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应用思考
2017-08-28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314000
崔 灏 蒋 理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 314000)
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应用思考
崔 灏 蒋 理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 314000)
装置艺术在八五新潮后才慢慢的融入到中国。由于装置艺术作品的材料一般较难长期保存,一般主要用于室内空间成列。然而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而且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能够吸引观赏者的互动和思考,因此更加适应当代城市空间美化的需求。本文鼓励将装置艺术品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小品陈列到室外街道、广场等公共环境中,通过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提高城市公共环境的品质。
装置艺术;公共环境;功能性
一、装置艺术的起源
装置艺术是一种兴起于上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当代艺术类型,当时的西方社会文化动荡不安,装置艺术以其充满开拓性的特有的艺术语言,慢慢发展到了整个欧洲。装置艺术可以归类于表现主义门下,杜尚的装置艺术作品《泉》(图1),在美术界有着转折性的革命意义,引领了跨学科交融的艺术潮流。
装置艺术在中国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八五新潮”,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国外的新鲜事物涌入中国,本土先锋艺术家开始了装置艺术的尝试,装置艺术从而逐渐发展并成为了当代主流艺术,直到现在己经是中国前卫艺术里重要艺术类型之一。跟随西方的脚步,国内一些高校也已经开设了装置艺术的专业课程。
但是毕竟装置艺术在国内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主流艺术家而言也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如何将装置艺术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也是艺术家们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装置艺术的特点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空间里,运用不同的材料、废品等进行重新组合,创作成为有着独特的精神表达和观赏性的、并且可以陈列的立体空间。装置艺术品经常会用夸张的手法突破观众的思维经验,同时让观众融入到三维空间中参与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场地会有不同的布展效果。但是大部分的装置艺术作品区别于雕塑,受到材料的影响和展览时间的限制,很难做到长期陈列,这也是普及装置艺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博伊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已经成了当下的大趋势,装置艺术也逐渐由曾经的只为精英服务慢慢转化为为大众服务,这对装置艺术品突破围墙、走到城市中成为和城市雕塑一样的具有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城市感知力的公共艺术品提供了契机。
三、装置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
天津美院院长邓国源先生在创作装置作品《诺亚空间》(图2)时说过:“装置艺术其实是最真实的艺术,装置艺术走入城市生活空间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大家心态放下来,通过和作品的接触,关注对未来的思考。”近几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追求也在逐渐提高,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中,丰富了城市的特色风貌。
《光波》(图3)是一个可以和人们进行互动的作品,就像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玩具或一个神奇的生物在河边闪烁,吸引路过的行人与之产出互动。这个作品既有一般雕塑的观赏性,又有景观照明方面的实用价值。
《环形装置》(图4)是一个运用了125块镜面正方体和木块组成的装置作品。该装置从流畅性,韵律,组织性和空间条件等城市空间网络因素作为出发点进行设计,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从环形外面看,镜面反射的是周围的景象,当人们进入环形内部,则看到镜面反射出自己的影像,带来一种跨越时间界限的空间感受。
图5是Taranta Creations工作室在上海白莲泾世博公园内的装置作品。这一系列装置沿着黄埔江河岸布置,每个装置都具有一个特定的功能:唱歌、棋牌、冷藏、跳舞等等,契合了公园里从早到晚活动的需求。参考中国古代亭台楼阁设计的小凉亭,放在河边,与上海灰蒙蒙的天空形成对比。凉亭的顶部是风力发电机,结合照明,夜晚这里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气氛。
四、装置艺术在未来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装置艺术起步较晚,在国内仅有20多年的经验,并且艺术家多为美术出身,更多的是关注着美学形式和自身理念的结合,功能应用性装置较为缺乏。装置艺术从艺术本身角度出发创作,可以更多关注艺术表现,然而更好的城市装置作品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美学表现的观念形态,跨学科的实用主义也应该成为未来城市装置的探索方向。
[1]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3]李晓博.装置艺术的平民化——介入公共空间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3(11):13-14.
[4]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崔灏,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助教。
蒋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