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

2017-03-1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开红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4期
关键词:智慧历史课堂教学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开红

注重教学立意,启迪学生汲取历史智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开红

千古文章意为高。同样,一堂优秀的历史课,高远的立意是其基本前提。“意犹帅也”,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对实现教学价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普遍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价值立意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吸纳、内化、传承、弘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引导学生通过慎思明辨、推陈出新,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提炼出蕴藏其间的历史智慧,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因此,以汲取历史智慧为核心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立意,是价值立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历史学科功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学科功能,树立高远的历史课程立意

从古至今,历史的资鉴明智功能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说,唐太宗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之喻,培根有“读史使人明智”之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智慧。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大智慧,对学生具有足可以影响一生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这一重要功能,确立起科学、高远的历史课程立意,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中。

多年以来,笔者一直以“汲取历史智慧,让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为课程立意,并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这一立意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智慧?哪些智慧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这些智慧,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历史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历史教学就是以一颗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的智慧心灵”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智慧碰撞,以能得出更多更好的智慧结论。在课后坚持反思总结:“课堂上的智慧性总结是否贴切恰当?是否可以进行更好的提炼和总结?这些教学内容是否还能给学生更多的智慧启迪?”实践证明,课程立意的确立,使自己的历史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更好的系统性,有利于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学科的价值,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思辨历史的积极性。

二、坚持正确导向,明确课堂教学立意的基本路径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面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阅历、不同立场的人的理解和得出的结论,会各不相同。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立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历史、思辨历史,进行具有个性的教学立意,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但同时也要注意因立意的主观色彩而导致的非科学性,如史观不科学、随意解释历史、片面理解历史等。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其次,在立意时重视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坚持论从史出,努力做到求真、求证,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随意演绎,误导学生。三是注意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抓住历史发展的核心逻辑,避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在坚持以上三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着重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总结、提炼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有益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智慧结论,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统帅。

在从人与人的关系立意方面,笔者认为,前一个“人”为主要历史人物,后一个“人”应包括与这一历史人物相关的其他历史人物,还有学习历史的学生,即思考历史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如历史上的唐太宗与当时的大臣、百姓之间的关系。唐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③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3年。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他为什么能提出“先存百姓”的思想?因为他从历代王朝的兴亡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④吴兢:《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3年。自先秦以来,都认为皇帝是天子,是天命而为,而他却认为是老百姓推上去的。而且他认识到,“有道”老百姓就能推你做皇帝,“无道”就会把你推翻,这无疑是唐太宗总结得出的历史大智慧,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大进步。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唐太宗这一政治思想出发来理解唐太宗与他的大臣们特别是与魏征等谏臣的关系,以及他励精图治的一系列措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再联系唐朝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上的地位,便可提出这样的立意:理念决定行动,正确、进步的思想理念对成就人生具有重大意义,乃至对社会、国家、民族和世界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在以人与社会的关系立意方面,我们应尽力将历史人物的活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势中思考历史人物的行为,从而正确、深刻地理解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使自己得到智慧的启迪。以近代实业家张謇为例,据载,张謇出生于1853年,1894年41岁时高中状元。他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走得千辛万苦。先是因为“冷籍”,“虽身家清白,亦难考试”。⑤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15岁时只得冒充另一张家子嗣才得以报名应试,16岁时得中秀才,但却因冒名一事屡遭要挟,家道因此困顿。此后,历经5次乡试不中、4次会试失败,在入仕道路上前后摸爬滚打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终于在1894年才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居六品。但也就是在他出生前十多年及其不断辛苦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及至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内部又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重大事件,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因素出现并有所发展,中国经济社会态势朝着近代化方向不断发展。张謇历经冒籍风波、试场蹉跌的刺激折磨,加之应试过程中十年游幕生涯的实际锻炼,使他成为了一个“务实、进取、事业心很强”的“有抱负的爱国士大夫”。⑥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所以《马关条约》准许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的规定,使他感到极大的忧虑,认为必须在工商业方面谋求对应之道。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外资本主义的影响,促使他把自己人生的道路逐渐转移到资本主义的方向。最后走出了一条由清末状元到近代著名实业家的传奇人生之路,并因其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而彪炳史册。因此,教学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思辨“胸怀天下、顺时应势与彪炳千秋”来进行立意。

在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意方面,可着重从人类对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角度进行思辨。一位老师曾以《卓越的工程》为题教学以都江堰、长城为主的内容,就如何确立本课的立意征求我的意见。我提出,本课既然以“卓越”为题,建议紧扣“卓越”二字,以思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思路。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泽被千秋。且历经2008年8级大地震,身处地震中心地区而保存完好。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人类卓越智慧的结晶。但其主体工程多在水下,精妙的科学智慧也多靠水力自然完成,所以从表面上并不能看出多少神奇之处。长城则以雄奇壮丽、绵延万里著称于世,相当长一段依山就势,雄踞天地之间,不仅具有许多科学智慧,更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987年,长城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和长城,一个静卧江中,并不显山露水;一个矗立山巅,尽显雄奇峥嵘。但它们最后都成功地走向了卓越。由此,可以深入地思考“卓越”的本质内核,如“真正的卓越并不在于外显的多与少,而在于能否做到因势利导!”这位老师吸收了这一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解教学内容,以恰当方式进行历史智慧立意

历史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立意应源于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第一,围绕核心字词,进行智慧立意。

一是教科书中一些课题的核心字词直接揭示了该课的主题,可以直接围绕课题的关键词思考立意。如前文所述《卓越的工程》中的“卓越”,又如《商鞅变法》中的“变”,《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等。笔者曾观摩北京市第109中学方庭奎老师教学的《罗斯福新政》一课,他将其中的“新”阐释为“创新”并以此立意教学,以创新的必要性(经济危机及其影响)、创新的可能性(从罗斯福生平中总结创新者的特质)、创新的表现(新政内容及特点)、创新的价值(结果及影响)贯穿课堂,最后,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采取与罗斯福新政类似措施应对但并未取得理想成效的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的成功经验值得汲取,但更要注重创新”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是围绕教学内容中重点史事的核心字词思考立意。如浙江省磐安中学申屠兴山老师以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的修建这一核心史事,以“‘人’字是如何打造的”立意教学《詹天佑》一课,阐明詹天佑不仅以其高超的智慧创造性地建成了“人”字型铁路,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以其赤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格和民族气节,在中华大地上写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并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打造自己的出彩人生,①申屠兴山:《“人”字是如何打造的——詹天佑》,《历史教学》2017年第1期。此课堪称这类立意的典范。

第二,梳理核心逻辑,进行智慧立意。

每一课的内容之间都存在着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逻辑中感悟历史智慧,思考教学立意。如前文所述唐太宗的政治思想与贞观之治、张謇的胸怀天下与顺势应时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又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蒙昧中的觉醒》一课,课文内容以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斯多亚学派“人生而平等”的核心观点展开,阐释了“人”的意识的觉醒及其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本课可以“尊重人、修养人、平等待人”为核心来思考课堂教学的立意,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三,思辨历史事物,进行智慧立意。

一是思辨历史事物本身所蕴藏的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人生智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当时北方出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高潮和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种种艰难曲折,以思辨“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艰难”进行立意,让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发展之不易,认识伟大的改革家应具有的胆识、勇气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坚韧品格。又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可以以感悟“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巧妙结合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异的伟大成果”立意教学。二是将历史事物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培养或强化有益于引导他们人生发展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如民主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就宜从民主权利与义务和法律制度建设与知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强化等方面进行思辨和立意。

值得强调的是,要实现以汲取历史智慧为立意的教学,老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使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智慧的宝库;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打造智慧的历史课堂,高度重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培养,高度重视教学智慧(包括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的运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等。

(责任编辑:李月琴)

黄开红,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邮编400015)。

猜你喜欢

智慧历史课堂教学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