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意识与文体创新:论越地作家郑休白文化散文的突破与回归

2017-03-12绍兴职业技术学院312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1期
关键词:绍兴散文文学

沈 洁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312000)

余中樑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312088)

整体意识与文体创新:论越地作家郑休白文化散文的突破与回归

沈 洁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312000)

余中樑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312088)

绍兴当代作家郑休白的文化散文作品具有整体化的写作格局,作者以丰富的艺术手法解读越地文化和历史,融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同时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郑休白力图回归文化散文的本真状态,打破当前文化散文的种种弊端,在文学与历史、学术、文化,内容与思想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在具备文学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越文化;文化散文;地域

一、郑休白文化散文的整体化格局与写作思路

作为绍兴本土作家,郑休白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反映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意图建立起一种整体性的写作思路,力求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遥相呼应,构成一个更加庞大的文本结构,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散文的写作格局。从内容上看,郑休白的创作几乎均以绍兴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为对象指向性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其作品涉及面非常之广。从时间跨度上看,郑休白的散文背景上起大禹治水,下讫当代文化现象;从空间跨度上看,郑休白的创作对象遍及绍兴各地区,乃至古越文化所影响的区域。以《文化圣旅》为例,该书的每一篇散文均对应一个特定的景观、人物或历史事件,例如府山与越国的复兴,东山与谢安的智慧,宋六陵与南宋的衰亡,台门与绍兴文化精神,白马湖与湖畔文人等等。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得以全面了解绍兴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习俗,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越地精神脉络。

有学者指出:“以文学为载体,彰显文化内涵,凸显地域文化特征,这已成为绍兴作家日益自觉的艺术追求。”郑休白的作品,正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典型表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对越文化进行了有效解读。在郑休白的笔下,绍兴不再是一个只有几个典型宣传画面的古城景观。作者通过对绍兴在时空两个层面的全方位铺叙,对历史、景观、人物和事件进行有机整合、与延伸,使读者一方面可以领略到越文化的不同领域与丰富内涵,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更加丰富而全面的越文化形象,从而改变读者对于绍兴文化等同于“黄酒、乌篷船、鲁迅”等概念化的刻板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整体化写作思路虽然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绍兴文化景观,但并未指向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绍兴地域历史、文化的回溯和演进,而是更在于探究越地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人格。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文艺编辑的深厚积淀,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出发,通过时空交叠的场景重现,借由先人的事迹和心路历程加以展现。因此,这并不是一种全局性的,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叙述,而是一种更加直观而亲切的主观性体验。

二、郑休白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郑休白对本土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感情,绍兴成为她文化创作的绝对主体,并且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郑休白力图以文学的形式去讲解、感悟历史,将纯粹客观的越地历史和文化景观提升到审美和思辩的层次。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力求知识性和可读性的高度兼容,在她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严谨客观的学术研究,又有主客交融的审美体验。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郑休白淡化了游记式的观察视角和时空顺序,而采用主、客观交融的创作方法,将景、情、史、人高度融合。作者综合采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善用“小说化”的虚构写作,在充足的客观史料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夹叙夹议,向读者展现了嵇康、贺知章、陆游等一大批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例如,在《府山沉思》一文中,作者将时间、空间进行不停穿插转换,以府山为中心勾勒出吴越兴亡的戏剧性转折以及勾践的鲜明形象,尤其是根据史料对人物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例如,作者描写勾践得知吴国按兵不动,对越国放松警惕时写道:“勾践窃笑一声,迎着府山吹来的习习凉风,浩叹道:‘此乃天赐良机也!’”又如,作者写勾践出征时,遇到夹道相送的家乡父老时,“抑制了十年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等等。与此同时,作者也以寥寥数笔对历史和人物进行了精炼的点评,虽然出于作者的虚构,但却十分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全文的结尾,作者更是借文种墓的景物描写,点明了勾践这一越国霸主人性的复杂。

除了上述艺术特色外,郑休白散文的另外一个特点便在于在对前人诗文的引用上。历代诗文在郑休白的作品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但作者却从不滥用,而是结合自己的精炼观点,用得恰到好处,堪称文章的点睛之笔,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在《宋六陵的低吟》一文中,作者在结尾处引用明代文人张汝霖的诗句,其中有“义士伤心偷瘗骨,前朝遗恨失和戎”的评论,与题目中的“低吟”遥相呼应,并且契合作者最终得出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正是诗文的存在,让郑休白的作品平添了几分雅致和意趣,和几个恰到好处的文化注脚。

三、郑休白文化散文的突破与回归

上世纪80—90年代,文化散文兴起,以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一度代表了当代散文发展的新方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散文却日益呈现出模式化、学术化、煽情化等不良倾向,逐渐沦为知识的堆砌和艰涩的考据论证,充满“庸见、俗见和偏见”。郑休白在其文学创作中力图打破当前文化散文的种种弊端,希望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学术、文学与文化、内容与思想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文化散文的精髓在于“文化”二字,但又不能沦为知识的堆砌和枯燥的考据。郑休白深刻意识到文化散文终究要回归到文学本身的道理,因此其作品的主旨便在于用优美抒情的笔调描绘绍兴的山水之秀和人文之盛,以“独特的母土文化的情韵与题材,构筑起了一个以绍兴的历史、风土人情等为中心的弥漫着浓郁的越文化气息的艺术世界。”作者或站在民族和国家的宏大角度、或站在自我和个体的微观视角,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其对历史、景观、人物和文化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例如,《宋六陵的低吟》一文中,作者以宏大的格局呈现出南宋后期的屈辱历史,而在《穿岩十九摩天光》一文中,作者却以一个登山旅人的身份体悟此处的风光和历史。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又穿插进一些相关的史料或知识点,并且在文章结尾处增设人物和景观小链接,这非但不让人感到突兀,反而对作者所写的景、情、史、人有了更深的体会,引导读者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绍兴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度游”。

郑休白的这种散文意识赋予其作品丰富的属性与诉求,吸引了广泛的阅读群体。从出版后的反馈看,其作品不仅被一般文学爱好者所接受,甚至还得到了学者和游客的喜爱,甚至被引用到了学术论文和旅游推介中。由于兼具文学性与知识性,郑休白的散文作品还成为了绍兴旅游的“宣传册”,有不少外地游客反映,正是看了郑休白的《文化圣旅》后,他们才激发起了要来绍兴走一趟的意愿,而不少到绍兴旅游的游客也会购买《文化圣旅》和它的姊妹篇《走读绍兴》,作为游览绍兴的参考资料和纪念品。从这个角度看,郑休白的文化散文在文学价值之外更增添了几分现实意义。在文化散文越来越走向“只见文化,不见散文”的今天,郑休白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散文,尤其是地域文化散文应该走的道路。

四、结语

郑休白的作品有助于我们反思文化散文走向的误区,走出对宏大叙述的盲目崇拜,重新发掘感官和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让作者、作品探索回归文学本身。与此同时,郑休白作品的多重属性及多元化的读者群体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在文学逐渐边缘化,影响力式微的大背景下,作家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与自己的作品;以及在当今时代,文学的功能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总而言之,郑休白的文化散文带有浓郁的“混血”色彩,不能用简单的分类法进行评析,但也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混血”色彩,赋予读者一种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是其他文化散文很少具备的。

[1]朱文斌.试论绍兴当代文学的发展及越文化意蕴[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5).

[2]郑休白.文化圣旅[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 16.

[3]郑休白.文化圣旅[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 17.

[4]王兆胜.文化散文:知识、史实与体性的误区[J].甘肃社会科学,2006,(5).

[5]吕晓英.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当代作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绍兴散文文学
绍兴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绍兴古镇寻荼社
我与文学三十年