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游旅比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7-03-12王琳琳梁留科张忠良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出游旅游者景区

王 伟, 王琳琳, 梁留科, 张忠良

(1.洛阳师范学院 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洛阳 471943; 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国内外游旅比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 伟1,2, 王琳琳1,2, 梁留科1,2, 张忠良1,2

(1.洛阳师范学院 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洛阳 471943; 2.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目前国内有关旅游线路游旅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游客景区停留时间、 旅游线路规划设计、 旅游景区规划布局等角度, 对游旅比的研究有助于旅行社和旅游者设计并选择更为合理的出游线路, 为出游提供便利, 同时也能为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 基于对国内外游旅比相关文献的梳理, 论述了游旅比研究的背景、 相关概念、 意义, 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和展望等, 总结了游旅比相关研究, 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述评。 对游旅比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有以下三点: 在研究区域上, 可以进行多区域、 大尺度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 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数据来源上, 可以采用多种数据来源相结合的方法, 如网络数据、 实地调研、 问卷调查等。

自驾游; 旅游线路; 游旅比; 回归分析; 河南省

一、 引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及收入水平的提升, 旅游正逐渐成为中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 如今, 人们的出游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自驾游受到许多旅游者的青睐。 自驾游人数逐渐超过了跟团出游人数, 成为当前旅游者最主要的出游方式。 2015年通过旅行社出游进入景区的人数占进入景区游玩总人数的比例下降了20~30个百分点, 而通过自驾游方式进入景区游玩的人数占景区游玩总人数的比例是持续增加的。 自驾游方式逐渐成为进入景区游玩的主要方式, 游客数量占景区接待总人数的75%。 就全国出游总人数的出游方式来看, 自驾游人数已经超过了跟团出游人数, 成为当前旅游者最主要的出游方式, 这一出游方式的变化提高了旅游者出游的时效性和便捷程度。 然而, 出游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旅游者对于旅游线路的选择和解决旅行社对旅游线路的设计难题。

游旅比的高低是影响旅游者旅游质量和旅游线路有效率的重要评价指标, 游旅比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旅游者在出游前出游线路的选择和设计。 近年来, 有关旅游线路中的时间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 但以游旅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通过梳理与游旅比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 发现目前与游旅比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游客景区逗留时间影响因素角度; 旅游线路设计角度; 旅游景区规划布局角度; 旅游线路设计与景区布局时采用的方法角度。

目前国内有关旅游线路游旅比的研究, 在游旅比的内涵界定上由于可供参考论文较少, 尚无明确定论, 对于游旅比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旅游管理者、 旅游企业和学术界还属于一个新的研究命题。 对游旅比开展相关研究, 一方面可以拓展旅游研究领域, 丰富和完善旅游线路研究和旅游者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 有助于旅行社和旅游者设计并选择更为合理的出游线路, 为出游提供便利, 同时也能为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

二、 相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游旅比的概念, 首先需要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旅游线路

目前, 针对旅游线路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 大多是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提及和界定, 因此, 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差别。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不难看出, 有学者从供需角度对旅游线路进行定义或者进行研究。 从供给视角入手, 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销售形式, 对旅游线路进行包装设计, 将相关的旅游吸引物合理地规划连接起来, 规划和管理人员才能制定最佳旅游线路将旅游吸引物在合理的时空内进行配置。 如雷明德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为了方便旅游活动所设计的, 把某些旅游区域或者旅游景点串联起来的交通线路称为旅游线路[1]; 杨晓国认为旅游线路是根据客源流向, 旅行社实施的具有旅游市场和交通意义的一种旅游商品间的组合形式[2]; 阎友兵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为游客制定的, 旅行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游览线路[3]。 从需求视角入手, 史春云等认为旅游线路是游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 再返回出发地所经过的空间路线。[4]

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旅游线路进行定义, 主要有规划学视角、 组合学视角和产品学视角。 规划学视角主要从旅游地规划角度进行定义, 主要强调的是旅游相关企业或者部门为方便游客出行所设计出的游览线路。 例如雷明德[1]、 谢彦君[5]、 阎友兵[3]均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旅游线路。 他们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相关企业或者部门将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区域串联起来, 方便游客出游的游览路线。 产品学视角学者认为旅游线路是一种旅游产品。 魏小安[6]、 杨振之等[7]从市场产品和游客需求入手, 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企业规划出的旅游产品。 组合视角研究的学者认为旅游线路是不同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区域等在交通上的有机组合。 管宁生、 许春晓、 吴国清都倾向于认为旅游线路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旅游目的地合理有效地串联起来, 达到旅游目的地的最佳组合。[8-10]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将旅游吸引物或者旅游区域有效串联起来的时空组合物, 其本身也是一种旅游产品。 旅游线路设计得好坏关系着旅游相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条好的旅游线路是游客、 景区和旅行社都乐见的。

(二)游旅比

游旅比,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1], 将之定义为: 出游者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出发地的旅游线路全过程中, 游览总时间与交通总时间的比值。 游旅比是一种比例关系或数值。 游旅比反映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出游效率, 游旅比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旅游者在出游前出游线路的选择和设计。 由于游旅比旨在降低不必要的交通时间损耗, 因此这与旅游线路的设计与优化密不可分。

三、 游旅比相关研究进展

(一)逗留时间角度

哈布朗在《时间地理学》中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 但空间的容纳能力和地表空间都是有限的。 实际上, 时间、 空间都是一种资源, 人类活动的出现就意味着对这些资源的消耗。[12]

在20世纪70年代, 格罗瑙认为, 旅游目的地到旅游者始发地的空间距离对于游客的逗留时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3]在1977年, Mark(马克)等利用计算逗留时间长短的模型, 发现了收入、 目的与年龄等因素和逗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而支出、 已婚状况等因素与逗留时长呈负相关关系。[14]西尔伯曼等在1985年的研究中发现, 旅游者收入、 广告效应、 两地距离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影响逗留时间的重要因素。[15]1988年, 乌伊萨尔等通过研究, 发现人工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接触该目的地的次数也影响着旅游者的逗留时间。[16]1992年, 史蒂文斯认为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与期望, 从而决定了旅游者出游时的逗留时间。[17]1995年, 奥普曼发现家庭生活周期也会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和逗留时间, 不同的家庭生活周期直接导致旅游活动和逗留时间的差异。[18]Seaton等、 Sung等又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国家、 年龄、 职业、 教育程度也会影响逗留时间的长短。[19-20]康奈等在2007年利用生存分析的方法, 认为旅游目的地的质量、 安全程度以及旅游者的收入水平与逗留时间呈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与出游规模呈负相关。[21]王谔等研究发现收入、 受教育程度、 出游距离、 游览次数是影响逗留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22]

对于国内学者而言, 他们对逗留时间的研究主要从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自身两个角度出发, 其中旅游服务因素主要包括吃、 购、 娱、 住、 行等方面, 而旅游者自身角度则主要包括出游意愿、 距离长短、 目的地的国别以及出游的形式等方面。 夏亚峰等借助线性回归模型, 探讨了可控因素对外国游客停留时间和旅游人数的影响。[23]吴鼎荣、 赵宁认为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对于游客景区的逗留时间具有重大影响。[24]顾永良、 肖飞认为深入民居的体验活动能有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25]李广宏、 龙湘玲认为演艺节目的推广能够吸引游客, 起到延长逗留时间的作用。[26]李蕴芬、 刘新平认为餐饮、 住宿、 娱乐等旅游服务因素是影响游客逗留时长最大的因素。[27]衣莉芹、 杨玲探讨了出游距离、 目的地国别以及出游组织方式对于逗留时间的影响。[28]赵翠侠、 刁宗广认为旅游项目的多少对逗留时间的长短具有重大影响。[29]吴琳萍以入境者为研究对象,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探讨影响逗留时间的因素, 发现住宿、 通信、 餐饮、 导游等因素对逗留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影响。[30]武传震认为在主体景区中, 那些竞争力较弱的景点通过采用无门票或者低价门票的方式可以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31]斯建培等运用生存分析模型来探究影响杭州西湖风景区旅游者逗留时间的因素, 结果发现收入水平提高、 亲友结伴以及住宿费用减少等因素能够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 跟团出行、 重复旅游以及住宿费用较高等因素则会减少在景区的逗留时间。[32]徐娥认为旅游花费结构与游客的逗留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3]易浪、 柏智勇通过调查发现退休人员、 全职母亲等人群在景区的逗留时间较长。[34]

(二) 旅游线路设计角度

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 国外多从旅游经营者和代理者的角度来分析, 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规划特点, 提出了不同的旅游线路设计模式。 例如Campbell模式, 根据目的地类型的不同, 将其分为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放射状扩散的游憩设施、 区域性非线型度假群组以及沿公路分布的零星度假服务基地三种。 进而提出出游旅行的路径模式, 包括度假路径、 游憩性度假路径以及游憩路径三种具有一定等级差异的空间结构。[35]

国内关于旅游线路的设计, 主要探究旅游线路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如李渊、 丁燕杰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旅游线路必须考虑游客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行为特征这两大要素。[36]王昕指出: 旅游服务这一项因素也应纳入旅游线路设计的考虑范畴。[37]陈启跃认为旅游活动的安排也应被当做一种因素。[38]此外, 也有学者从旅游规划设计的角度来探讨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 如王伟等指出旅游线路的设计要与景观的时空布局规划结合起来, 由此能节省游客的交通时间。[39]付晶、 郑中霖等认为旅游线路的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愿望的同时也要有助于旅游经营者对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40]王春燕、 杨鹏等指出旅游线路的设计不仅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特色, 也要根据景点、 景区的空间分布来优化线路设计以减少游客耗费的交通时间。[41]汪淑敏、 杨效忠认为旅游线路设计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情况, 不断优化旅游线路, 最终形成区域的大旅游模式。[42]赵纲认为旅游线路的设计过程中要强化不同景点之间的合作, 形成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43]

(三) 旅游景区规划布局角度

旅游景区的总体规划包含着旅游景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旅游线路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要素, 必然受到景区总体规划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研究时间较早, 起步于20世纪上叶, 以英、 法等欧洲国家为代表, 最初其内容主要以景区市场的发展以及景区内场地的实际设计为主。 发展至80年代, 研究者提出了景区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 直至90年代, 国外学者对于景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此阶段各国也逐步加快了景区的建设步伐。

国内学者王建英、 黄远水等针对福建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优化指出不同区域应当采取不同的景点布局思路, 以切实符合当地的旅游现状和需求。[44]林翠生、 蒋长春通过研究发现旅游景区规划受到交通通达度、 经济水平以及政策支持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这又直接、 间接影响着景区旅游线路的设计优化。[45]申怀飞、 郑敬刚等在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中认为不应一味追求建设高等级景区, 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景区等级建设, 使区域整体的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46]冯维波根据环西宁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景区地域组合等条件, 提出了一种综合集成、 链式开发的旅游景区空间开发布局模式。[47]靳诚、 黄震方等对长三角地区景区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探讨了旅游景区布局, 并对适宜区域进行等级分层, 考量景区布局和规划的合理性。[48]

(四)旅游线路设计与景区布局时采用的方法角度

史春云、 张宏磊、 朱明分析我国旅行线路空间模式、 格局和特征, 发现游客中远程线路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49]唐亦功用符号法对旅游密集区的旅游线路进行规划, 不仅效率高, 而且旅游线路更经济, 并能节省旅行时间。[50]耿建忠、 吴殿廷等认为图论模型能够较为直观和有效地反映旅游交通网络的通达度、 稳定性等基本特征, 可以优化旅游线路设计。[51]

四、 研究评价及展望

综上所述, 国外学者有关旅游者出行时逗留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主要讨论了出游时逗留时间与旅游者收入、 旅游目的、 年龄、 支出状况、 婚姻状况、 广告效应、 两地距离、 旅游目的地形象、 设施的完善程度、 接触该目的地的次数、 旅游者国别、 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关系。 国内学者除了对逗留时间影响因素的探讨之外, 还注重从旅游线路设计和景区规划布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旅游线路设计应具体从旅游吸引物、 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专用设施、 旅游成本因子等方面考虑具体设计内容。 景区规划布局时应重点考虑不同景区间的旅游交通线路、 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 不同区域应当采取不同的景点布局思路, 以切实符合当地的旅游现状和需求。 纵观国内外研究资料, 很少有将游旅比作为研究内容的研究成果。 只发现河南大学王伟2015年2月份在《经济地理》刊发的论文中, 将游旅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研究, 论文中重点分析了河南省内短期旅游线路中的游旅比变化和影响因素。 此外,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将游旅比作为旅游线路设计时的重要因素的研究也较为罕见, 同时, 由于游旅比的研究对于旅游线路设计以及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将游旅比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探讨, 亦会产生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研究展望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 在研究区域上, 可以进行多区域、 大尺度的研究, 扩大研究区域, 在不同研究区域上开展研究; 第二, 在研究方法上, 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为了增加出行距离计算的准确性, 降低距离投影算法计算直线距离时的误差, 在今后的研究中距离的计算可以尝试基于百度地图等获取出发地与景区之间的距离; 第三, 在数据来源上, 可以采用多种数据来源相结合的方法, 如网络数据、 实地调研、 问卷调查等。

[1] 雷明德.旅游地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2] 杨晓国.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旅游地理因素与旅游线路组织[J].经济问题,1996(4):62-63.

[3] 阎友兵.旅游线路设计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6.

[4] 史春云,朱传耿,赵玉宗,等.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0(4):31-35.

[5] 谢彦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J].旅游学刊,1995(2):41-44.

[6] 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7] 杨振之,陈顺明.旅游线路竞争力研究[C].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2007.

[8] 管宁生.关于游线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3):32-35.

[9] 许春晓.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1997,12(5):43-46.

[10] 吴国清.旅游线路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11] 樊小敏.旅游线路产品中的时间分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4-25.

[12] 柴彦威.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 GRONAU R. The effect of traveling time on the demand fo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78(2): 377-394.

[14] MARK J, MONCUR J, YONAMINE D. Determinants of visitor expenditures and visitor lengths of stay: A cross-section analysis of US visitors to Hawaii[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7,15(3): 5-8.

[15] SILBERMAN, JONATHAN.A Deman Function for Length of stay: The evidence from virginia beach[J].Journal of Travle Research,1985(4):16-23.

[16] UYSAL M, MCDONALD C D, O’LEARY J T. Length of stay: A macro analysis for cross-country skiing trip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8,26(3): 29-31.

[17] STEVENS B F. Price Value Perceptions of Traveler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31(2): 44-48.

[18] OPPERMANN M. Travel life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3): 535-552.

[19] SEATON A V, PALMER C. Understanding VFR tourism behaviour: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urism survey[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6): 345-355.

[20] SUNG H H, MORRISON A M, HONG G S, et al. The effects of household and trip characteristics on trip types: a consumer behavioral approach for segmenting the US domestic leisure travel market [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Research, 2001,25(1): 46-68.

[21] GOKOVALI U, BAHAR O, KOZAK M. Determinants of length of stay: A practical use ofsurvival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736-746.

[22] WANG E, LITTLE B B, Del HOMME-LITTLE B A.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ourists’ length of stay in Dalian northeastern China:A survival model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4): 67-72.

[23] 夏亚峰,刘新平.外国游客在华停留时间及人数变化的动态数学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9-12.

[24] 吴鼎荣, 赵宁. 如何让国际游客在杭州多逗留些日子[J].旅游学刊, 1990(3):21-22.

[25] 顾永良, 肖飞. 对苏南古镇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J]. 旅游学刊, 1997(6):51-51.

[26] 李广宏, 龙湘玲.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 旅游纵览月刊, 2011(5):36-38.

[27] 李蕴芬,刘新平.旅游服务对境外游客停留时间影响的统计分析[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1997(3):263-267.

[28] 衣莉芹,杨玲.入境旅游主要消费特征及调整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8(4):67-69.

[29] 赵翠侠, 刁宗广. 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2(4):53-55.

[30] 吴琳萍.旅游服务对我国入境旅游停留时间的影响[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5,13(3):81-85.

[31] 武传震. 论弱经济支撑力下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以曲阜为例[J]. 旅游论坛, 2008, 1(5):252-255.

[32] 斯建培,钱波, 桂晶晶,等.西湖风景区游客逗留时间决定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39(4):477-483.

[33] 徐娥. 盐城海滨湿地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研究[J]. 江苏商论, 2010(2):89-90.

[34] 易浪, 柏智勇. 长沙城市公园绿地游憩行为特征调查与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70-73.

[35] 冯卫红,邵秀英.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0.

[36] 李渊, 丁燕杰, 王德. 旅游者时间约束和空间行为特征的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法研究[J]. 旅游学刊, 2016, 31(9):50-60.

[37]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4-36.

[38] 陈启跃.旅游者对旅游线路的选择[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2):47-49.

[39] 王伟,梁留科,李峰,等.短期旅游线路产品中的游旅比研究:基于河南省内短期线路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2):189-194.

[40] 付晶, 郑中霖, 高峻. 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5(3):92-97.

[41] 王春燕, 杨鹏, 喻晓玲. 基于TSP方法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设计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6):191-197.

[42] 汪淑敏, 杨效忠. 基于区域旅游整合的旅游线路设计:以皖江一线旅游区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4):103-106.

[43] 赵纲. 重庆都市旅游线路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 特区经济, 2011(10):143-144.

[44] 王建英, 黄远水, 叶新才. 可达性及游憩压力视角下乡村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优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 32(5):110-114

[45] 林翠生, 蒋长春. 福建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6(1):90-94.

[46] 申怀飞, 郑敬刚, 唐风沛,等. 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2):179-183.

[47] 冯维波. 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空间布局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3(4):408-413.

[48] 靳诚, 黄震方, 徐菁.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布局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7):1196-1208.

[49] 史春云,张宏磊,朱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1):1918-1923.

[50] 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2):185-188.

[51] 耿建忠,吴殿廷,叶倩,等.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04-109.

[责任编辑李继峰]

ProgressandProspectofDomesticandOverseasResearchesRelatedtoTourismRatio

WANG Wei1,2, WANG Lin-lin1,2, LIANG Liu-ke1,2, ZHANG Zhong-liang1,2

(1.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SmarterTourismofCentral-ChinaEconomicRegioninHenanProvince,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934,China; 2.CollegeofEnviron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4,China)

Currently,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es related to tourism ratio of mainly focus on the tourist residence time, planning of tour routes, planning of tourism scenic spot. These researches provide aid for travel agency and tourists to design and select travel routes, and also for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related polici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ated of tourism ratio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 Future researches may focus on several perspectives: firstly, the future research can be multi-regional and large-scale; secondly, the future researches may apply new research methods; thirdly, data 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such as network data,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and etc.

self-driving travelling; tourism line; tourism ratio; regression analysis; Henan province

F590

A

1009-4970(2017)10-0018-05

2017-06-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BJY130); 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旅游管理”学科资助; 河南大学硕士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理科)(Y1516023)

王伟(1990—), 男, 河南安阳人,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乡村地理; 梁留科(1962—), 男, 通信作者, 河南宜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智慧旅游。

猜你喜欢

出游旅游者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摘牌』
未来出游大作战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