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方戏曲的梳理*
2017-03-12林汶昊
林汶昊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山东是一个戏曲大省,也是一个多戏种的省份,笔者的家中长辈也是地地道道的戏迷,所以耳濡目染,对于戏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一直以来对于山东地方戏曲并未有过深了解。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了解到部分山东地方戏曲,兴趣使然就深入的翻阅了多篇资料,发现对于山东地方戏曲的归类梳理的文章鲜有见到,笔者索性就对山东的地方戏曲进行一个归类整理。
一、山东地方戏曲总概况
山东的地方戏曲多发端于民间的口头吟唱,通过民间社团和家庭曲班的发展得以兴起,从始至今发展形成了30多个戏种。这些剧种根据演唱声腔、表演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大体分为四个大系统,每一个系统内因流传地域不同,受到不同地方人文习俗的影响又分支出多个小剧种,每个小剧种都有自己极具代表性的剧目。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大体分为四个系统:弦索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腔系统的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章丘梆子、枣梆等;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茂腔、柳腔、柳琴戏、灯腔等;由民间俗曲时调发展成戏曲剧种的王皮戏、吕剧、山东花鼓戏等大约30多个剧种。
目前,每一个系统的剧种大多都是分布在鲁中、鲁西南地区,主要的区别在于每个系统的剧种数量上的差异。例如,弦索腔系中的剧种现存记录较多的就只有三种,而梆子腔系的剧种数量因分布地域广泛,在进入山东后各地方都形成了有当地特色的梆子戏,所以其剧种数量也较多。为此,以一个饼状图的形式,更清晰的表现出山东地方戏曲在数量上的差异。见图1:
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到山东的地方戏曲中梆子腔系统的戏曲种类最多,其次就是民间俗曲时调发展成的戏曲,这俩个系统发展出的剧种相对弦索腔系统和肘鼓子系统来说是比较多的。弦索腔系统和肘鼓子系统发展出的剧种相对较少。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其分布的区域广泛与否是有直接的影响的。流传区域较多的,形成的剧种同样在数量上较多。
二、弦索腔系统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发展构成,多由管弦乐器来伴奏的,但由于流传地域不同和在伴奏乐器上的区别,及受其流传地域的人文生活和艺术的影响,形成了风格不同,表演形式多样的戏曲剧种,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是目前还流传在山东地区的三大代表性剧种,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个剧种。
(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号称“东柳”的柳子戏,其中柳子戏的研究以何丽丽(2013)《柳子戏与山东戏曲腔系关系辨析》为代表,她提出柳子戏与弦索腔系关系最为亲密的,不仅在伴奏乐器方面,在其他词格、曲牌以及旋律部分都带有弦索腔系鲜明的特点。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以三弦、笛子、笙为主,主要风格是“笛子的明亮悠长、笙的柔美细腻、三弦的清脆悦耳”。著名戏曲研究学者纪根垠先生认为:柳子戏中的代表剧目“十大思夫”就是在弦索清唱的基础上,与《思春》、《小妹子》等盛行于乾隆年间以前的所谓“弦索调”、“时剧”等同时并存或为时更早一些的产物。柳子戏角色分配明确,剧本完整,表演形式不断的完善,所以在当时的民间十分受百姓的追捧。
(二)与柳子戏同是弦索腔系代表剧种的大弦子戏也在何丽丽(2013)《柳子戏与山东戏曲腔系关系辨析》[11]一文中进行了论述,大弦子戏与柳子戏虽有不同,但从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区域上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大弦子戏的伴奏乐器以三弦、锡笛、罗笛、大笛、竹笛为主,二胡、笙为辅。流传区域为鲁西南、豫东、冀南一带,与柳子戏的流传区域大致相同。清乾隆年间就有关于大弦子戏的记载,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山东省内大弦子戏专业表演团体已不存在,只是偶有菏泽地区百姓自组的业余剧团在春节进行演出活动。
(三)罗子戏是流行于鲁西北与河北交界处一带的弦索腔系统的另一代表剧种,是柳子戏、大弦子戏同属于弦索腔系统的姊妹剧种。他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关于罗子戏的文章甚少,不过它的传统剧目非常的丰富,其中《并州》《德州》剧目的取材都与德州的人文历史有关,通过戏剧记录了当时丰富的人文生活。
目前弦索腔系的三大剧种之间的联系,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甚少,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却很相同,例如在以安啸梅《山东戏曲生态现状研究》[13]为代表的作者就提出像柳子戏和大弦子戏,在山东菏泽地区虽有剧团演出,但剧团成员的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年轻演员匮乏,且政府财政扶持较少,多是自收自支,在这种坏境下弦索腔系剧的发展不容乐观。
三、梆子腔系统
梆子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四大声腔之一,起源于山陕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而后在明清时期传入山东境内,受山东语言及民间音乐的影响衍变为山东梆子、东路梆子、莱芜梆子等剧种。由于梆子腔系的剧种较多,所以以表格的形式更直观的展现出来。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梆子腔系的剧种是比较多,而且梆子腔流入山东以后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多个地区。具体特点为:1、梆子腔各剧种的流传区域虽有不同,但大多集中在鲁西南以及鲁中地区。2、每一个剧种的演变融合大多都是在受到山东地区语言、地理、风俗及审美习惯不同,形成了含有山东地方特色的多种不同梆子腔戏剧种。3、在流传的时间上,山东梆子、东路梆子属于流入时间最久的,已经有了三百多年历史;其次,莱芜梆子、大平调也有二百多年历史;枣梆是流传时间最短的,但也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从流传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在悠长的时间里不断进化,才有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4、在唱腔板式上,梆子腔系的唱腔板式大多都是板腔体以及板式变化体,例如其中山东梆子,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等。5、伴奏乐器上,文场乐器大多以大弦、二弦、三弦,二胡等弦乐为主,在武场乐器上一般是以板鼓、堂鼓、梆子等打击乐为主。通过这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梆子腔系的各剧种大致的异同之处,对于各剧种有深入的学习了解。
表1 山东省梆子腔系统表
四、肘鼓子系统
肘鼓子腔,是在民间流行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其中所包含的剧种有五音戏、柳琴戏、茂腔、东路肘鼓子、柳腔、灯腔等。笔者在其中选择了最具代表的五音戏、茂腔进行介绍,这两个剧种是肘鼓子系中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剧种。而且现在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的相同,以下将一一展开介绍。
肘鼓子系统中五音戏是被研究和分析最多的剧种,在王晓家(2002)《山东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一文中,作者就详细的叙写了五音戏作为“肘鼓子系统”中现存的主要戏曲剧种,从他的由来发展以及声腔、剧目都一一作了介绍。五音戏作为“肘鼓子系统”中的主要声腔,它的唱腔发展受曾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姑娘腔”或“肘鼓子调”的影响,在山东济南、章丘、淄博等地区逐步发展起来。五音戏的历史大约已有二百多年的,它与“东路肘鼓子”和“北路肘鼓子”(又称“灯腔”)地传承时间大致相同。五音戏原先是一种无音乐伴奏的地方戏曲,在不断的发展传承当中逐步的增加了例如端鼓、柳叶琴等作为伴奏乐器,而随着伴奏乐器的不同又不断发展出了“本肘鼓”等小剧种。
另一个与五音戏有着较深渊源的有起源于山东省临沂市、郑城县、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柳琴戏以及起源于胶东一带的秧歌腔、柳腔、茂腔等都同样有着深厚的肘鼓子腔系统的特色气息。例如,在王晓家(2002)《山东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15]的文中就提到了,从海州经临沂市、日照市一带传去的肘鼓子调,就被称为“冒肘鼓”。后来,戏曲多是以文字记载,经过后人对曲调进行加工、整理、规范。茂腔名字的由来也因“冒”和“茂”音谐,取“茂盛”之意,以图吉利,便写作了“茂肘鼓”,最后干脆省略为“茂腔”了。茂腔与肘鼓子系统的柳琴戏、东路肘鼓子、灯腔、梆腔以及苏北的淮海戏等,都与五音戏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
对于目前肘鼓子系统的发展在以安啸梅(2012)《山东戏曲生态现状研究》[13]为代表的作者文中就以表格的形式描述了目前像柳腔和茂腔等戏曲剧种到每年的演出场次以及剧团演员年龄成分和传承状况,可以看得出来如今的肘鼓子系统的多个剧种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并且各方面的差异非常的巨大,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政府的扶持,以及戏曲的普及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民间俗曲时调
民间俗曲时调是由一些民间歌舞小戏以及说唱音乐发展成戏曲的剧种,其中包含的剧种有吕剧、王皮戏、山东花鼓戏、四平调等。
在这一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戏种有“王皮戏”,又称“王皮调”和“土独剧”,是流行于山东省平阴县、东阿县、冠县、肥城市、茌平县等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王皮戏虽然也属地方戏曲的瑰宝,不过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有待加强,这一点在查阅文章资料后就可发现,鲜有文章对它的内容、来源、声腔表演各个方面有详细的分析介绍。同样对于王皮戏的音乐旋律、唱腔、配器、表演等音乐本身也同样缺少系统挖掘及研究,对王皮戏的文化价值挖掘、以及传承发展策略都急需我们更加深化、有体系地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以侯延爽(2016)《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8]为代表的文中提到了王皮戏的源头的记载,一直到今天为止关于源头的争论也未停止,像山东省的平阴县、东阿县、肥城市都各自认为王皮戏是他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他的代表剧目《十八大姐斗王皮》,先后被评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王皮戏”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发展传承方面,其发展和传承不容乐观。
吕剧是通过民间说唱音乐发展形成的剧种,是非常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地方剧种,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在孔勇(2017)《吕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一文中对于吕剧的介绍颇为详细,吕剧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以化妆扬琴的形式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史已有百年之久。吕剧的音乐特色源自于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实现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规范体系。吕剧酝酿于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但它又吸取了其它民间戏曲的精华,在这一过程种不断地丰富、完善,一跃成为山东省占据主导地位的代表性剧种。吕剧曲调并不多,但它的变化丰富,唱词相对通俗,唱腔优美、朴实,且在民间有很深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很好的反映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在表现的手法上大多数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且充满了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所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的一些代表剧目:《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等。
六、结语
通过对山东地区戏曲的梳理,可以看出山东作为一个戏曲大省,其戏曲的种类繁多,且分类清晰,剧目数量巨大。在戏曲的发展脉络中又了解了山东各地区不同的人文乡土文化,也见识到了戏曲先辈的智慧,为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不过在多数的参考文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生存环境对戏曲留存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戏曲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一步步的挤压着地方戏曲的生存空间。
对于地方戏曲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有深度的持续性研究,对于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分析、音乐表演的音乐学者和表演艺术家多加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有强大后盾支撑的情况下投身到山东地方戏曲的研究中来,提供更多研究成果推广的平台,有效的引导级别高的报刊、杂志发表他们的成果以及文章,并多为地方戏曲演出提供实践舞台、政府也应借鉴对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形成有利于保护戏曲及发展的机制。政府成立专门的地方戏曲保护区,再通过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引入投资保护戏曲文化的独特性,提供更多利于戏曲发展的生存环境。山东戏曲是通过戏曲先辈们的不断努力和专研才发展到今天,但受到流行音乐等其他乐种的冲击,其生存空间一步步被挤压,致使很多剧种频临灭绝。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防止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消失势在必行,应在独特的地方音乐风格基础上,形成既个性鲜明传统又时尚新颖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风格,使百姓重新喜爱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山东地方戏曲。
[1]孔勇.吕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7,16:42-43.
[2]侯延爽.李白“诗与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的路径[J].音乐探索,2017,01:59-62.
[3]魏丽娟.从“山东琴书”到“吕剧”[J].当代音乐,2016,23:62-64.
[4]安啸梅.梆子腔系音乐创新的思考-以山东梆子腔系音乐为例[J].大舞台,2016,Z1:25-27.
[5]刘晓静.山东地方戏曲“五音戏”传承发展要梳[J].齐鲁艺苑,2016,05:4-7.
[6]高原.梆子腔在山东流布发展现状及启示-以山东梆子为例[J].大舞台,2016,08:29-30.
[7]张国栋.柳子戏之“十大思夫”[J].人文天下,2016,06:23-24.
[8]侯延爽.山东“王皮戏”传承及发展思考[J].东岳论丛,2016,37,02:142-146.
[9]安葵.山东梆子,在创造中传承发展[J].中国戏剧,2014,11:17-19.
[10]高志娟.山东梆子概况[J].中国戏剧,2014,11:24-25.
[11]何丽丽.柳子戏与山东戏曲腔系关系辨析[J].戏曲艺术,2013,03:105-110.
[12]林庆楠.山东柳子戏的剧种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2013,04:116-120.
[13]安啸梅.山东戏曲生态现状研究[J].戏剧丛刊,2012,01:30-32.
[14]秦文贞.山东地方戏曲起源与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08,01:33-35.
[15]王晓家.山东地方戏曲“肘鼓子系统”的五音戏[J].戏曲研究,2002,03:17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