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研究综述
2017-03-12罗凯
罗凯
(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庆阳 745000)
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研究综述
罗凯
(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庆阳 745000)
本文在回顾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搜集与整理状况的基础之上,梳理了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了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研究存在的问题。
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研究综述
陇东革命根据地(以下简称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地的广大军民积极结合革命的中心工作,以书面及口头的形式创作和传唱了许多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作为根据地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群众昂昂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真实写照,关于根据地红色歌谣的研究曾引起诸多关注。
1 关于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搜集与整理
1937年11月1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成立,决定收集、整理及研究抗日根据地的歌谣。1938年由柯仲平执笔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发表了一份征求歌谣的启事,决定广泛而普遍的收集各地歌谣,加以研究与整理[1],这对搜集整理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有很大的帮助。1939年3月,在延安成立了专门研究歌谣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之后,陇东成立了研究分会,研究会和分会的主要成员如吕骥、安波、马可等经常深入根据地采风,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由于周扬、贺敬之、艾青等的大力帮助和推介,柯仲平、张寒晖、李焕之等一大批陕甘宁边区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与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一道挖掘创作,使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无论是从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涌现出了孙万福、汪庭有、刘志仁等大批优秀的农民歌手,产生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边区十唱》等歌谣,这些经典的红色歌谣唱遍了陇东革命根据地、唱遍了边区,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经久不衰[2]。1945年,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的《陕北民歌选》收录了一些根据地的红色歌谣。1953年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3]同样收录了多首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此外,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文化局编写的《甘肃民歌选》、《甘肃歌谣》也收录了多首根据地的红色歌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地红色歌谣的搜集与整理开始受到重视,相关的成果主要有高文、巩世锋、高寒的《陇东革命歌谣》[4]、梁中元的《陇东红色歌谣》[5]、吕律的《陇东解放区歌词选》[6],这些歌谣集是相关作者在广泛的调查和访问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1992年,庆阳党史办编辑的《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7]也收录了一些红色歌谣。新世纪以来,相关的资料主要有乔楠的《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粹》[8]、郭含殿的《华池歌谣》[9]以及高文、巩世锋的《陇东红色歌谣》[10]等。
2 关于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研究的成果
鉴于红色歌谣在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地历来都非常重视发挥红色歌谣在宣传革命和动员群众等方面中的作用,如刘志丹就曾亲自编唱《实行共产》。延安时期,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发展引起了毛泽东及边区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周扬的《一个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艾青的《汪庭有和他的歌》等文章在《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报纸发表,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根据地红色歌谣的研究引起较多学者的重视。如张星点对根据地的歌咏活动情况进行了回忆和研究[11]。1987年,穆长青从“思想内容的革命性与题材的多样性,艺术特色:比兴·淳朴·明快·生动,情歌:是真挚的、火热的与革命的,对专业文艺创作的哺育”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根据地红色歌谣[12],可以说是对根据地红色歌谣进行专题研究的奠基之作。1992年,杨忠发表的成果认为根据地的歌谣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纪实性及群众性”等特色[13]。
2010年以来,伴随着根据地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根据地红色歌谣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白学锋、罗凯对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发展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萌芽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成熟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繁荣期等三个阶段[14]。罗凯以红色歌谣为基础,探讨了甘肃老区精神的内涵[15]。罗凯、刘娟芝分析了根据地红色歌谣善用“对比、重叠、反复、序列以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16]。李荣珍研究了红色歌谣与党史文化的关系,认为“陇东红色歌谣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党史文化的特点,以创新魅力推动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党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7]。”左铁则以《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三首红色歌谣为例,在探讨三首红色歌谣诞生经过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根据地红色歌谣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8]。温金童同样以上述三首红色歌谣为例,从哲学的视角,辩证地分析了革命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颇具新意[19]。王贵禄从政治美学与文学的视角展开研究,认为陇东红色歌谣实现了政治美学、革命记忆与民间叙事之间的完美结合,颇有研究水准[20]。张瑶的硕士学位论文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思考了地方性的文化精神如何由量到质逐渐达到全国性的革命思想统一以及根据地红色歌谣的重要地位[21]。值得指出的是,张文诺最近几年一直关注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成果。他指出:“陇东红色歌谣主要以歌颂革命、政党、革命领袖以及革命军队为主题诉求,这既与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现状有关,是一个自发的形成过程,又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推动密切相关[22]”。“陇东红色歌谣实现了民间形式与革命主题的完美统一,并且实现了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实现了在革命与传统、主流与民间、雅与俗之间的无缝对接[23]。”他还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揭示了根据地红色歌谣所营造的陇东地理空间的地域特征,打开了根据地红色歌谣丰富的文化层面[24]。
3 结语
通过前文我们不难看出,经过学界多年的努力,关于根据地红色歌谣相关的资料的整理、汇编已初具规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毋庸置疑,相对于其他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研究而言,学界对于陇东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一是从研究内容上,大多数学者把关注重点放在对红色歌谣本身的关注上,而很少去真正探究红色歌谣与根据地社会变迁的关系,鲜有探讨根据地红色歌谣现实价值及开发保护的成果,对红色歌谣的再创作及应用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二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多数学者主要利用文学的相关方法展开论述,也涌现了一些采用哲学、文化地理学、音乐学、政治美学等学科方法研究的成果,但却很少见到采用民俗学、人类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剖析的研究成果,这需要学者不断的努力。
[1]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高文.黄土塬上出真诗[J].丝绸之路,1994(1):23-24.
[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选.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M].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3.
[4]高文,巩世锋,高寒.陇东革命歌谣[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5]梁中元.陇东红色歌谣(内部资料)[M].1991.
[6]吕律.陇东解放区歌词选(内部资料)[M].1995.
[7]刘凤阁.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内部资料)[Z].1992.
[8]乔楠.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9]郭含殿.华池歌谣[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0]高文,巩世锋.陇东红色歌谣[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2011.
[11]张星点.陇东革命根据地的歌咏活动[A].乔楠.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317-322.
[12]穆长青.延安时期陇东的红色歌谣[J].延安文艺研究,1987(1):70-81.
[13]杨忠.陇东根据地诗歌漫评[J].甘肃社会科学,1992(2):71-78.
[14]白学锋,罗凯.陇东老区革命歌谣发展的历程述略[J].社科纵横,2010(12):89-92.
[15]罗凯.从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看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J].文存阅刊,2017(20).
[16]罗凯,刘娟芝.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艺术手法[J].神州,2017(27).
[17]李荣珍.从陇东红色歌谣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党史文化[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文化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三)[C].2014.
[18]左铁.陇东优秀革命民歌在中国革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A].《陕甘边根据地研究》编辑委员会.陕甘边根据地研究[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9]温金童.哲学视野下的陇东歌谣——论革命文艺的普及与提高[A].高新民.哲学视域下的陇东文化研究[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20]王贵禄.陇东红色歌谣:政治美学、革命记忆及民间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3):136-143.
[21]张瑶.延安时期陇东革命音乐文化的历史地位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2]张文诺.论陇东红色歌谣的主题诉求[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9-25.
[23]张文诺.雅俗的完美统一——论陇东革命歌谣的艺术品格[J].昌吉学院学报,2016(1):77-82.
[24]张文诺.陇东革命歌谣的文化地理学阐释[J].兰州学刊,2017(1):127-136.
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11-02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2070DJ)的阶段性成果。
罗凯(1986-),男,甘肃静宁人,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