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
2017-03-12刘雪萍
刘雪萍
(广州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850)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
刘雪萍
(广州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850)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分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是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发挥为企业发展提供专项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的优势和灵活性,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提高人才的综合竞争力。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应当从教育体系、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三个方面研究,通过调整职业教育人才输送方案,实现市场人才供需平衡。
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教育体系改革 教育专业改革 教育课程改革
1.引言
2015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激活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活力,实现我国经济的稳步健康增长。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的成长都是依靠教育,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努力成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地调节人才供需平衡。职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首先能够满足培养解放生产力、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的要求,其次具备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专项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的优势和灵活性。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优势,有利于推进和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
2.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重要培养途径,侧重于对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将实践和操作实务作为教学重点,因此它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联系更加密切。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暴露出诸多弊病,人才培养偏重于学术,而忽视和弱化了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与质量未能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职院校办学制度不够成熟,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人才需求。职业学校不能自主进行办学严重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应当不断完善自主办学制度,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规划,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导致其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产品和企业的升级转型,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课程的安排都不能及时与产业升级衔接,导致相关教育资源无法跟上教学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职位需求,出现结构性的人才缺失,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
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3.1 建立多渠道办学、扶持民间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鼓励多渠道办学、扶持民间办学,这是从当前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本质出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达到调整优化中国经济结构的目的。鼓励多渠道办学,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需要,而且可以在教的过程中更具灵活性。鼓励多渠道、民间办学的教育体系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民间办学应该立足地区优势
各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包括三个部分:自然状况与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和科教文卫的差异。一般而言,中国大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程度高,小城市的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民间办学应该注重这些地域性的差异,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办学品牌,这样不仅在办学条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设立独特的教育品牌创造机会,而且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解决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调的问题。比如中国很多有特色的工艺、具有独特性的技能,职业教育结合当地工艺特色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就能够凸显特色,而且可以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然,由于地域优势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教学的微观上没有一定的经验可循,需要鼓励民间办学,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培养师资队伍和配备办学设备。
3.1.2 职业教育应该以质量为宗旨
职业教育要以质量为宗旨,职业教育形式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测,从办学机构的长远考虑应该做到以质量为重。办学以质量为宗旨是由教育这一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事业是一种崇高且长远的事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每一项教育事业,无论是哪个阶段、哪种性质的教育都应该将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宗旨。职业教育办学以质量为宗旨需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提高修养和素质;坚持教育的时代性,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当前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教育是否具有时代性上;坚持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才华不是在所报专业时就体现出来,因此需要老师和学校给予学生尝试和实习的机会,给他们更多切身感受职业的机会,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发挥一己所长。
3.2 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应当以优化专业结构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迎合产业升级过程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的产业发展结构,以此为导向,调整学校专业设置,进而全面改进改革机制,建构动态化的发展体系,通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以此提升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能适应发展需求。在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链条发展的有效衔接。第二,应当建设专业预警机制。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现状,不断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将专业类型分为绿牌和预警等类型,并根据具体的招生情况,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对于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课设置为绿牌专业,对于就业前景不十分明朗的专业则列入预警专业,预警专业课进一步细化为黄牌和红牌专业,黄牌专业则减少相关招生计划,调整招生情况,红牌专业则停止招生,以此全面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保证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高度契合,减少人才浪费,提升学校就业率。第三,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将“一带一路”战略渗透进教育过程中,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方向,提升专业设置的特色与效益及对展业结构的匹配度。
3.3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实用型和创新性为导向。
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要关注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在课程设置中坚持以实用型为导向。从学校层面而言,首先,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从各个企业、当地政府和往年的学生就业情况中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其次,根据课程设置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摒弃陈旧课堂知识内容,专业课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以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市场、行业、专业动态作为授课重点,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知识和时代同步,理念和国际同步;再次,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专业后,需要更新硬件设施,便于学生模拟实训实操,提高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和相关企业达成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去企业中加强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成果。从学生层面而言:学生在企业中可以了解职业实际能力需求,激励和引导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握主次,突出锻炼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进而培养职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要做到在课程设置中坚持创新为导向。时代发展要求人才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强调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技术。在市场经济社会,技术创新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专业,认真思考专业之外是否有提升空间。教育应该是超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是教育的内容,设置新的专业需要一定的市场敏锐性,需要对职业未来的宏观理解和微观观察,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性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而且是教育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要求。
四、结语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社会各个行业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在此改革背景下应该把握好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是漫长的,我们在建立多渠道办学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在坚持创新性教育的同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创新,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郭静.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理论前沿),2016(27):5-9.
[2]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15-19.
[3]俞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6(25):272-273.
[4]蔡文伯,高睿.破解与选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02):11-15.
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课题编号:GDGZ16Y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