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群众文艺创作研究
——以《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为例
2017-03-12江苏省文化厅信息中心210000
王 焰 (江苏省文化厅信息中心 210000)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群众文艺创作研究
——以《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为例
王 焰 (江苏省文化厅信息中心 2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丰富资源宝库,是滋养群众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滋养和源头,创作出了一批像《一条叫做“小康”的鱼》这样反映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精品力作。《一条叫做“小康”的鱼》是2016年群星奖获奖作品,该作品成功地传承与挖掘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立意兼具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主体意象对应吉祥美好的传统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段符合中华传统美学。为了传承和繁荣传统文化,群众文艺工作者应该在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并深入生活,重视采风,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加强交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
传统文化;滋养;群众文艺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自觉履行责任担当,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浓郁家国情怀的精品力作。本文以2016年群星奖获奖作品《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为例,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群众文艺创作实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丰富资源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高度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承载着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精神,凝聚着自强不息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达己达人,提倡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其蓬勃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模式对中国人的精神、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产生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
(二)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穿越历史与现实,拨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保障我国全面发展和战略崛起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挖掘不够充分,过分强调和突出文化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无法体现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也对群众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有些内容及表现形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我们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源头和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和时代强音。群众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广大群文工作者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投入真情实感,脚踏实地,尽心创作,用接地气、入人心的作品展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
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七届群星奖在西安举行颁奖典礼,江苏原创女声表演唱《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不负众望,一举摘得这一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一条叫做“小康”的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表达当代价值取向,堪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本文就以此作品为例,探析其在作品立意、意象选择、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段等诸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对群文创作有所启示。
(一)主题立意:为“小康”传统理想注入时代内涵
一部作品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其立意高下。《一条叫做“小康”的鱼》的歌名让人眼前一亮,原因在于其立足点“小康”二字。该作品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小康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中国梦”的关键点相契合,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统一。
“鱼跃龙门不再是千年神话,鱼化飞龙谱写着时代传奇,那一条叫做小康的鱼携着龙的梦想,游进了真实的美丽”,一部文艺作品,立意高决定了在思想性上具备了先天优势,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振奋人心的力量,《一条叫做“小康”的鱼》歌词创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
“小康”这一词汇,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最早出现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每天都在辛勤的劳动,得不到休息,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过上小康的日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达到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世界的生存状态,正如《礼记·礼运》所言,小康就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小康是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对殷实生活的追求和梦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为我国设计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传统小康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这是群众文艺创作进步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群众文艺面向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我们在作品当中应贯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思想,如“仁”“礼”“道”“信”等,这些历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思想最受人民群众欢迎,同时也是我们确定作品立意的最佳选择。
(二)主体意象:从过去游向未来的吉祥美好之“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寓意美好的词汇,如花好月圆、吉祥如意、团圆美满,表达老百姓内心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各类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体意象。群文创作也不例外,基层百姓更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一条叫做“小康”的鱼》的主体意象选取了“鱼”。在中国的民间,“鱼”历来被作为吉祥之物,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上,我们可以看到远古的鱼形图案。“鱼”的发音同“余”,所以人们给鱼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如年画中小孩子抱着大鲤鱼,“年年有余”象征生活富足,“鱼跃龙门”象征考试的成功,“如鱼得水”形容夫妻恩爱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美好的关键词在这部作品中俯拾皆是:青花瓷、红丝绳、除夕、守岁……明丽的色彩,美好的祈盼,如涓涓细流,似拂面微风,把观众带入一幅散发浓郁中国风的美好画卷中。
这些关键词,历经千年依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因为它们蕴含了人民最真实的愿望,表达了最浓郁的感情,体现了最朴素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这样的吉祥寓意,各种动物、植物、神话传说、人物,经过谐音、比喻、象征等手段,以各种形式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望、追求、寄托、向往,群文创作中恰当地选取一二,就能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于作品当中。
(三)艺术表现:虚实相间、空灵美妙的中华传统美学
听《一条叫做“小康”的鱼》,苏州评弹令人心醉,吴侬软语声声入耳,看《一条叫做“小康”的鱼》,舞台上六位苏州小娘鱼摇曳生姿,柔美婀娜,在作为道具的荷花间轻歌曼舞,而荷花道具随着舞台背景的转换,也可灵活移动,更加增添了舞台表现的灵动轻盈质感,六位“小娘鱼”,真如六条小鱼般在莲叶间欢快地穿梭游动。种种艺术手段无不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丰姿,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音乐方面,该作品原本是用普通话演唱,后几经打磨,采用了苏州评弹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形式,水乡的柔美、鱼儿的灵动表现得更加突出。该作品将苏州评弹曲调较缓慢的节奏做了加工和改变,歌唱节奏加快,富有时代特点,传递着生命的快意,倾吐着心灵的陶醉。一曲听来,如百转春莺,余音绕梁。
具有江南风韵的舞蹈是该作品一大亮点,由于该作品以音乐为主,故而舞蹈编排设计方面动作不多,演员们随着音乐节奏手臂轻摇,尤其是当中一段在荷花间欢快穿梭的舞蹈极具水乡特色。
匠心还体现在服装和背景视频的设计上,浅蓝色的旗袍,给人带来青花瓷般唯美的视觉享受,随着演员的舞蹈动作,裙摆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动般轻柔飘逸。舞台背景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风情,演员在表演时,背景大屏出现鱼跃龙门的情景,为演出增色不少。整个舞台上,水乡的蓝色,荷叶的碧绿,荷花的娇艳,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中华传统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协调、含蓄简约、各美其美,创作手法善用赋比兴,群众文艺创作时要大胆运用传统美学方法,凸现文化底蕴。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传统文化为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群文工作者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为了完成这一时代课题,群文工作者要勤于学习,深入生活,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艺术创作水平。
(一)在经典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作品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做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以提升作品的精神价值、思想高度和艺术品质。群众文艺工作者要向经典致敬,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著,熟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积极、合理、彰显生命价值的文化精华,同时在新时代的视野下重新把握和认识。
(二)深入生活,重视采风
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要求建立群众文艺创作人员采风机制,保证群众文艺创作人员每年都有不少于 15天的采风时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脚踏实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获得第一手的素材,听到最接地气的语言,看到最鲜活的故事,感受到时代脉搏,很多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最初的灵感都来源于艺术家的深入采风。
(三)搭建平台,交流提升
对文化主管部门而言,应发挥引导作用,为群众文艺创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搭建平台,邀请各界专家有针对性地指导群众文艺创作,通过不断的打磨,得以提升作品质量;各级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职能,做好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并定期举行座谈会,以利于相互学习和探讨,可邀请业内专家对群文创作者进行业务授课、培训;举办各类文艺赛事,通过参展、参演、参评,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特色并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
新形势下,群众文艺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汲取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努力创作出彰显时代风貌、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
王焰,女,1973年出生,《中国文化报》记者,现就职于江苏省文化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