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教育中的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研究

2017-03-12曲阜师范大学27310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显性影视剧英雄

秦 枫 (曲阜师范大学 273100)

红色教育中的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研究

秦 枫 (曲阜师范大学 273100)

革命影视剧在当代的红色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革命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在有形、无形中为红色教育树立了典范。本论从显性红色教育与隐性红色教育两个方面入手,对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红色教育

课题基金:[基金项目]本文系为2016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与山东红色教育》(项目编号:16CKPJ1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在红色精神教育中主要有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隐形红色教育传播方式;另一种是显性红色教育传播方式。

一、显性红色教育中的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

在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中,过去典型的人物英雄形象塑造具有人格完美化,英雄事迹典型化,英雄性格成熟性等特征,给了观众直接,集中的红色教育,这种人物塑造的形态明确的将红色思想信息传达给观众,显性红色教育中一般以此类典型性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为主。

1.显性红色教育中英雄人物的性格完美化

在革命影视剧人物的人格塑造中,显性红色教育中英雄人物的人格特点是高大全的,英雄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且兼备勇敢与智慧,编导通过人物塑造给观众树立一个直接又典型的红色榜样。例如 《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人物,以《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为例,突出表现了英雄人物在面对恶劣战况的情境下,为赢得时间,取得胜利,喊出“向我开炮”的呐喊,这种大无畏的人格魅力感染观众,使观众直观感受到一个高大和值得崇敬的人物性格。

显性红色教育中的革命影视剧英雄人物塑造一般是完美成熟的,在人物的“性格的矛盾性”,以及“性格的层递转化”等方面的塑造是弱化的,这样可以侧重给观众一个明确的标杆效应,使观众易于找到典范,显性红色教育中的英雄人物性格缺少人性化性格特点,英雄人物性格的成熟完美在红色教育中是直接而集中明确的。

2.显性红色教育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典型化

显性红色教育中的英雄人物在革命影视剧叙事描述中一般是以表现英雄在事件中的正面行为为叙事主干,他们的正面行为一般重点体现在与敌人斗智斗勇,与自我博弈的故事中,这样可以直接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在面对困境,面对敌人时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例如,《地道战》中描述的是民兵战斗英雄开动智慧,发明各种地雷战,打击前来扫荡的敌人,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显性教育中的人物塑造缺少深入描写英雄的生活化与情感化的一面,编导重点突出体现英雄人物为事业的大公无私和英勇无畏,减少英雄人物细小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等普通人一面的描写,这种英雄人物塑造是一种正面行为模式和精神的直接教育。

显性红色教育中的人物塑造突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完美与英雄事迹的典型化,整体来说,减弱了人物的基本情感和人性的文化需求及生活化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从而使观众直接获取英雄主义的显性教育。

二、隐性红色教育中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

隐性红色教育中的人物塑造,一般是潜移默化的将思想信息传达给观众。隐性红色教育中的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大多具有人物性格的“层递性转化”、“对立的矛盾性”,以及“人性化”,“生活化”等特性。

1.隐性红色教育中的人物人性化塑造:

(1)隐性红色教育中人物塑造的“性格的层递转化”

在隐性红色教育传播中,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经常具有人物“性格的层递转化”的特点,层递的性格转化可以使观众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度和广度,使观众对人物情感、动机、思想与价值观的转变有一个系统而历史性把握,例如电视剧《潜伏》中革命英雄“余则成”本是一名国民党中统特务,人物登场前期是被塑造成苟且,缺少理想抱负的人格形象,在经历了一次次历练与精神洗礼后,展现出他的英雄本色,我们一点点感受到人物由一个卑弱人格向伟大人格转化的过程。人物的塑造使观众认识到剧中英雄也是从一个普通人中发展而来的,是在一点点精神的成长和提升中完善的民族大义英雄。新时期“性格层递转化”的塑造方式更加贴近人性的基本情感需求与弱点,毫不遮掩人物的内心懦弱与缺陷,更准确的模拟了当代百姓的心理及生活现实。

(2)隐性红色教育中人物塑造的“性格的对立矛盾”

人物“性格的对立矛盾”的塑造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物在两难境遇中内心的斗争,体会人性的需求与情感。人都具有基本的生理及情感需求的动物,马斯洛提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为生理、安全、情感、社会地位、个人理想;在隐形红色教育中的英雄塑造也不例外,如革命题材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他虽是军统特务却有着怯懦,木讷,小市民的现实追求,为了与他的未婚妻左蓝过上稳定安全的生活,他费劲苦心,剧情时常表现他在原本的政治信仰与爱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心里矛盾,编导彰显人性,这种性格的对立矛盾描写使人物贴近大众的普遍情感与人格。观众在观看中可以结合平民情感深切感受到角色的人格需求与情感需求,更加深入的理解角色精神蜕变,对人物的抉择产生思想的认可与加强。

新时期的人物性格塑造更加贴近人性的基本情感需求与弱点,毫不遮掩人物的内心懦弱与失缺性,不安全性等瑕疵,敢于面对人物的求生,求存,自我保护,实现个人情感等心理;以上阐述的新时期革命影视剧人物塑造,在接纳和迎合人性的基础上将我党的红色教育思想隐形的传输给观众。

2.隐性红色教育中的英雄的生活化集体记忆形塑:

新时期的革命影视人物打破了过往“45度角钢铁英雄”形象,过往影片中运用“45度角钢铁英雄”的意义在于彰显革命英雄大无畏精神,使得人物具有为革命献身意志光辉形象,使观众对革命英雄人物有了一个极高的完美精神标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观众越来越觉得过去的“45度角钢铁英雄“形象过于概念,与时代生活难以接轨,观众更易于接受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新时期导演打破了过去传统的“45度角钢铁英雄”集体记忆形塑,而慢慢建立起的生活化集体记忆形塑的革命英雄形象,从而使关注幸福感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当代观众更易于产生认可,体会到英雄人物的生活化形态,使观众感受到革命英雄就是生活在身边的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形象。例如,革命影视剧中的《上阵父子兵》,讲述了老实巴交的农民“乔日成”老汉盼着小儿子早日延续香火。但小儿子“乔群”执意参加革命,乔老汉放心不下,一路追随儿子,最终成为抗日英雄的传奇故事。现实生活中的观众同样有类似的文化情节和生活情节,对于作为父亲的乔日成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和理解,中国家庭血脉传承的文化情节更是深深影响了当代人的情感,英雄人物的生活化情节可以有效使观众接受英雄情感与思想。

三、结语

新时期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呈现多样化和模糊性特征,人物性格更加贴近生活化、人性化,观众易于与剧中人物产生“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从而通过人物塑造进行红色教育。

秦枫(1982- ),男,汉,山东日照人,韩国东明大学(设计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显性影视剧英雄
英雄犬
影视剧配音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表现形态分析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重走英雄路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绛红英雄谱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