

1.动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河南大学2005)、龙慧《敦煌变文心理动词研究》(西南大学2007)、何雨玲《〈敦煌变文集〉动词配价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6)。单篇论文有于夏龙《敦煌变文“是”字用法分析》(中国语文1965年4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举”“擎”义常用动词初探》(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采拾”义动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持握”义动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抚擦”义动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表“提拉”义的动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抛弃”义动词》(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2期)、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能”的使用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4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表“击打”义的动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5期)。该类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敦煌变文中一系列具有相同词义的动词。这些成果大多在同义类聚的基础上统计动词的出现频次,探讨动词的词义差异。在对心理动词研究时适当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考察心理动词词义引申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使心理动词研究有了新的视角。

2.代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王刚《敦煌变文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北京大学1987)、李敏《敦煌变文唱词代词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单篇论文有吴丽君《〈敦煌变文集〉中的人称代词》(语言学论丛18,商务印书馆1993年)、吴福祥《敦煌变文的人称代词“自己”“自家”》(古汉语研究1994年4期)、吴福祥《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古汉语研究 1995年2期)、吴福祥《敦煌变文人称代词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2期)、曹小云《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共时描写》(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增刊)、吴福祥《敦煌变文远指代词初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吴福祥《敦煌变文的近指代词》(语文研究1996年3期)、王锦慧《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甚”、“甚(什)摩”用法之比较》(中国学术年刊1997年18期)、冯春田《敦煌变文里的“若”系指代词及相关问题》(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该类研究都是以敦煌变文为语料,以穷尽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对其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进行探讨,大致建构出近代汉语代词系统,为现代汉语代词系统研究提供了参考。

3.量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王文艺《敦煌变文量词研究》(贵州大学1995)、张惠强《变文、元刊杂剧量词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8)、何琴《英藏敦煌文献(S10-S522)量词研究》(西南大学2011)、杨帆《英藏敦煌契约、社邑文书名量词研究》(西南大学2012)。单篇论文有李日辉《〈敦煌变文集〉量词重叠的语法分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4期)、李明思《〈敦煌变文集〉中的量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周春梅《〈敦煌变文集〉的称数法》(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王新华《敦煌变文中量词使用的几个特例》(中国语文1994年4期)、王文艺《关于敦煌变文量词语法功能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苏旸《敦煌契约中的量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洪艺芳《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的唐五代新兴量词研究》(敦煌学2003年24期)、敏春芳《敦煌社邑文书量词“事”、“笙”辨考》(敦煌学辑刊 2005年2期)、范崇峰《谈敦煌卷子中的量词“掘”》(中国语文2007年2期)、张惠强《敦煌变文和元刊杂剧中量词“个”的使用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期)、崔尔胜《敦煌变文中量词“棵”成因分析》(语文学刊2009年10期)、范崇峰《敦煌医方量词两则》(中国语文2009年5期)、曹芳宇《敦煌文献中疑似量词“件”辨析》(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1期)、王亚丽《敦煌古医籍中的名量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王亚丽《敦煌医籍中的借用名量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何平《英藏敦煌文献(S10—S522)动量词研究》(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年3期)、赵家栋和董志翘《敦煌文献中并不存在量词“笙”》(语言科学2012年4期)。该类研究成果较多,且大都选择量词丰富并能够代表唐五代量词特点的敦煌文献中某一类作为语料,如敦煌契约、敦煌医籍等,注重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对其中的量词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细致的语义、语法分析。

(二)虚词研究

1.副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曾蕙兰《敦煌变文否定词用法探析》(台湾政治大学语言所1998)、李春艳《敦煌变文副词系统研究》(山东大学2002)、李亚《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陕西师范大学2007)、周静《〈敦煌愿文集〉程度副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薛倩倩《〈敦煌愿文集〉副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2)。单篇论文有曹广顺《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节副词》(语言学论丛12,商务印书馆1984年)、高伟《敦煌变文中的双音副词》(敦煌学辑刊1985年1期)、袁宾《敦煌变文中的疑问副词“还”》(语文月刊1988年4期)、陈宝勤《敦煌变文类同类副词研究》(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薛倩倩《〈敦煌愿文集〉总括副词浅析》(语文知识2012年1期)。双音副词的大量产生是唐五代时期语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敦煌文献副词研究都会涉及双音副词,还有专门针对双音副词的研究成果。

2.助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骆庆生《〈敦煌变文〉动态助词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2)、宋新宇《敦煌变文中“了”的语法化考察》(山东大学2013)。单篇论文有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1979年1期)、潘维桂和杨天戈《敦煌变文和〈景德传灯录〉中“了”的用法》(语言论集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刘宁生《〈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中“着”之比较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期)、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是”字》(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李泉《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1期)、王平《敦煌歌辞“得”字研究》(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王晓丽《〈敦煌变文集〉中的“矣”和“了”》(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赵萍君《从〈敦煌变文集〉看“了”的用法》(商洛学院学报2009年 5期)、岳秀文《从〈敦煌变文集〉“V+(X)+了”中的“V”看“了 1”“了 2”的产生》(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3期)。从上述敦煌文献助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考察动态助词“了”的来源及演变的成果较多,基本上勾画出“了”的虚化过程,并说明了促使其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3.连词研究

单篇论文有胡竹安《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连词》(中国语文 1961年 10、11合刊)、潘志刚《论敦煌变文中的“忽”类假设连词》(敦煌研究2011年1期)。

4.介词研究

论文有朴淑庆《讲经变文与有关佛经介词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1996博士论文)、王大丽《〈敦煌变文集〉中的处所介词》(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年7期)、薛倩倩《〈伍子胥变文〉中处所及时间介词研究》(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年3期)、樊福菊《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5硕士论文)。

5.语气词研究

单篇论文有杨晓琴《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的体现》(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1期)。

6.其他虚词研究

硕士论文有吕俊文《敦煌变文“所”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6)、何建《敦煌契约文书虚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2013)。单篇论文有袁宾《敦煌变文虚词拾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1期)、宋春阳《析〈敦煌变文集〉中的“与”字》(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1期)、陈卫兰《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结构类型初探》(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7年2期)、陈卫兰和王焕有《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的结构类型》(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 1期)、金颖和张春秀《〈敦煌变文集〉的“但”》(古汉语研究2007年3期)、楚艳芳《从敦煌变文看“却”的语法化过程》(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6期)、张薇薇《从语法角度看敦煌本〈搜神记〉与变文年代的区别》(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3期)、宁会灵《〈庐山远公话〉“却”字浅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 4期)、杜道流《〈敦煌变文〉中“将来”辨释》(古典文献学术论丛·第二辑,黄山书社2011年)、杜征《〈庐山远公话〉中“阿”“却”浅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8期)、余悦《〈庐山远公话〉“为”字浅析》(青年文学家2013年21期)、王健《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西江月2013年9期)。该类研究成果虽稍显零散,但都从不同方面为敦煌文献的虚词研究和语法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敦煌文献的语言研究。

(三)句式句类研究

关于句式研究的专著有高军青《敦煌变文中三种句式研究》(凤凰出版社2012年)。论文有张新武《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林国伟《敦煌变文中“是”字用法略述》(古汉语研究1992年2期)、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古汉语研究1994年4期)、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李文《〈敦煌变文集〉中的受事主语句》(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期)、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李永《敦煌变文可能态句法结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9期)、李永《敦煌变文所反映唐五代新兴语法格式的动态考察》(齐鲁学刊2006年3期)、郭红《敦煌变文兼语句与现代汉语兼语句之比较》(敦煌研究2006年4期)、杨春霞《〈庐山远公话〉中“蒙”字句、“被”字句之比较》(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9期)、王大丽《〈敦煌变文集〉与〈新编五代史平话〉“被”字式之比较》(当代学术论坛2009年3期)、高军青《敦煌变文“被”字句主语的语用分析》(武陵学刊2010年6期)、王永祥《汉语使动结构的演变——从移位和语迹理论视角看敦煌俗语法中“V+C1+N+C2”结构》(艺术百家2010年6期)、徐倩《〈庐山远公话〉中的“将”字句研究》(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5期)、唱晓梅《〈庐山远公话〉中“将”字句浅析》(青年文学家2013年5期)。关于句类句法研究的论文有李思明《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看选择问句的发展》(语言研究1983年2期)、黄征《敦煌俗语法研究之——句法篇》(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王锦慧《敦煌变文与〈祖堂集〉疑问句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7博士论文)、王智强《敦煌变文祈使句研究》(苏州大学2010硕士论文)、刘传启《敦煌歌辞误校例说——兼谈敦煌文献之俗句法》(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1期)。从上述成果可以看出,敦煌文献中的句式受到较多关注。同时,这些研究基本上呈现出汉语一些特殊句式在唐五代时期的发展面貌,并从中窥探到现代汉语中这些特殊句式的雏形。如刘子瑜的三篇论文,分别以敦煌变文中选择疑问句式、动补式和被动句式这三种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根据语义和语法特点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三种特殊句式在敦煌变文中具有现代汉语用法雏形的句法标记,明确这三种特殊句式产生的时间,说明唐五代是汉语语法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四)综合的语法研究

专著有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该书通过敦煌变文与唐宋白话文献的对比,探讨汉语语法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一方面《研究》广泛吸收或借鉴了前人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研究》发展、深化了前人有关成果,且对一些前人未涉及的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这正是《研究》的最大价值之所在”[1]。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敦煌变文校注》新增变文12种为语料,对其中的语法范畴、语法成分及结构式进行研究。与《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不同的是,该书仅是“对其中出现的语法现象作定量分析和分类描写,而不涉及相关文献的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2]。论文有祝敏彻《敦煌变文中一些新生的语法现象》(社会科学1983年1期)、杨淑敏《敦煌变文语法问题试探》(东岳论丛1987年 5期)、袁宾《敦煌变文语法札记》(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5期)、何乐士《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的比较》(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王锦慧《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2硕士论文)、竺家宁《敦煌卷子P.2965的训诂与语法问题》(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文津出版社1999年)、郭作飞《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中的唐代口语语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1期)、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词汇语法札记》(古汉语研究2009年1期)、赵家栋《敦煌文献字词考释与语法研究》(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4期)。该类成果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广,既有敦煌文献词类研究,也有句式句法研究。这些成果十分注重与同时代或其他时代的语料作共时的对比或历时的动态解释,进而揭示出敦煌文献和唐五代时期汉语语法的独特之处。

(五)评述类成果

论文有杨永龙《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突破——评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1998年3期)。

二、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特点

综合上述各类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研究内容

1)从研究对象看,语法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在敦煌文献中得到体现。早期敦煌文献语法研究主要是在共时平面上对敦煌文献中的某几个虚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以分析它们在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对敦煌文献的虚词词类系统或是句法系统作深入探讨,也没有从历时的宏观角度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演变做出分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显现出更加开阔的局面,从词类到句式句法,从共时描写到历时比较,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诸多方面开始逐渐展开,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者们对整个敦煌文献语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

2)从语料范围来看,敦煌变文仍是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主要语料,但其他类型的敦煌文献也有所涉及。敦煌变文数量多,口语化程度高,对其进行语法研究能够在这个封闭的系统内充分地揭示出敦煌变文和唐五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例如,唐五代是汉语新助词产生、旧助词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许多学者都以敦煌变文为研究助词发展变化的典型语料。此外,学者们还善于利用除变文以外其他敦煌文献的语言特点,进行某类语法现象研究。如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记载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制度、活动和收支等情况,内容以计量为主;敦煌医籍记载了医方方剂配料,对药物用量有明确说明。这两种语料由于内容的独特性,都存在着丰富的量词,因此以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和敦煌医籍为语料进行量词研究的成果较多。

(二)研究方法

1)注重运用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语义焦点、显著度、“有界”与“无界”、转换生成语法的移位和语迹理论、配价理论、语法化等级等多种语言学理论在敦煌文献语法研究中都有体现。这种以运用不同语法理论为切入点的研究方式,不仅开阔了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视野,解决了敦煌文献语法研究中的问题,还给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也预示着未来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2)注重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式。敦煌文献处于承上启下的唐五代,通过与不同时期传世文献的历时比较,不仅可以发现敦煌文献的语法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梳理出汉语语法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以共时的观点将敦煌文献与同时期其他语料作对比,则可以揭示出共时地域和方言的语法差异。另外,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出土文献在语法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开始注重与出土文献相对照,这使语法现象的溯源更具说服力。

3)注重从多角度解释语法现象。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常与音韵、文字、词汇、方言等方面相结合,这种综合分析将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引向深入。例如崔尔胜《敦煌变文中量词“棵”成因分析》(语文学刊2009年10期)从音韵角度出发,考察出敦煌变文中“棵”的弱势语音属性,并说明这种属性在语音转化上为量词“棵”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可能。

4)注重对唐五代时期语法体系的建构。敦煌文献是唐五代时期汉语语言面貌和语法特点的真实反映,从敦煌文献入手,可以建构出唐五代时期的语法体系。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在全面详尽地描写和论证敦煌变文语法事实的基础上,大体上呈现了变文所代表的唐五代的语法体系,这对此后的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唐五代语法研究乃至近代汉语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某些方面尚有可为之处,比如对语料的挖掘力度还有待提高,语料范围也有待扩展,历时演变研究更有待加强,许多其他新的语法现象亦有待发现,全面而深入的语法系统研究还比较有限,具体研究内容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这些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杨永龙.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突破:评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8(3):94.

[2]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1.

A Review on the Grammar Research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YAN Siwen,WU Zhen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s an important corpu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in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the grammar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quite remarkable.As for the research scope,the grammar research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mainly focuses on Dunhuang Bianwen,but other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also involved.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contents,the study of word class,sentence pattern and type are regarded as equally important,and there is also certain progress i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For the research methods,linguistic theories such as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valence theory,semantic field theory,cognitive psychology are introduced,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ammatical system are emphasized,and the grammar research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lso combines with a multi-angle study of character,phonology,vocabulary and dialect.

DunhuangManuscripts;GrammarResearch;NotionalWordResearch;FunctionWord Research

H109.3

A

1009-8666(2017)09-0044-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9.008

2017-4-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古汉语动词词义系统演变研究”(16BYY112)

闫斯文(1989—),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武振玉(1963—),女,辽宁新宾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史,古文字。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猜你喜欢

变文量词语料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量词歌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