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与对策
2017-03-12郑忻
郑忻
(南京工程学院 人事处,江苏 南京 211167)
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问题与对策
郑忻
(南京工程学院 人事处,江苏 南京 211167)
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现状及主要诱因,提出通过加强正确引导——提升管理意识、强调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管理、突出自我管理——改革教育制度、关注环境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等应对策略,实现大学生以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等院校 自我管理 对策
一、引言
倡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即以学生的自立自理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一系列活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参与,是实现由“体制化”管理转向“多元化”管理的必行途径,也是社会从阶段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就是 “自我教育的教育”[1-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躬身实践中大力提倡自我管理教育。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必须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下,畅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整合自我资源(意识、时间、生理、心理、行为和信息等),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开展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自我管理要求大学生具备很强的责任心,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行为效益的最大化及目标的活动过程,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管理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情感等诸多方面目标。
在“十三五”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中,国家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前提应认识和应对现代学生管理的诸多新生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信息的迅速传播、学分制的试行、学生观念的转变等。为了应对上述问题,要求教育管理者改变管束与服从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引导为主,创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优质环境,逐渐形成学生本位的自我管理观念和制度。
二、一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外在因素,又有家庭、个人的内在因素,大学生因缺乏引导和培养,往往自我管理薄弱[3-4]。
1.大学生成长历程中忽视自我能力培养的要求。
(1)在家庭教育中自理能力教育环节缺失。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单位组成的主要结构,父母的注意力和生活投入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上,家庭条件越好越是如此。子女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不会主动锻炼自身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学习成为现代学生唯一的任务,孩子既是重点又是焦点。多数孩子从没有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然不会如何管控自己的时间、空间,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弱。
(2)学校注重知识讲授,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环节缺失。
应试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甚至拔苗助长,将后阶段学习的课程提前到现阶段学习,为的是“领先一步”,学生逐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唯分取才”的考核方式虽然显得相对公平,却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一些高等学校沿袭这种模式,故其改革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任务显得任重道远。
(3)高等教育中学习任务繁重,自我管理环境条件缺失。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在管理制度上要求秩序和统一,管理方式相对封闭,学生很难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学生管理制度结合起来,甚至自相矛盾,只能在相对条件下被动遵守学校管理条文。同时,高等院校的招生办学规模较大,为保障教学场地条件,校园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学习生活相对简单,学生鲜有接触社会、锻炼素质的机会。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过多、选修课程相对较少、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少有时间思考、规划、实施和调整自我管理目标和要求。高等院校社会实践课程安排相对较少,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不多,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相对而言比较短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动力。高等教育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要求学生合理协调自我目标、自我计划与学校人才培养既定目标之间的时间、空间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从职业角度设计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学生应注意到这只是自我管理目标之一,学生的自我管理目标应高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在合理协调、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同时安排时间锻炼其他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
2.自我管理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不清。
高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应对社会改革发展需求、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能力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目标之一。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传授知识、锻炼技能,更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侧重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的终身工程,意义高于短期的专业教育。因此,高等院校应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环境上布置、经费上投入,将学生作为自我管理主体,引导学生整合自身资源,明确自我管理培养目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学校缺乏自我管理的培养环节。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趋向于管理和服从的阶层关系,即管理者和被管者的关系、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施教者往往忽略受教者的个性发展要求,“家长式”的管理抹杀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断能力。“家长宠着、老师管着”的保育模式与学生的自主自立既定培养目标相对相悖,这是管理思想的落后。
组织管理形式过于约束学生的参与意识。学校的学生管理实现的是院系班级一条线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呆板化,无法应对现代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基层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只是被动应对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下发的管理任务,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教育管理的渠道。
要求学校和院系具备“放手”的创新管理体制,将学生看成独立的社会人,不应将学生“划地为圈”式地进行教条式管理,用“思想去禁锢,条例去约束”的管理思维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校、院系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是有共同目标的共同体,地位也是平等的,因此思想上应追求求同存异,行为上不拘泥于现实,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必将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
4.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培养方式缺乏引导。
自我管理是一种理念,是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一种习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会和锻炼。目前学校管理的工作中心是教学,党政、学工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服务于教学,学生鲜有机会接触实现自我管理的环境。在培养方式上,注重有形教育语意化转变为无形沁润,创造自我管理的培养环境。管理者将口头的语言教育转变为身体力行的行为感染,让学生自我体验、领悟,学生一旦生出逆反心理,则事倍功半。环境的影响包括人、集体、社会分别给学生带来的感受式管理教育,让学生多接触、多感触、多领悟,效果远强于课堂上的空洞描述。
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几点应对策略[5-6]
1.加强正确引导,提升管理意识。
学生必须领悟自我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投入社会做好铺垫。自我管理意识首先要认同社会,一方面是认同主流的价值理念,融合社会体系,投入社会生活,锻炼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支配能力和自制力。另一方面是个人必须遵守和自觉践行社会规范,使自己被社会认同和接收,与社会价值理念不同,将会给自身带来负面影响,心理压力将会陡然增加,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核心能力,即学习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健康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通过观察具备优秀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具备的素质条件,如组织计划、研究思考、交流能力、资源利用、知识学习、自我控制、观念意识、工作态度、人际公关等条件,逐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活动。
2.强调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管理。
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魅力型的领导者,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研讨式教学方式,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教学课程及内容,实施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思维习惯。高校管理者应积极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开设学术讲座、举办座谈等,邀请自我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学管理专家、老师交流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高本校学生管理者的水平。
3.突出自我管理,改革教育制度。
教育管理者从保障教学秩序和人身安全的角度制定教育政策,强调学生服从学校、院校、教师的管理,用规章条例和考核评价的形式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严格管束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主观意识,“听指挥、听安排”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教育管理者应针对这种变化,主动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活动,让学生规划自己、管理自己和评价自己。爱护尊重,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忌讳借用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应培育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的意识。大学应进一步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协调校级领导、学生工作处、团委、院系学生管理办公室、院系分团委各个主管部门的职权责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成效。
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分团委、班级等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专业培养目标申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规章制定等重大问题上积极引入学生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主体,慎重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关注环境建设,创新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环节的开拓和延伸,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和最终实践者,但是社会经验却相对贫乏。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应教导大学生抵制社会诱惑,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价值。在学校生活中,鼓励学生组织和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竞赛、报告、社会实习,并将实践活动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开办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实现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并适当争取各方面机制保障和经费支持。 进一步加强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包括健康的身心和正确的社会态度。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子虚乌有。大学生应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积极锻炼身体,提升个人体质,良好的生活规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应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的认知自我和社会,矫正学生的不正确价值趋向和心理阴暗面,形成认知、规划、管理到评价的“良性循环”,提升自我管理的执行效能和价值认同。
四、结语
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师生的共同关注与参与。大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正确整合自身资源,有效为自我发展服务。
[1]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10):85-87.
[2]马秋丽.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26):233-235.
[3]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2):4-6.
[4]郭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82-85.
[5]屈善孝.探析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68-71.
[6]郑建敏.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大学生的自主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3(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