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演变历程
——读朱春晖教授《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

2017-03-12李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评析正义分配

李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探寻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演变历程
——读朱春晖教授《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

李芳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不同的哲学门派的出发点不同,对正义观的解释也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之下,我们选择了马克思正义观,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朱春晖教授的《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为我们研究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提供了更完善地解读。本文分别从评析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探讨马克思主义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评析马克思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价值,这三个维度出发来探寻其演变历程。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承传;创新

正义,在汉语涵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亦是我们党,乃至全人类坚持不懈、长期实践的价值目标。朱春晖教授撰著的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一书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阅读本书之前,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书籍,例如,《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当代马克思经济正义理论及实践价值》《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等等,在此类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整个马克思的正义观,外延更大。有部分学者专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但释义集中在局部领域,要么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的作用层面;要么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分配正义;亦或是将两者相结合研究分配正义理论,以及对中国的当代价值,却忽略了在法理学上的研究及其传承与创新。朱春晖教授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一书中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从多个领域阐释正义出发,多个方面评析马克思主义者对分配正义的承传与创新,角度新颖,内容翔实。下面本文详细地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作者的独特之处。

1 评析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

正义问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争议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讲到政治哲学的核心,即正义观。马克思亦在晚年时期详细地分析了分配正义的问题,表明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朱教授抓住了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结合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整理与评析出了一整套马克思主义者在分配正义理论领域的传承与创新的历程。

朱教授的《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从多个学科阐释其本义,评析两种社会形态的正义性,涉猎广泛,意蕴丰富,此类研究寥寥可数。作者从分配正义入手,从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法理学三个层面来解释这一范畴。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立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且与相应的法律规范相适应的前提下,市场主体根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博弈的方式来取得收入,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分配皆合乎正义。第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分配正义通常是讲对物质财富、荣誉、自尊的基础等分配行为的价值评价,因此,作者提到,从伦理上来看,“嗜血”的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非正义性,而社会主义分配是正义的。第三,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分配正义有伦理上的需求,其主要源于现实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是将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上的分配正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作者在这三个学科的阐释中,从产生的根源、指涉的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这几个方面追本溯源,层层剖析,使分配正义的涵义完整地展现出来,可见作者花费大量的心血收集、整理与研究。

2 探讨马克思主义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

在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中,学者皆注重研究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忽略了理论演进的过程。而朱教授撰写的《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如书名所著,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更有马克思主义者对其承传与创新的阐释,具有系统性与创新性。作者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梳理出来进行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为承接前文对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评析,作者首先阐述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分配正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个别领导人在实践的偏差,启迪后人在反思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第一个角度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第二个角度则是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相结合,从人权、贡献、需要视角来探讨分配正义。作者理性地分析了他们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指出其未详尽之处,为后继者的探索指明方向。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突破,研究方法能够指引着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者在第三个角度从方法论角度探讨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指出马克思使用科学与价值相结合、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相结合、理论假设等方法来研究分配正义理论。同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是如何运用这些研究方法传承与创新的。特别是阐释了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整体与个人两者看似不兼容,但联系的普遍性告知我们,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作者深度挖掘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3 评析马克思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其当代的实践价值。朱教授在此书最后一部分回归当下,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下,阐释马克思的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现实意义,一针见血地指出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差距不断扩大的本质所在,这对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世界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中,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马克思的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且笔者翻阅有关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书籍和论文,详细谈到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少之又少。朱教授独具匠心,极富创造力地为我们又呈现一亮点,便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列出来,从诠释马克思的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本意出发,通过研究列宁、邓小平等人对马克思全球价值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最终回到当下国际价值规律发生的新变化,分析当今全球贸易商品分配的非正义性,指出这种现象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揭示西方政治哲学的全球分配正义理论的偏差,从而推进全球分配走向更加公平之路。在整个的评析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综上所述,作者撰写的《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承传与创新研究》一书,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最终回归现实生活,具有理论与实践写作风格。同时,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承传与创新与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进行评析,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为后继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武晓光.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23-26,76.

[2]朱建田.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探析[J].求实,2013(1):17-20.

[3]杨丹,张怀民.马克思的分配观及其当代启示——重读《哥达纲领批判》[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683-688.

[4]柳新元,杨腾飞.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及其可能的实现路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3):54-60.

D091

A

2096-4110(2017)04(b)-0001-02

李芳(1992-),女,湖南岳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评析正义分配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