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闻专业混合班教学的探索
2017-03-12王水勤
王水勤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高职新闻专业混合班教学的探索
王水勤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高职新闻专业的混合班主要是由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组成的,混合班学生在专业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开发特色模块,职业技能课采用典型示范、“1+1”组合模式,发挥导师制的力量,加强混合班学生的交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培养出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传媒人才。
高职新闻专业 混合班 教学模式
“混班教育”原多指在蒙台梭利教育中针对幼儿采取的混龄教育,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组合起来,目的是促进同伴学习和合作学习,高职新闻专业混班教育则侧重将不同专业教育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拥有新闻采编技能、视频制作技能和新媒体编辑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新闻专业混合班的缘起
混合班是指由中职毕业生生源与高中毕业生生源混合组成的班级。
由于招生形势的变化,江苏省自2011年起试行中职注册入学,近三年来中职生在江苏省民办高职的生源中占比逐渐提升,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情况亦如此,从2014级开始,中职生生源占比呈跳跃式增长,尽管在设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本专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了普高版和中职版两个版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专业课需要实行混合班教学,在教学环节除了要注意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更要重点解决混合班教学中出现的难题。
二、混合班学生的特点
在混合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及进班时间不一致等方面。
(一)专业背景的差异。
新闻专业的中职生大部分具有广播影视类专业学习背景,具备摄影与摄像技术、视音频剪辑技术等专业基础;高中生基本没有接触过传媒专业的课程,属于专业“零”起点。比如《视听语言》要求学生用“分镜头脚本”分析电影中的精彩镜头,迅速掌握撰写格式和要求,但中职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课程,除了告诉他们基本格式之外,还需要给他们详细讲解“画面”、“运动”等相关术语对应的内容。
(二)学习能力的差异。
大多数中职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他们入学之前已经自备单反相机并熟练运用,一些职业技能课他们上手快,但普遍文字功底比较差,对新闻稿写作、文案写作等课程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高中生经历了高中作文写作训练的环节,相比而言,文字功底较强,听课认真,对专业感兴趣,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
此外,从2015级开始,特别是2016级,中职生报到还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有小部分学生会在12月份进班,这些差异会影响专业教学的节奏,需要专业教师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三、探索混合班的教学模式
高职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之外,主要由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拓展课程组成,专业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特色教学。
(一)职业基础课要坚持传媒素养的培养,缩小混合班学生的差距。
传媒素养泛指一种能动地、批判地接触媒体的能力,对于传媒人来说,传媒素养包含两方面,一是对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另一个是对媒体的认识和关于媒体的知识。
混合班中一部分同学尚未接触传媒行业,一部分同学在中职阶段学习中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可能会忽视传媒素养的培养,他们在传媒素养接受教育上可以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有必要开设《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视听语言》、《电视音乐音响》、《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职业基础课,将传媒素养的教育融入职业技能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媒体构建现实社会”特点,批判性地看待媒体信息,学习并掌握各大媒体的使用方法,利用媒体的各自特性进行创作、发送信息。
(二)职业技能课注重典型示范、优势互补。
混合班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课的训练环节。
1.课堂教学可采用典型示范,促进同伴学习。
在一些职业技能课混班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次挑选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中职生进行技能操作示范。比如在《电视编辑》课程教学中,可以让示范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剪辑要领,充分满足这部分同学的表现欲,促进他们完成更好的作品。教师的指导力度要适当向技术薄弱的高中生倾斜,分级作业任务,让他们明白技术入门容易,更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2.实训环节采用“1+1”模式组合,促进合作学习。
通常情况下,高中生文字功底比较好,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比较强,中职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双方合作可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实训环节采用“1+1模式”就是高中生和中职生共同搭建小组完成职业技能课中的项目任务。比如《电视新闻与专题制作》随机采访实训中,可以让高中生和中职生编成小组,前者负责撰写采访提纲并出镜采访,后者负责拍摄和剪辑,促进合作学习。
(三)开发拓展课程中的特色模块,激发混合班学生的兴趣。
近几年来,航拍技术开始应用到新闻直播、节目拍摄、婚庆拍摄等领域,特别是2012年底,大疆公司推出一款无人机,大大降低了航拍的难度和成本,大量摄影摄像师开始涉足航拍领域,行业的新发展给专业提供了新的领域,考虑到混合班中中职生已有摄影摄像的基础,在深入训练摄影摄像技能的同时,还开发了《航空摄影技术》、《无人机模拟飞行实训》等航拍相关课程特色模块,将高职新闻专业视频制作技能拓展为视频制作(含航拍)技能,以适应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男生偏向从事摄影摄像、节目后期制作、宣传与推广等工作,女生偏向从事文案策划、新闻采写、新媒体编辑等工作,目前航拍之一特色模块更适合男生,所以在课程教学和考核环节,教师还应该注意到性别差异。
(四)发挥导师制的力量,促进混合班学生的交流。
混合班有些学生在中职三年级会进入相关传媒行业实习,这些宝贵的实习经验恰恰是高中毕业生们所缺乏的,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开辟一些渠道让他们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课外可以充分发挥导师制的力量。
新闻专业导师制一般从大一开始实施,一个老师大约分到10名学生,分配时会注意中职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均衡,导师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如读报评报、集体观摩电影、摄影采风、校园对话节目等开展一些活动。
在大一阶段,导师需要尽快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帮助学生了解传媒行业的动态、传媒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融入传媒理论和新闻理念的培养,对后入学的学生实施针对性“补课”;大二阶段,导师要因材施教,开发不同的项目带领学生完成作品,以适合不同学生的特长发展,帮助他们尽快缩小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距,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到了大三阶段,导师可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规划,完成实习指导。
导师制的开展更有利于促进中职生和高中生的交流,帮助双方根据自身的爱好、性格和特长尽早规划职业生涯,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热情,让“导学”、“导向”和“导心”相辅相成。
当然,对高职新闻专业混合班教学的探索刚刚起步,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校媒(企)合作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还依赖教师能力的提升、实训条件的改善。此外,在注册入学背景下,学生素质和学习主动性的下滑是探索过程中的瓶颈之一。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8.
[2]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王水勤.面向中职生,高职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本文系正德职业技术学院院课题《传媒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