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论析

2017-03-12张亚茹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环境大学生教育

张亚茹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高校德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论析

张亚茹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随着网络通信等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互联网、手4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形态迅速崛起,为高校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提供了新的契4。与此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拓宽教育途径、优化教育环境、夯实阵地管理等应对策略来有效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策略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内容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由2014年的47.9%提升至50.3%;手机上网使用率则由85.8%提升至90.1%。[1]这表明,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并以一种强大的“历史进程力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全新的场域。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舆论信息的扩散传播、社会思潮的碰撞融合、思想文化的交流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深入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挑战

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意识走向具有统领作用的思想体系,它规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并集中地体现出了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在打破传统校园媒体在时间、空间和技术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新途径的同时,也使之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大学生是受新媒体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之一,他们接受、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与意识都比较强。但是,相对而言,部分高校存在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求,缺乏大胆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空间的勇气,忽略新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所具有的作用,甚至固守传统,仍一味地将学生理解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新媒体环境下,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传统教育理念使教师与教材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占有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正确认识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抓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实现与学生的话语对接,很容易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陷入被动的局面,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

(二)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且大都只注重“施教→受教”的单向说教与内容传输,形式主义严重,枯燥单一,局限性强。这种为“教育”而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抽象,主要通过正面宣传或负面批评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判断与认知加以引导,既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的需要,缺乏互动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甚至会出现大学生对教育内容抵触的现象,从而降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三)教育途径狭窄

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增强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相互间的协作,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误区,片面地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只是宣传部门的事情,而自行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或扩大学校发展规模、增加办学效益等方面,从而导致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教育合力难以形成。此外,部分高校对新媒体这一新兴的教育途径认识不足,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尚未形成大的宣传格局,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意识形态教育途径狭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四)教育环境复杂

大学生既是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使用群体。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活朝着开放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为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以及不良信息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优势,将新媒体作为向我国高校传播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大肆传播多元文化意识形态,或者刻意放大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造各种“杂音”,使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复杂化。

(五)教育监管不力

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自由与用户使用随意等特点为不良信息的传播、隐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使得大量非理性、情绪化的网络舆情不断出现,并通过概念模糊或曲解涵义的方式在大学校园里肆意传播,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果对这些不良现象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严加管制,很容易产生“蝴蝶效应”、“破窗效应”,使大学生的思想陷入混乱,政治立场逐渐动摇,最终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目前高校应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监管力度,严格审核新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这与高校培养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符。为此,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用之才,开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局面,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是当前高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着眼于时代的发展趋向,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将更加新颖的教育理念、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教育知识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明确意识形态教育目标,解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问题。要将思想性、政治性与创新性相融合,重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深度挖掘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实际需求,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认知与认同[3]。其次,应加强高校教育者队伍建设,提高其新媒介素养。通过强化教育者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运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打造出一支既懂教育艺术又懂新媒体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较强的高素质的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以进一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有必要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人本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着力推进教育方式的创新,尊重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满意度,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首先,创新话语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应尝试转变先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话语方式,逐渐学会运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喜欢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讲活、讲透,将意识形态教育过程落细、落小、落实,让学生在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穿透力,切实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其次,强化教育引导。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引导为主,依托新媒体技术,合理运用探究式、活动式等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并尊重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使之能够理性地认识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坚持资源整合,拓宽教育途径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信息传播、多元文化的相互冲击等现象,高校有必要坚持资源整合,拓宽教育途径,以进一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首先,学术资源的整合。高校应系统地搜集整理并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学术资源,依托新媒体技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数据库,并着力开发网络远程教育系统,进一步拓宽意识形态教育途径。其次,媒体资源的整合。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的功能,将意识形态理论传播至校园的各个角落,强化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并确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教育内容,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最后,校园实践活动资源的整合。发挥校园社团活动与重大节庆纪念日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并将活动过程上传网络,方便学生参与学习。

(四)坚持依法治校,优化教育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有必要以深化大学生法制教育为基础,以促进学校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坚持依法治校为原则,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首先,高校应将网络法制教育作为专项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学校课程设置、主题辩论等形式将网络法制与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相融合,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氛围,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其次,高校应以创建“绿色平安校园”为切入点,坚持把依法治校纳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运用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工作制度,并强化责任落实与正面引导,提高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成效。最后,高校应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其正确使用新媒体,并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的监管,及时拦截或删除不良信息,确保网络空间清朗,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五)坚持党管媒体,夯实阵地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党管媒体,夯实阵地管理。首先,高校党委应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教育第一线,抢占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制高点,并把加强意识形态引导作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次,高校领导干部应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并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制订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案,切实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最后,高校应积极把握前沿技术,加强对网络宣传思想阵地的建设与监管,并适时发挥其“消息集散地”作用,主动研判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敢于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诋毁党和国家的言论亮剑,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切实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CNNIC, 2016.

[2]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01):82-86.

[3]王晓方.关于加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理论导刊,2010(10):29.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Ya-ru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media such as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represented by Internet,mobile phones and other emerging media form rapid rise,which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universities to occupy the commanding heights ideology and to grasp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itiative.At the same time,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new challenges.To do this,universities need to take a series of measures like update the education idea,innovate education mode,broaden the education methods,optimiz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and consolidate position management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education.

new media;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education;coping strategies

G641

A

1671-1084(2017)01-0044-03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10

2016-08-19

2016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16165)

张亚茹,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环境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