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2017-03-1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蔡万进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蔡万进
●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蔡万进
秦汉是我国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奠基形成时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倍受中外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秦汉史》等一系列断代著作的编纂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秦汉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20世纪末以来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专史化、专题化,这些断代秦汉史著作在为现今断代秦汉史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秦汉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困惑。本文即是对当前断代秦汉史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一、20世纪以来我国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
自司马迁《太史公书》(后人称《史记》)问世以来,对于秦汉史的关注与研究,便成为历代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传入与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无论是对秦汉历史的研究,还是对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都可谓硕果累累。据初步统计,仅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七十余年间,能够看到的有影响的名为《秦汉史》的断代史著作,就有24部之多,依出版年代的先后次序排列,分别是:
1.瞿益锴、张树棻著《秦汉史》,国立华北编译馆1943年版。
2.瞿兑之著《秦汉史纂》,中国联合出版公司1944年8月上海版。
3.翦伯赞著《秦汉史》,原题《中国历史》第二卷《秦汉史》,重庆大呼出版公司1946年7月版,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47年3月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5月改现名再版。
4.劳干著《秦汉史》,原署名“劳贞一”,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9月上海第1版,1947年3月上海第2版。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年10月出版《秦汉史》修订版,改署“劳干”。华冈出版公司于1974年9月香港再版。
5.吕思勉著《秦汉史》,开明书店1947年3月上海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影印版。台湾开明书店1977年5月再版。
6.李源澄著《秦汉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4月上海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7月重版。
7.何兹全著《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版。
8.杨翼骧编著《秦汉史纲要》,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3月上海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钱穆著《秦汉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57年4月版。
10.田余庆著《秦汉史》,中共中央高级党校1962年10月版。
11.台湾开明书店编《秦汉史》,台湾开明书店1969年1月版。
12.姚秀彦著《秦汉史》,台湾三民书局1974年9月版。
13.邹纪万著《秦汉史》,长桥出版社1980年8月台湾第3版,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台湾版。九州出版社2009年11月、2010年3月北京简体中文版。
14.宁梦辰、靳方前编《中国古代史》第2分册《秦汉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英)崔德瑞、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汉译本。
16.林剑鸣著《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7.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2008年5月出版修订本。
18.林剑鸣、赵宏著《秦汉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19.韩复智、叶达雄、邵台新、陈文豪编著《秦汉史》,台湾国立空中大学1996年8月版,台湾里仁书局2007年1月出版增订本。
20.王子今著《秦汉史》,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1月版。
21.孟祥才著《中国古代史·2·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2.田余庆著《秦汉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23.马孟龙著《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4.佚名《秦汉史》。作为“北京大学讲义”,出版单位与年代未详,暂附于此(据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读者门户查阅)。
综观上述诸种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虽然取得了远较其它断代史丰富的骄人成果,但毋庸讳言,这些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陆地区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理论体系缺乏创新,内容结构千孔一面。大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从翦伯赞《秦汉史》到林剑鸣《秦汉史》、孟祥才《秦汉史》等,数十年基本上仍然以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大板块作为叙述的基本结构和模式,机械地只注重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思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巨大反作用,思想文化部分着墨不多,理论体系缺乏创新。
二是港台和欧美地区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史观存在严重错误。我国港台和欧美地区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以文化史观为指导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从钱穆《秦汉史》到崔德瑞、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等,结构体系是以学术文化为线索来考察分析秦汉史事的,关注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但却忽略了历史发展中的更为根本的经济和阶级原因,史观严重错误。
三是时代局限性明显。上述断代《秦汉史》著作,分别编纂于我国近现代的不同时期,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大多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建国以后何兹全的《秦汉史略》,引用斯大林、毛泽东语录,“贴标签”;杨翼骧的《秦汉史纲要》,给农民起义以醒目的历史地位,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失却秦汉史研究的本来面目,时代局限性明显。
四是编纂风格陈旧。上述断代《秦汉史》著作中,如吕思勉《秦汉史》,“全用旧史料堆积起来”,“几乎成了一部秦汉史题材史料书”;李源澄《秦汉史》,重心不在叙而在议,有类于一部秦汉历史“评论集”;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更侧重于学术的深度,是一本写给“学者”看的过于专业化的书,其中有的甚至还使用文言语体,编纂风格陈旧。①参见龚留柱《评半个世纪以来〈秦汉史〉编纂之得失》,《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面对以上众多已出版的断代《秦汉史》著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感它们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极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研究的成果、为断代秦汉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当前的断代秦汉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困惑,主要表现为教师授课无所依傍,学生自学无所适从。目前大学历史系断代秦汉史教学中已经很少或几乎没有直接将它们作为教材使用。这充分说明,上述既往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已不能适应当前秦汉史教学工作的需要,新的系统科学的秦汉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20世纪末以来我国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特点及趋势
相对于上述“通史”式的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20世纪末以来我国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则呈现出专史化、专题化的明显特点与趋势。据笔者目力所及和搜集,迄今已出版的断代秦汉专门史著作,主要有:
1.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秦汉政治史》、《中国秦汉经济史》、《中国秦汉科技史》、《中国秦汉教育史》、《中国秦汉军事史》、《中国秦汉思想史》、《中国秦汉文学史》、《中国秦汉艺术史》、《中国秦汉宗教史》、《中国秦汉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版百卷本。
2.孟祥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秦汉》,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3.曹文柱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4.李景明著《中国儒学史·秦汉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5.霍印章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秦代军事史》、陈梧桐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五卷·西汉军事史》、黄今言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六卷·东汉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6.徐世虹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战国秦汉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7.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8月版。
8.许殿才主编《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
9.彭卫、杨振红著《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0.汪高鑫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秦汉卷》,黄山书社2002年12月版。
11.王子今著《中国政治通史·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泰山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2.周桂钿、李祥俊著《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刘兴珍、李永林主编《中华艺术通史·秦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4.张波、樊志民主编《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5.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著《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彭卫、杨振红著《中国妇女通史·秦汉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7.彭松著《中国舞蹈通史·秦汉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8.姜国柱、辛旗著《中国思想通史·秦汉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9.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著《中国教育通史·秦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林存光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首先,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专史化,是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改革开放背景下史学大发展的产物。随着70年代末我国政治气候的变化,历史学从全盘政治化、工具化和权势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秦汉史的研究开始走向多层次化、立体化,过去不曾重视的社会史、文化史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始恢复和发展起来了。经过十多年的汇聚和努力,自20世纪末以来,各种断代秦汉专门史著作如井喷式编纂出版,蔚为大观,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大繁荣、大发展。
其次,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专史化,使既往断代秦汉史中关注较多的政治、经济部分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由于理论僵化和历次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既往编纂的断代秦汉史著作在政治、经济、土地、农民战争等方面往往篇幅较大,用力较多,研究较深,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机械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指导,对于秦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往往产生诸多偏颇之处,如翦伯赞先生对于商业资本作用的夸大估计、杨翼骧先生过分强调农民起义的作用等,20世纪末以来的断代秦汉专门史著作编纂,不仅使秦汉政治史、经济史等研究回归学术和历史本身,也使秦汉政治、经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再次,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专史化,使既往断代秦汉史中关注较少、研究薄弱的社会、文化、思想、科技等部分,得以加强和补充。过去的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往往只重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与叙述,社会、文化、思想、科技等往往一笔带过,甚至不予涉及。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忽视它们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取和不完整的。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数量庞大、角度全面的断代秦汉专门史著作编纂,极大地丰富了秦汉史研究的内容和方面,使原来研究薄弱、关注较少的方面,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所谓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专题化,是指近年来学界针对“通史”式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以及断代秦汉专门史著作编纂的条块分割、碎片化所创制的一种以专题为叙述体式的断代秦汉史著作。据笔者所见,目前这类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主要有4本,分别是:
1.张忠炜编著《秦汉史十二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韩兆琦、赵国华著《秦汉史十五讲》,凤凰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翦伯赞著,张传玺整理《秦汉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
4.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十讲》,中华书局2014年9月版。
毋庸讳言,20世纪末以来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所呈现的专史化、专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形式,使各种编纂形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促进了历史编纂学的创新发展与秦汉历史的书写;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秦汉史研究内容的扩展和深入,使原本薄弱和未涉及的内容和方面得到补充和加强,使过去关注较多、研究较深的内容和方面更加深入。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一是由于失却了断代秦汉史编纂的“通史”性、整体性与全面性,使得研究的条块分割与碎片化不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割裂了与之研究方面的相关背景与因果关系,使得研究方面的史实叙述有余,成因、影响、意义等探讨表述不足;三是出现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秦汉社会史、文化史等专门史的编纂上,往往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存在决定意识”走向唯心史观的“意识决定存在”的倾向和错误。以上情况说明,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界出现的专史化、专题化的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在丰富、扩展秦汉史教学内容的同时,同样也对当前秦汉史教学在内容、形式、方法等诸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应对。
三、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从史书编纂的体例来看,上述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通史”式、专史式、专题式体例,都是我国史书撰述的经典范式,它们分则各自独立成书,自成体系,合则亦可相融相济,相得益彰。如史学大师吕思勉的《秦汉史》,全书共20章,分为两大部分,前12章以时间为序,有条理地叙述每一时段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的发展演进,后8章分门别类对秦汉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秦汉学术、秦汉宗教等进行描述。由此可见,这些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的“通史”式、专史式、专题式体例,它们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互为补充。不同体例、体式的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丰富了秦汉史研究的成果,为秦汉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等同于断代秦汉史教学,断代秦汉史教学应该有自己科学严密的内容与体系。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上述断代秦汉史著作编纂诸体例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局限,如专题体例破坏了历史事物的完整性和时序性,有悖历史自身的发展逻辑,不利于对历史的宏观认知;“通史”式体例因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不利于对历史的深度认知;专史体例因条块分割而易使历史认知碎片化等等,它们本身还都不能直接成为断代秦汉史教学的参考和学习教材。
鉴于以上所述,面对这些断代秦汉史著作,我们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而是要认真思考,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努力思考和构建新的科学系统的断代秦汉史教学内容与体系。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和进行:
首先,加强断代秦汉史课程的学科理论研究。理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和统帅,必须高度加强学科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就断代秦汉史而言,在始终不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全面认识和揭示秦汉社会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其它先进的历史认识理论,如“全球史观”宏观历史理论,长时段、跨地域、秉承“关联”与“互动”的理念,整体性、综合性地研究秦汉历史与现实,拓展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推进断代秦汉史课程的学科体系研究。摒弃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髓,指导断代秦汉史课程学科体系的构建。围绕秦汉政治历史演进,明确政治制度是社会经济的代表和社会结构的标志,社会经济是政治和意识的基础,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了社会性质及社会结构、生活。思想、观念和文化等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根据这一逻辑层次、结构、体系展开,既揭示秦汉社会的各个方面,又把握秦汉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
第三,开展断代秦汉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叙述范式研究。断代秦汉史研究,数千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不可能在教学环节中一一给予反映;众多已出版的不同编纂体例的断代秦汉史著作,我们也不可能一一推荐让学生去参考阅读;秦汉史内容庞大,秦汉史课程课时有限,如何讲(叙述范式),讲什么(教学内容),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笔者认为,大学断代秦汉史课程是在通史课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对于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应遵循向学生提供理论、方法、体系、思想、认识的原则,综合、提高、思辨和探讨,应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着力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和经世致用的能力,而不再是灌输一个一个的具体知识点。关于叙述范式的选择,上述这些断代秦汉史著作的编纂体例,同样地亦可以引入或作为断代秦汉史教学的表达叙述范式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系统科学的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秦汉王朝与世界、秦汉王朝与中国、秦汉政治历史演进、秦汉政治制度、秦汉社会经济、秦汉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生活、秦汉思想文化以及秦汉历史书写等诸方面。
(一)秦汉王朝与世界。《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有关当时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传纪,勾勒出了一幅以秦汉王朝为中心的当时世界画卷,显示秦汉王朝与当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民族、政权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与交往。秦汉王朝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世界,当时的世界也离不开秦汉王朝的发展,秦汉王朝与当时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互动,共同促进了当时世界各地区文明与历史的发展。过去讲秦汉史较少将秦汉文明与历史放在世界文明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深入探讨和研究,近年随着全球史观等宏观历史理论在全球的兴起,秦汉王朝与当时世界关系的研究,成为当今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对于认识秦汉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当今国家的“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提供历史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二)秦汉王朝与中国。有学者研究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有三个时代构成了历史变迁的“根结”,即文明的起源、王制向帝制的转变和近代化过程。①彭卫、杨振红:《中国妇女通史·秦汉卷》,杭州出版社,2010年,第1页。秦汉王朝正是王制向帝制转变的完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组织结构、日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诸方面的转型、确立、奠定,学界公认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并对此后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不知秦汉,无以知中国历史,欲知中国历史,无一不是从秦汉入手,秦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其他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秦汉文明放在中华文明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研究、分析,对于正确认识秦汉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秦汉政治历史演进。《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帝王本纪、王侯将相世家、列传等,已清晰勾勒了秦汉王朝四百余年的政治演进历史;上述已出版的不少断代秦汉史著作亦是采用这种朝代加帝王的顺序和形式来叙述秦汉政治演进历史的。笔者认为,断代秦汉史课程讲秦汉政治史,不应再依循仅是帝王将相家史的上述模式,更多地应关注秦汉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政治活动以及秦汉政治历史走向等的本质与规律,如通过“强国之梦——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统一”“汉承秦制——高祖刘邦与汉初政治”“盛世隐忧——文景之治与武帝罪己”“汉家制度——霸道与王道”“新朝旧制——王莽篡汉与改制”“东京盛衰——东汉政局演变”等,将秦汉政治史如串珠穿线般的叙述,以此达到启发学生历史思考和提高学生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能力。
(四)秦汉政治制度。制度是用来经邦纬国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创设各项制度。秦汉王朝统治者在我国古代帝制奠基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思想、文化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制、选举、赋税、徭役、兵制、刑法等,深刻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的社会的发展,故有“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之说。②谭嗣同:《仁学》卷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秦汉政治制度,《史记》等正史“书”、“志”中有相关记载,历代学者也有较多的认识和见解,近年新出简帛等也提供了丰富的秦汉政治史料,所有这些都表明,秦汉政治制度应该作为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五)秦汉社会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支撑秦汉王朝大厦的基石是秦汉社会经济。秦汉社会经济史研究,向为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秦汉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运输、货币、财政、赋税、徭役等诸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全面总结、介绍秦汉社会经济各门类的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作用和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和把握秦汉社会的政治发展、阶级结构和社会运行规律等,无疑具有关键作用。
(六)秦汉社会结构。既往一部中国史,主要是一部帝王将相史,对于社会底层民众,正史少有记载反映,古代史家也少有关注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的兴起和重视,掀起了研究古代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家庭、婚姻等研究的热潮,秦汉社会史研究同样也取得了丰富成果。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探讨秦汉社会的性质和结构,对于正确认识秦汉政治发展,研究秦汉政治与经济在秦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七)秦汉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衣、食、住、行、用、娱、葬,风行俗成,构成斑斓多彩的秦汉社会,并影响延及至今。因此秦汉社会生活也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尤其随着各类反映秦汉社会生活考古文物的大量发现,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秦汉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秦汉社会生活深受秦汉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秦汉的政治等级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理应在秦汉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八)秦汉思想文化。秦汉高度发达的政治和经济,造就了灿烂辉煌的秦汉思想、信仰、学术、科技和艺术。探讨秦汉思想文化的形成根源、伟大成就、历史影响和意义,无疑对于认识秦汉社会发展规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部分内容,秦汉史课程自然不能或缺。
(九)秦汉历史书写。历史研究需要史料,传统史学主要依靠传世文献史料。近代史学随着地下古代文字资料的出土发现和史学研究方法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简帛等其他出土文献史料被纳入到历史研究当中。20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中伴随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提出“三重证据法”,①饶宗颐:《谈三重证据法》,《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开始将各类非文字的文物考古实物资料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因此,就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而言,除了对上述诸方面的研究进行讲授外,还应包括对上述诸方面研究所赖以使用的秦汉各类文献及文物考古实物资料本身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秦汉考古文物资料的整理、研究与认识等,它们都是秦汉历史书写作品或文本之一种,同样也是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李月琴)
*本文为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断代秦汉史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索”最终研究成果。
蔡万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邮编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