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在全球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2017-03-12何农
何农
瑞士在全球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何农
“积极中立” 超然度外
瑞士是个山地小国,却依靠800多万人口和两个半北京大小的国土面积,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几乎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首先,百多年来,瑞士城市汇聚了诸多国际组织总部。日内瓦当仁不让,是拥有全球国际组织总部最多的城市。另外,国际足联总部设在苏黎世,国际奥委会及23个国际性体育组织总部设在洛桑,欧洲足联总部设在尼翁,万国邮政联盟和国际铁路运输政府间组织总部设在伯尔尼,国际滑雪联合会总部设在名不见经传的图恩市奥伯霍芬镇,等等。这一切构成了瑞士“万国之国”的名气和地位。而在拥有众多国际组织总部的同时,瑞士成为许多国际条约的签署地,国际谈判的举行地,国际冲突、国际争端的协调地,敌对各方的会见地等。
其次,瑞士是中立国,又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国际组织,自然方便成为多边外交的“主场”。新中国第一次在国际多边外交的舞台上亮相就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瑞士不参加任何一种军事、安全联盟,在几乎所有的国际争端中都不选边站队,更不介入矛盾、不参与争执、不提供武装援助,而是向对立各方提供服务。瑞士是联合国第190个会员国,在联合国成立、日内瓦成为除纽约外的“联合国第二总部”50多年之后的2002年才加入。作为不折不扣的欧洲国家,瑞士参加欧盟的提议,却被全民公决多次否决。
如果要问在两个国家发生冲突时,如何保持哪怕最低水平的联系,那么答案多半是找瑞士,让瑞士代表冲突各方、代管各方在冲突国的利益。迄今为止,瑞士已接受过35个国家的委托,在他们之间充当各方都能接受的“传话人”“谈判组织者”“中立保护国”等。瑞士刚刚结束的使命是为美国和古巴之间的交往提供方便,现在仍然没有中断的使命还有:充当伊朗与埃及、美国与伊朗、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间的联系通道。
瑞士外交汲取德、法、奥、意四大邻国的经验,游刃有余地处理各方关系。既是所有各方沟通的桥梁,也是预警的岗哨。自己则既不搬弄是非,也不滥权投机。
最后,瑞士保持“积极中立”,主动参与国际事务。1515年,瑞士的领土扩张过程被法国终结,后被迫同法国签订永久和约,保证永不向法国开战,同时也拒绝法国的敌人通过其领土。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确认了瑞士的中立。1907年,瑞士加入规定中立国在战时的权利和义务的《海牙公约》,正式确立了中立地位。
冷战结束后,瑞士逐渐悄悄地改变“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外交政策,通过积极参与调解斡旋,更多地“兼济天下”。根据瑞士人自己的梳理:瑞士参加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参与了1996年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9年派遣非武装志愿军人支持科索沃的和平进程。在2001年的一次全民公投中,瑞士选民以微弱多数同意将瑞士的武装力量投入国际维和行动。2015年3月,瑞士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联合国后,瑞士在其中也日益活跃。瑞士参与了2006年人权理事会的创建、安理会的改革、行政和财务工作等。此外,瑞士还报名参选2023年至2024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尽管局促在列强之间,但瑞士的文化、法律和社会既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具有相当的融合性、灵活性。开放的文化和宽容的环境,使得瑞士人思想不僵化、思维不固化,一切以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国际社会中始终保持着灵活的身段。
“天时地利” 特殊实力
瑞士能够异于其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一些特殊作用,除了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那么瑞士又有哪些多数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呢?
其一,独特而充满魅力的金融系统,稳定的瑞士法郎和巩固的金融中心地位。近年来,由于反恐的需要,瑞士银行实行逾百年的“终生为客户保密”已经名存实亡,但从其独立、强势却也刚柔并济的中央银行管控,到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业务,从金融业的人才济济,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平稳,瑞士金融业之成熟仍堪称一流,令全球资金趋之若鹜。据瑞士银行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瑞士法郎坚挺的背景下,瑞士266家银行(其中一半是外国银行)的总盈利依然达到160亿瑞士法郎。多年来,瑞士银行业执全球跨境金融业务之牛耳,市场份额一直在25%左右。2015年年底,瑞士银行业掌管的资产达到65676亿瑞士法郎,其中一半的资产来自外国客户。
有异于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国际主要货币,瑞士法郎所依托的,不过是在全球各经济体GDP总量中排名第20左右的一个中等经济体,但其强大的避险功能仍能够为其他强势货币“拾遗补缺”。成熟的金融系统加上稳定的货币,使得国土面积并不大的瑞士拥有苏黎世、日内瓦和卢加诺三大金融中心。
其二,稳定的社会运行。瑞士实行“直接民主”制度,他们自认该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民主的典范”。有了这个制度,瑞士社会多年安定,鲜有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罢工。对于邻近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动不动就上街罢工、示威、游行,瑞士人总是略带嘲讽。但他们也理解,认为这是普通人想改变某种法律、消除某种现象的主要表达方式,也许是无奈的表达方式。当选民们选出来的民意代表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实现他们的诉求时,选民们除非等到下次选举时换人,否则就只好直接上街。
当然,瑞士人也承认,瑞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比较成功,是因为瑞士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人口数量有限、国家财政富裕、民众政治素质高、政党规模基本相当,特别是没有超级大党、联邦制导致权力分散甚至国家元首都是每年一换等。
其三,瑞士人的多语言能力。有一个瑞士笑话说,会说三种语言的是“三语人才”,会说两种的是“双语人才”,只会说一种语言的是“法国人”。而且,在瑞士的四种官方语言中,除了罗曼什语,德、法、意语都是世界通用的大语种。对瑞士人来说,英语更不在话下,几乎人人都会说几句。两个来自不同语区的瑞士同胞,却用非官方语言英语交谈,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
其四,容纳思想汇聚、智慧碰撞的平台。瑞士人说,由于缺少自然资源,他们只好自己多动脑子,同时也开发别人的脑力资源。“达沃斯论坛”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论坛举行期间,全世界各个领域的重要人物,在三天之内聚集一处,高谈阔论,这种冲击力的首创者,就是瑞士。
优秀的基础设施,遍布各地、拥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大厅,充足的翻译人才,恰到好处的美食美酒,便利的交通,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或寻找支持,或探索真相,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或拉帮结伙、摇旗呐喊,大家都能在瑞士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求闻达于列国,但求百姓能安生。环顾全球,具有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家真不多,这也回答了瑞士为什么能在全球治理中拥有一席之地,令人刮目相看。
(摘自2017年1月10日、1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