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竹枝词概述

2017-03-12陈园园周远富

文教资料 2017年11期
关键词:竹枝词南通民俗

陈园园 周远富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南通竹枝词概述

陈园园 周远富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枝词作为一种特别的诗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雅俗兼济,是文人诗与民歌的结合。南通在清代出现了不少竹枝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地展示了当时南通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为南通地方史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南通竹枝词的相关解读,进一步挖掘清代南通地区竹枝词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南通 竹枝词 参考价值 研究意义

一、竹枝词的起源与发展

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巴渝曲”等,原是古代流行于巴渝(今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乐府诗集》有云:“《竹枝》本出于巴渝。”①经过历代文人的介入和发展后,在唐代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诗体。其中,中唐诗人刘禹锡对其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最大,但他并非最早创作竹枝词的文人。在这之前,杜甫曾作《夔州歌》,其中有两首非常接近刘禹锡的竹枝词。又如顾况的《竹枝词》:“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此时,虽已为文人注意,但只是偶一为之,未形成风气。直到刘禹锡在夔州据此重翻新词,写下了十多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真正使竹枝词步入诗坛,并大放异彩。

竹枝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从当初单纯的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多角度地反映了所处社会的文化观念、社会思想等。竹枝词的表现形式往往文辞平易、内容质朴,可以生动地记述民众的真实心态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内容上,竹枝词专注于记录所处的社会形态,以平民大众的生活作为记录对象,津津乐道其日常细碎,以浓郁的乡土风情构成对正统历史记录的补充,它将各类社会活动细化,便于研究者管中窥豹,从细节着手,了解当时社会的各个细枝末节,以便分析整个社会层面的思想史和文化史。随着近年来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竹枝词愈加受到世人的关注,各类竹枝词资料集陆续编纂出版,其中既有按年代汇辑的,又有分地域编纂的。按年代汇辑当以王利器先生的《历代竹枝词》为代表,该书辑录了从唐代到清末历代诗人所作的竹枝词二万五千余首,全书共八编,以朝代为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收录竹枝词最多的一部资料集,其中有一些属首次披露的竹枝词,为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相当清晰地把握从唐宋元明迄至清末竹枝词的发展脉络。按地域编撰的竹枝词著作当以《中华竹枝词》②为代表。作者按年代先后分省编排,诗作繁多者又分区排列,所辑自中唐以迄民初一千二百六十多位作者,两万一千六百多首竹枝词作品,广搜博采,或录自善本,或出之私藏,考订甄选,取精用宏。

二、南通竹枝词的研究价值

多年来,在竹枝词这条研究路上,虽然国外学者的相关论著极为少见,而国内的研究学者日益增多,并取得一些成果。就数量而言,迄今为止,对于竹枝词的研究文章不算太多,总共仅100篇左右;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约占研究总数的18%。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约占研究总数的10%。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占了研究总数的半数多③。从西湖竹枝词到安徽竹枝词,从苏州竹枝词到梅州竹枝词,从上海竹枝词到香港竹枝词等,地方研究颇受学者欢迎。可即便如此,研究南通地区竹枝词的文章和著作却是少之又少,对南通竹枝词的整体性研究仍为空白。

事实上,南通在清代曾出现了不少竹枝词,较为著名的有李琪的《崇川竹枝词》④一百首、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⑤一百首、周应雷、曾葆淳、姜灵煦、冯大本、黄金魁五位文人的《渔湾竹枝词》⑥一百二十八首等,现可见于1985年汇编本《崇川竹枝词》。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清代南通竹枝词进行相关解读,对其中的民俗词语、风俗习惯、地理名词等进行提取、分析、探究,以期对南通地方竹枝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开拓意义。

三、南通竹枝词的特点

历代竹枝词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口语特点,南通地区的竹枝词也是如此。这为探讨南通方言的历史演变提供可资利用的资料,对研究清代南通的地区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语料价值。“除此之外,地方志中的舆地志、风俗志或地理志等收入了竹枝词,起到了以诗补志的作用”⑦。李琪、姜长卿等人所著竹枝词共三百多首,可分为咏史、纪事、风物、言情四大类,涉及南通的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变迁诸多领域。可以认为,南通竹枝词所反映的清时南通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文献资料所不能比拟的,为南通地方史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李琪曾作:“淮南江北海西头,中有一泓扶海洲;扶海州边是侬住,越讴不善善吴讴。”这首竹枝词中提到的扶海洲是汉代南通地区江口最早出现的一块卵形沙洲,它形成于两三千年前的西周,唐朝时才和大陆相连。汉时东西长约80里,南北宽约40里,位于今如东地区一带。侬,吴语经典特征字。讴,歌曲、民歌。为什么住在江北的如东人当时喜欢唱吴歌呢?原来,如东古属吴地,但如东人大多是移民,土生土长的很少。移民中又以同属吴地的江南人为多。千百年后,许多如东人已不再会说江南话,但悠扬轻快的江南吴歌仍然可从今日如东民歌中寻觅到它的袅袅余韵。又如姜长卿的“沙田新籍寄崇人,秋雨秋风赛社神”;当时海门因处长江入海口,长江泥沙年入海量4.5亿吨以上。入海处的江面宽阔,呈喇叭状,江水流速降低,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宋元以来,海门旧县是一个“置里百有二十四”的“壮县”。公元十四、五世纪,地球气候一度发生变化,海面上升,而长江主流也曾移向北泓,海门旧县首当其冲,县境土地大片坍没,人民流离失所。自元至正中(1350年左右)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三百多年间,县冶曾迁移三次。最后除吕四一角之地外全部坍没入江,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1720年左右,长江主流渐向南移动,通州沿江一带又开始新的涨积。不到五十年,涨出四十余沙洲,绵亘百余里,通州、崇明两地人民,垦沙争地,“沙案”频出。这首词如实记述了南通地理位置的变迁。

这三百多首竹枝词有不少记载的是南通地方民俗风情,包含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民俗词语。“民俗词语蕴含着民族事象,跟民俗语言学也有一定联系,民俗语言学即以民俗语言和民俗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也可谓之民俗语言文化学”⑧。这些民俗词语对探究南通地区民俗文化起了很重要的补充作用。如南通民间有“放烧火”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崇拜。南通旧俗元夕登狼山观烧火,此俗迄50年代犹存。每逢元宵节下午,农村家家动手用芦苇、茅草、芝麻秸扎成碗口粗、数尺长的草把,于黄昏时点烧,捧着火把,在自家田里挥舞奔跑。放烧火又叫照毛虫,不但用烟熏火烧的方法消灭藏在田里的害虫,而且使烧下的草灰成为钾肥,有利于农业的丰收。每年正月半傍晚就放烧火至月亮升时结束。放烧火的风俗演变为后来的预祝农业丰收的活动。“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火,谓之照麻虫。”又如:“记取重阳酒一杯,枣糕上插小旗回。”诗后原注:“陈司寇、顾尚书于九日构书舍,有双鸦衔小旗置梁上。郡人因于是日饤赤糖糕插小旗,以为故事。陈司寇即陈尧,顾尚书即顾养谦,二人均为通州先贤。”《崇川咫闻录·物产录》曰:“(九月)九日饤赤糖粉枣糕,上插小彩旗,为秋社时食,相传陈、顾二前辈就天宁寺筑会文一室于是日,上梁忽有双鸦各衔旗插梁上,后皆登第。遂为旗糕佳话。”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这也是南通竹枝词的一大特色。如:“青布裙衩双髻丫,柴门半掩日初斜;汉王祠里才祈雨,徐王庙前又种瓜。”《乾隆通州志》曰:“东平献王庙在(泰兴)县北马店。宋天圣四年建,邑人陈琦记。按《后治书》:王乃光武之子,建武十七年(41)进爵为王,肇封东平。显宗即位,拜骠骑将军。翊赞王室。王之庙食当在鲁地,而肖像于兹,漫不可考。旧志云:元至正九年(1272),邑久旱,知县冯贲祷雨,雨如注,岁大稔。遂延祀至今。”这首词语言质朴、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地表述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场景和心态。语言质朴,非艺术化的虚构。

南通竹枝词大多文辞清雅平和,然而也有关于社会动荡场景的记述,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吊古怀今,这些诗句语调朴实又沉重,纪实性较强,包含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如“断碑三尺周臣墓,香火一星曹顶祠”。明郡人周推官臣一忤珰被廷杖死烈日中。曹将军名顶,应募为乡兵,大败倭奴,尝以一死自许,卒如其志。里人以义勇谥之。曹顶,南通余西人。盐民出身,幼年家贫,给富户曹大宾家做佣工。因头顶有三个发穴,被人称为曹顶。曹顶为人勇敢机警,膂力过人。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曹顶应募从军,屡立战功。嘉靖三十六年(1577)倭寇从掘港入侵,进犯通州。曹顶驱马扬刀,追杀敌酋,至城西北单家店(今平潮),因阴雨道路泥泞,坐骑跌倒而遇害。时年44岁。后人在曹顶遇难处建亭纪念,并在南通城南倭子坟南为他筑墓塑像建祠,称为“曹公祠”。这类竹枝词担负起如实记录南通地区的社会变迁、时局变化场景的任务,其中不少篇章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南通地区的社会生活风貌,直接又清晰。

南通竹枝词还用很大的篇幅临摹了当地的世态民情,记载了绚丽多彩的民间生活风貌,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草绿长堤海角东,双蝴蝶戏牧牛童”。南通地区临江滨海,地势平坦,尤春季多风,风力大,风速稳,是放飞风筝的理想地区。这一带的城乡百姓多有扎放风筝的传统爱好,故被誉为我国的四大风筝产地之一。风筝有大如风帆者,其制有双蝴蝶、单蝴蝶之名,其声彻云如胡笳然。惟近堤处最多。长堤春草为海门八景之一。又如:“三白人家酿冻春,开坛便道隔年陈。”三白,酒的一种。宋时有顾氏三白酒。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江南之三白,不径而走半九州矣,然吴兴造者,胜于金昌。”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其中矫矫独出者,则有松江之三白,色微黄极清,香沁肌骨,惟稍烈耳。”

这些竹枝词充分表现了这一时期南通地区竹枝词的特点,在表现风土人情及悠闲生活的作品中充满了一股清新之气,语气诙谐、用词流畅,内容与南通地区风物完美融合,贴近生活和群众。在面对外族入侵、明清易代、战乱连连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海边盐丁的困苦和焦灼的生活现状时,南通竹枝词讽喻时政、吊古怀今、针砭时弊的作品增加,承担起表现国变时艰、兴亡之感的功能,作品的纪实性增强,是清代南通地区地域风貌的真实展现,也是社会风貌和城镇百姓农耕、渔猎生活的生动写照。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语言简朴,通俗明了,史料价值极高。

竹枝词走过一千多年流传演变的历程,从狭小的三峡流域巴蜀文化发源地流向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文人的加工,使之书面化、艺术化,再回归到最后的口语化。竹枝词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南通竹枝词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它们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俗画,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南通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是南通地方志和民俗志的有效补充,为研究南通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成为南通地方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给研究南通的学者们留下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注释:

①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40.

②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12.

③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评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④李琪,清代通州人,字东美,一字元朗,号少山,善诗文,著有《少山诗文钞》。该“竹枝词百首”创作于清道光初,载《少山诗钞》卷六,实数九十九首。

⑤姜长卿,号吉亭,号铁生,清代通州人,居余中坝桥。少尝从李琪学,“性伉爽好友,狂而直,以豪侠自负,于时宜未合,几为乡里所屏逐”。该“竹枝词百首”为和其师李琪所作,邗于清道光十年。李琪亲作序云:“其于山川人物记载较详于余,几有出蓝之喻。”

⑥《渔湾竹枝词》,今存一百二十八首,即周应雷二十四首、曾葆淳十六首、姜灵煦三十首、冯大本十六首、黄金魁四十二首。乃清道光四年(1824)石港及通州,如皋等地的数位文人聚会时的即兴之作。这三百多首竹枝词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地理变迁、民俗风情、山水名胜、名人轶事、神话传说等,无所不包。

⑦严奇岩.浅谈竹枝词的地方志价值[J].兰台世界,2011(28).

⑧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8.

[1]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2]杨振兰.民俗词语与民俗色彩[J].民俗研究,2003(2).

[3]冯青青.苏北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

[4]梁沙沙.民间竹枝词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5]丘良任.略论竹枝词的特点及其研究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1985(6).

[6]周远富.中国语言学史论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竹枝词南通民俗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民俗节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