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授之屋》解读

2017-03-12李江秀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650031

大众文艺 2017年21期
关键词:凯瑟教授现实

李江秀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031)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授之屋》解读

李江秀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650031)

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中期代表作《教授之屋》,通过分析了解薇拉·凯瑟的生态意识,提出对于当今社会生态保护的启示。

《教授之屋》;生态批评;生态启示

一、薇拉·凯瑟的写作及成长概述

薇拉·凯瑟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杰出的女性作家代表,因为其出色的文学创作,其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有着纯洁高爽的思想境界,她的写作风格往往是舒缓而又清新,独特的写作,独特的主题使得她及她的作品被世界所关注。

1873年,薇拉·凯瑟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后裔,当薇拉·凯瑟9岁时,她随着父母迁居到内布拉斯加州的红云镇,最早接触的是麦田与草原中生活的波西米亚移民群。在小镇上,她热爱土地,具有开拓性与创新性。并且在1891年,她进入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学习,并且开始文学创作。相继担任匹兹堡《领导人》杂志的编辑、纽约著名《麦克卢尔》杂志执行编辑等职,正是因为编辑的工作经历和她早年小镇上的生活体验,为她后期的创作奠定素材基础。薇拉·凯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她的一生中,共计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和将近60篇的短篇小说,还有两部诗歌集和8部其他相关著作。其前期的作品《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尼娅》基本上是描绘拓荒年代的艰辛付出与伟大贡献。在对拓荒者的讴歌中寄予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后期的作品主要有《大主教之死》和《岩石上的阴影》等,更多的是宗教和历史题材方面的倾斜,希望在宗教与传统的依赖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而最负盛名的则是中期的创作,其中代表作就是《教授之屋》。《教授之屋》这部作品主要是揭示对完整自我的无望探索和追求,以及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各种矛盾,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凭借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性剖析,引发评论家的关注。薇拉·凯瑟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以自然审美为目的而非手段的审美,被认为是超脱人类之外的,是超越了人类成员的存在。在她的创作中,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讴歌是深刻而绵延的,不是把自然当作工具来表现自我,是对自然真正的讴歌与热爱。在她的创作中,她对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用生态整体主义作为写作的指导思想,并且以生态审美的主要原则进行美学创作指导,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是她作品中生态主义最真实的体现。

二、《教授之屋》的基本介绍

《教授之屋》是薇拉凯瑟中期作品的杰出代表,是其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发表于1925年。该小说的主题是自我的无望探索与追求,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各种矛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我的教授圣彼得。圣彼得对美国的现实生活充满不满,对于他自己来说,始终感觉有一种生命本质的东西在压抑着左右着他的精神世界,他陷入孤独与失落当中,因此他厌恶身边的同事,厌恶家人,想方设法想逃离现实,甚至选择自杀作为解放自我的出路。但是现实却始终摆脱不了,他只能在痛苦中挣扎又接受着现实的煎熬,在麻醉中生活沉沦。《教授之屋》具有现代主义精神,从审美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体现出作家薇拉·凯瑟对美国社会的高度关注。凯瑟没有像其他同时期的作家那样,直接地抨击现代文明对人类精神的毒害,而是选择用较为隐讳的方式表达现代人在启蒙现代性的排挤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教授之屋》就是要批判启蒙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异化,用生态批判的角度去表现现代性审美特征,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

三、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是与生态美学关联在一起的。作为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生态美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中艾伦卡尔森和巴黎萨德勒主编的环境美学:《阐释性论文集》,标志着生态美学的诞生。以薇拉·凯瑟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将生态美学延伸到生态女性文学批判中。从性别的角度关注生态问题,用女性主义视角去质疑并解构自然危机。其批判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他倡导人类的返璞归真,倡导天人合一,倡导自然回归等。因此在该视角下,理解并肯定生态系统,将生态保护作为天职来看待,人是生态的人,关系自我和生态自我是主要的理论着眼点。另一方面,其质疑并且颠覆父权中心论,从自然和女性的视角进行文学的研究,积极寻找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和女性的地位,侧重对自然和女性边缘问题的探讨,以此引发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尊重理解,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当然其也基于一定程度,致力于自然疏离与人类精神物欲化关系的解读,号召人们做好生态的保护,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而在后期的发展中,生态批评理论更为成熟与丰富,成为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文学分析解读方面意义重大。

四、生态批评理论指导下《教授之屋》的文本分析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解读

在第一部分中,小说的主人公彼得教授所在的大学受商业化的影响,大力扶持农商学科,而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学科备受冷落。而他也不愿意看到工业化与商业化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的破坏,他不愿意迁往新家,试图在汉米尔顿营造自我的法式花园,春天来临,当他出现焦虑情绪时,他就会离开书桌去十二英里外的小站,在这里看帆船看湖光山色,在自然的怀抱里随意漂浮。第二部分主要是写蓝方山。自然在《教授之屋》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虚幻的蓝方山。在作品中出现的蓝方山其实是作为与现实世界的对照物而存在的,圣彼得所居住的房子是灰暗的,是世俗的,是了无生趣的,而虚幻的蓝方山则是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灵动性的,与世无争的人间乐园,它清新而又自然,简单而又开阔。文中写到一种由悬崖、河流及沙漠保护起来的文明交织,在这里印第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才是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在这里小屋被自然环绕,小草蔓延到台阶上,小兔子在房子的周围跳跃,这里是没有忧愁和烦恼的。但是教授的学生奥特兰在沉浸在蓝方山幸福快乐生活中的同时,把古城分享给了他的朋友布雷克和亨利,最后他们联合进驻蓝方山,开始修路并且挖掘古文物,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通过两部分的故事叙述,揭示了只有回归自然,人类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心态的平和,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的天人合一,在自然的精神家园里获得心灵的宁静,找到心灵的最终归属。就像文中所说,只要向湖泊上看一眼,就能感知到灵魂的自由。我们追求天人合一,这是因为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活力,是人们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而且是独立的个体,在自然中才能孕育出生命与活力。在其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凯瑟同样为我们描绘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主人公安东尼被自然化,她化身为大地女神,内布拉斯加州草原之前的荒凉并没有让她不满与愤恨,反而她热爱草原,爱上了草原上的一切生灵。在她的世界里,象征自然的植物都是可爱的有生命的……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读

关注人与自然,凯瑟也在《教授之屋》中用生态批判理论去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授圣彼得所处的现实世界是商业化冲击的,是物欲横流的,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人们更加自私和冷漠,对物质追求陷入茫然之中。这也淡化了人们的亲情与友情。教授圣彼得因为身体原因要提前回到汉密尔顿,但是他的大女儿知道后却没有给他提前买票,原本亲密的父女之情被冲淡。而作为现实对照的蓝方山里,没有现实世界的怀疑、嫉妒和争斗,没有世俗利用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有的是满满的信任和真挚的友谊。第二部分中奥特兰和好友布雷克原本是挚友,在进入蓝方山后,他们一起挖掘整理当地的古文物,也丝毫没有考虑物质利益。而蓝方山的人们也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其中工头把自己的马便宜卖给他鼓励他。出租马车生意的比尔也倾力帮助。但是布雷克却将所得的古董卖给了古董商,两人争吵,但是奥特兰后来十分懊悔,甚至登报寻找布雷克,两人之间的友谊十分真挚。通过这个故事揭示,物欲带来的是人际关系的恶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因为金钱利益而互相猜忌,产生隔阂。在蓝方山中,人们友好相处,没有物质的纷争,没有利用的猜忌,彼此相亲相爱,人际关系友好。而对比之下教授所生活的世界却到处是利益的争夺,原本纯真美好的感情被商业化下的物欲所破坏。从生态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人际关系,我们不得不思考:必须基于自然的美好,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

(三)人与自我的关系解读

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必须关注到人与自我的关系处理。在薇拉·凯瑟看来,自我就是精神的救赎与管理。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我们看到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息息相关,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都是自然生态危机的衍生产物,而精神层面的危机才是最根源性的危机,是我们不容小觑的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商业化不断冲击,原有的生态模式被打乱,人们对物质盲目追求,无法做到自我的有效控制,也无法在精神世界里寻求心灵的栖息地,必将危害到我们的生活。因此向往田园般的原生态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获得精神的熏陶,保持原有的率真,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教授圣彼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更多的是恐慌与绝望的挣扎,他想要成为自己想要的自我却无法实现。人是处于自身和世界之间的冲突之中的,圣彼得充满着恐惧,又与命运进行抗争,但是最终陷入绝望。圣彼得本质上是否定的存在,其一方面追求着伟大与崇高,追求着自我,但是却因为世俗的环境而束缚,在现实中陷入绝望,痛苦不堪。在《教授之屋》中,薇拉·凯瑟通过描绘蓝方山中的古印第安人,与圣彼得的追求自我形成强烈对比。西南部的印第安人,他们坚守祖先的文化,自给自足,对简单自然的生活十分满足,也从不追求物质的享受,这些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他们贪婪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比嘲讽,精神满足与精神空虚形成对比,自由进取与自甘堕落形成对比,这就是薇拉·凯瑟希望大家看到的精神危机。可以说,《教授之屋》充满了对完整自我的无望探索,这是因为现实与精神世界既存的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

五、小说对现实世界的启迪

薇拉·凯瑟作为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了工业时代,商业化冲击下,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描绘的恰恰是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所掩盖与摧残的人类古老文明。不仅仅是《教授之屋》,在薇拉·凯瑟一生的创作中,其关注的是美国西部拓荒生活所形成的精神和道德传统,这也是她文学创作的立足点。而基于如何坚守这份精神与道德传统,她认为必须从自然从生态中进行自我救赎。与自然亲近,接近生命的不竭动力,自然和人类在身体和精神层面都有着交感,在与自然的交感中,人类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而人类沉浸自然并且要振奋生命的力量,接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回归简朴,回归自然,自然简单的美才是人类道德成长的参考。当今时代,中国工业不断发展,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像二十世纪的美国一样,很多人在物质的欲望中丧失了自我,受金钱的腐蚀,他们没有了自我的精神追求,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问题,从生态角度去正视问题,完成救赎。这些都是薇拉·凯瑟创作给予我们的启迪。

[1]周文军.《教授的房子》的生态主义解读[D].福州大学,2013.

[2]聂鑫琳.《教授之屋》中的人与自然——基于生态批评的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28-30

[3]赵君.教授的生存困境——浅析《教授的房子》中教授的矛盾自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100-102.[2017-10-10].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08.03.014

[4]蒋芳.分裂之后的世界:论薇拉·凯瑟《教授的房子》的艺术特色[D].上海交通大学,2007.

[5]杜翠琴.在对比中表现主题——评《教授的房子》中对照手法的成功运用[J].兰州大学学报,2005,(03):49-52.[2017-10-10].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05.03.009

[6]苏蓉.威拉·凯瑟与《教授的住宅》[J].外国文学,1998,(05):76-81.[2017-10-10].

李江秀(1973- )女,白族,云南省洱源县,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凯瑟教授现实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老师的秘密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